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2篇
  9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中外不同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遗传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成熟的猪生长激素(pGH)分子由19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2kD。1987年Vize等^[1]成功地获得了猪的GH基因,该基因全长为2231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构成。Thomoson等^[2]将pGH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1区1带。Yerle等^[3]用高分辨G带染色体原位杂交将pGH基因定位于  相似文献   
32.
摘要:β-1.4-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β-1.4-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Galnact-2)是催化O-聚糖合成第一步的糖基转移酶。本研究根据已公布的鸡Galnact-2基因的DNA序列,在突变位点c.363C>G的侧翼(区)设计引物,用PCR- XhoⅠ-RFLP方法在隐性白洛克鸡、杏花鸡、泰和丝毛乌骨鸡、白耳黄鸡、康乐鸡、南城黑鸡等276个体中检测其多态性,并运用华南农业大学杏花鸡与隐性白洛克鸡资源群全同胞参考家系研究这个突变对鸡体重、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突变位点在各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2)该位点与鸡的体重显著相关。GG型个体的体重比CC型大,两者在出生重及21、28、35、49、56、63、77、84日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 <0.01);GC型与CC型之间的出生重及21、56、63日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 <0.01), 35、49、77、84日龄体重差异显著(P <0.05);GG型与GC型个体体重差异不显著。(3)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皮下脂肪厚、腹脂重、脂肪带宽、胸肌粗脂肪含量、腿肌粗脂肪含量等5种脂肪沉积性状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3.
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根据牛SRY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巢式PCR引物作为性别鉴定引物,根据牛酪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作为内标引物建立了牛胚胎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同时对常规PCR和巢式PCR在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中的实用性进行比较。15头公牛、13头母牛的DNA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使用巢式PCR公牛可以扩增出205bp的SRY基因片段和403bp的酪蛋白基因片段,母牛只能扩增出403bp的酪蛋白基因片段;而使用常规PCR时公牛扩增出255bp的SRY基因片段和403bp的酪蛋白基因片段,母牛只能扩增出403bp的酪蛋白基因片段,其性别鉴定结果和实际完全一致。由于巢式PCR只需10个细胞就可以在紫外透射分析仪下看到扩增结果,而常规PCR则需要20~30个细胞,所以胚胎性别鉴定时使用巢式PCR效果更好。试验采用巢式PCR鉴定了10个奶牛胚胎的性别,同时还对血清是否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4.
众所周知,疾病是养殖业的第一大天敌,尤其是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畜禽的健康。尽管预防接种和药物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而且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饲养条件的改变,日渐发现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样势必会增加养殖业的成本,加上病毒抗原的漂移,超强毒株的出现和母源抗体的干扰,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防疫途径,动物抗病品系的筛选和培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早在 20世纪 30年代,就有学者报道了不同鸡对马立克氏病敏感性存在差异,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动物…  相似文献   
35.
农药液滴在植物叶面上最大铺展面积,决定了农药有效成分作用范围、蒸发时间和叶面吸收效果。为了探究液滴粒径、农药润湿性能和叶面倾角对液滴在玉米叶面上铺展面积的影响机理,通过试验方式产生548、675、756、877、973 μm粒径的液滴,利用质量分数为0、0.005%、0.01%、0.1%的OP-10表面活性剂代表润湿性能不同的农药,设定叶面倾角为0°、15°、30°、45°、60°、75°,进行全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液滴粒径、表面活性剂浓度、叶面倾角均对铺展面积影响显著(P<0.001),三者增大均能提高液滴在玉米叶面上的最大铺展面积。在不同角度下,增大液滴粒径和溶液的润湿性能都能增加液滴在玉米叶面上的铺展面积。药液润湿性能差时,铺展面积随叶面倾角的变化不够明显,润湿性能较好时,铺展面积呈现出随叶面倾角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粒径为548 μm液滴铺展面积的最大值出现在叶面倾角45°左右。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单位浓度铺展面积评估了不同浓度的OP-10液滴的铺展能力,发现0.005%铺展能力大于其他浓度,说明在溶液中加入少量OP-10就可以显著改变溶液润湿性能。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叶面铺展润湿机理,并为通过调控农药润湿性能和药液粒径来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6.
