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1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1017篇
林业   581篇
农学   545篇
基础科学   596篇
  973篇
综合类   5122篇
农作物   749篇
水产渔业   381篇
畜牧兽医   2078篇
园艺   755篇
植物保护   446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533篇
  2021年   522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913篇
  2011年   963篇
  2010年   881篇
  2009年   764篇
  2008年   828篇
  2007年   690篇
  2006年   575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981.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感染剂量低,致病性强,临床上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新型肠道致病菌,在世界范围内多次爆发流行,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大肠杆菌O157:H7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从非生物因素(包括传染源、气候等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方面综述了影响大肠杆菌O157:H7传播的环境因子,最后从病原菌的监测诊断技术、废弃物堆肥处理、加强食品以及饮水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控制大肠杆菌O157:H7的对策,最终为大肠杆菌O157:H7的疫病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2.
选用7月龄,190kg“利鲁”杂交一代小牛18头,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小牛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试验1组)和4%(试验2纽)的复方健牌散添加剂饲喂至10月龄屠宰,其中,试验2组的日粮中不含有常规微量元素添加剂。通过本试验,研究复方健脾散对小牛的促生长作用;对小牛胃肠道非蛋白酶(瘤胃纤维素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和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对肉牛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复方健脾散对小牛的促生长不显著(P〉0.05);可以显著提高小牛十二指肠的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活性(P〈0.05),但对瘤胃纤维素酶、胰淀粉酶、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2%复方健脾散添加水平可显著降低肉牛血清中MDA含量和显著提高T—SOD活力(P〈0.05);但4%复方健脾散添加水平明显提高GSH—Px活力(P〈0.05)。  相似文献   
983.
利用TaqMan探针技术,采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了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meq基因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p53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用本室改进的TRAP法测定了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meq基因激活了CEF中原癌基因p53的表达,并且48 h的表达量是72 h的18.8倍;在对CEF和转染前后48、72 h的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时也发现,端粒酶活性在转染后48 h是转染后72 h的16倍。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meq基因使S期细胞比例较转染前有所上升,进一步印证了meq基因是MDV中致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4.
根据牛肝细胞中持家基因表达的恒定性,选用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照,检测外源性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HIGF-Ⅰ)对体外培养牛肝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选用体外培养的犊牛单层肝细胞为实验模型,当细胞贴壁后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RHIGF-Ⅰ,其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15、20、30、40、50、60、100、150μg/L,待添加8h后,提取总RNA,反转录,用相同的模板扩增PEPCK基因及β内参,再比较各梯度目的基因与内参的灰度。结果表明,随着添加RHIGF-Ⅰ质量浓度的升高,PEPCK 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且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85.
鸡阿奇霉素的慢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固定剂量(1/20LD50,1/40LD50,1/80LD50)连续染毒法让大发乌骨蛋鸡120d连续摄入阿奇霉素。雏鸡生长缓慢。尸体剖检主要见肝脏体积肿大,呈黄色或浅黄色,胆囊肿大,胆汁淤滞;肠系膜点状出血。组织学变化以肝脏、肾脏、肠黏膜等组织器官的实质性细胞变性甚至坏死为特征。血液病理学变化主要是血清总蛋白含量前期降低,后期升高;白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总胆固醇、血糖含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986.
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楂等中草药组成2种复方中草药添加剂,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21日龄和42日龄时分别检测肉仔鸡的免疫器官指数、T淋巴细胞转化率、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指数以及血清IL-2和IL-1B含量。综合本试验检测的免疫指标可知,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组的肉仔鸡机体的免疫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日粮中添加0.75%复方中草药Ⅰ和0.75%复方中草药Ⅱ能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IL-2含量(P〈0.05),而两种中草药配方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8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和N基因遗传变异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1992—2005年分离的IBV毒株的纤突蛋白(S1)和核衣壳蛋白(N)基因分别进行克隆测序,结合在GenBank中发表的IBV S1和N基因的序列,对其不同毒株的S1或N基因片段和全长、S1和N基因全长分别进行遗传变异的研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进行同源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IBV毒株N或S1基因片段与其全长之间遗传变异高度相关,核苷酸r≥0.892,氨基酸0.854≤r≤0.968;但S1与N基因全长之间核苷酸的遗传变异相关性相对较低一些,而且有些毒株间S1基因同源性很低(r=0.645),但N基因同源性仍很高,显示每个基因变异的独立性。国内IBV疫苗株之间S1和N基因核苷酸高度同源(S1≥97.3%;N≥90.7%),而野毒株与疫苗株相比S1和N基因同源性均较低(S1≤84.3%;N≤87.1%),这也可能与常规疫苗对IBV野毒株不能有效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988.
张瑶  张升祥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8,34(2):375-380
昆虫对气味物质的识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气味分子首先被嗅觉感器淋巴液中的气味结合蛋白或化学感受蛋白所结合,然后运转到位于嗅觉神经元末梢膜上的气味受体并将其激活,最后引起嗅觉神经兴奋,并传入中枢神经而被感知。家蚕成虫的嗅觉十分灵敏,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研究昆虫化学通讯的理想模型。近年来,随着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家蚕中已发现了7种气味结合蛋白、多种化学感受蛋白和气味受体蛋白,这些蛋白质因子对于家蚕识别气味分子起着关键作用,但多数蛋白因子的具体生理功能仍不清楚。以家蚕方面的研究为重点,综述了与嗅觉相关的蛋白质的生化特性、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及其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89.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NC006233)设计引物,以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WG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糖蛋白gJ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用DNAStar软件分析酣蛋白的抗原性,选择抗原性强的140aa-483aa片段,克隆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后,获得大小为65.2ku的重组蛋白,命名为卜出,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60.8%;Westernblot分析表明r-gJ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990.
4周龄雌性小鼠12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3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100,150 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ZEA)。饲喂20 d后,采集发情前期、发情期及产仔后次日小鼠血液,并测定血清性激素、脂肪因子水平。制备子宫石蜡切片,观察ZEA对子宫形态结构的影响。分娩后记录产仔数。结果显示:(1)发情前期,1组和3组子宫内膜增厚(P<0.01),3组子宫肌层增厚(P<0.05)。随着ZEA添加量的增加,子宫内膜的腺体增多,腺腔变大。P_4、LH水平随ZEA剂量增加而降低(P<0.01),低剂量ZEA使FSH水平降低(P<0.05),内脂素水平升高(P<0.01)。中、高剂量ZEA使E_2、LEP水平升高(P<0.01)。(2)发情期,中、高剂量ZEA使子宫内膜增厚(P<0.01),3个试验组均使子宫肌膜增厚(P<0.01)。随ZEA添加量的增加,E_2、LEP、内脂素水平均升高(P<0.01),P_4、FSH、LH水平均降低(P<0.01)。(3)产仔后期,中剂量ZEA组子宫腔闭合,腺腔变大。不同ZEA添加量均使E2水平升高(P<0.01),中剂量ZEA使FSH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LH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ZEA使LEP、内脂素水平升高(P<0.01)。(4)小鼠产仔数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试验组均出现死胎。结果表明,ZEA能够引起雌性小鼠子宫形态结构变化,激素分泌紊乱,并出现死胎。ZEA通过增加脂肪沉积而影响动物生殖功能可能是其类雌激素样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