以太湖猪为母本、抗应激皮特兰或杜洛克为第一父本、无氟烷基因的长大或大长公猪为第二父本的土四元杂交组合,经过示范与推广,结果表明:杜(皮)太二元母猪初配情期受胎率87.88%,经产母猪情期受胎率达到95.16%,窝均产仔13.72头.产活仔13.29头,35d断奶窝重112.99kg;长大杜(皮)太等四元杂交瘦肉猪日增重684.44g,料重比2.96:1,瘦肉率61.91%;且无应激现象的发生,肉质正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37.
【目的】测定中国地方小型猪品种巴马香猪成年时周身9个典型部位的皮肤厚度,揭示巴马香猪不同部位皮肤厚度变化规律,进行9个部位皮肤厚度与候选SNPs位点的关联分析,在巴马香猪群体中验证影响皮肤厚度的7号染色体主效QTL,为进一步在巴马香猪群体中大规模开展皮肤厚度等形态变化的分子遗传控制机理及其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从而增强人们对猪皮肤的认知。【方法】从一个由319头300日龄巴马香猪组成的成年屠宰群体中,随机选取50头,包括27头母猪和23头阉割公猪,分别取头脸、肩、背、肷、臀、胸、下腹、腋下和管等9个部位的皮肤,利用电子游标卡尺对这些不同部位皮肤厚度进行精确测量,利用R语言基本统计包进行不同部位和不同性别间皮肤厚度的差异分析以及不同部位间皮肤厚度的相关分析。在猪7号染色体34.5-36.2Mb的区域选取46个SNPs位点,利用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合上述测定的皮厚表型,利用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及R语言SNPassoc软件包进行目标候选区域的关联分析。根据关联分析结果和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确定可能的位置候选基因。【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巴马香猪9个部位的皮肤厚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2.95×10~(-117)),肷部和背部的皮肤最厚,分别为(5.15±0.92)和(4.97±0.85)mm,下腹和腋下的皮肤最薄,分别为(1.77±0.36)和(1.97±0.68)mm。皮肤厚度从厚到薄依次是肷部、背部、肩部、头脸、臀部、管部、胸部、腋下和下腹。(2)阉割公猪腋下皮肤厚度显著小于母猪的(P=0.021),其它部位皮肤厚度在母猪和阉割公猪间差异均不显著。(3)除了下腹皮肤厚度与背部、肩部、头脸部的不相关(P0.05)外,巴马香猪不同部位两两之间皮肤厚度均呈现不同程度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关联分析结果表明,9个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表型均与候选区域的某些SNPs存在极显著的关联,从强到弱依次是肷部、肩部、背部、腋下、臀部、胸部、头脸、管部和下腹。从而,证实了巴马香猪群体存在影响猪皮肤厚度的7号染色体主效QTL。(5)3个与皮肤厚度关联性最强的SNPs值得进一步关注,分别位于7号染色体的34856565、35543837和35573869位置。肷部的皮肤厚度与SNP(chr7:34856565)的关联显著性最强(P_(cor)=5.15×10~(-6)),这个SNP也是肩部皮肤厚度最关联(P_(cor)=5.75×10~(-6))的位点。SNP(chr7:35543837)是腋下(P_(cor)=3.05×10~(-5))、臀部(P_(cor)=0.010)、胸部(P_(cor)=0.013)和头脸(P_(cor)=0.025)皮肤厚度的最关联位点,也是肩部皮肤厚度的次最关联位点。SNP(chr7:35573869)则是背部皮肤厚度的最关联位点(P_(cor)=1.17×10~(-5)),SNPs(chr7:35543837和chr7:34856565)次之。(6)根据最强关联SNPs所在基因及基因生物学功能,初步推测ANKS1A和HMGA1基因可能是影响皮肤厚度的候选因果基因。【结论】较全面地测量了中国小型地方猪品种巴马香猪周身皮肤厚度,揭示了巴马香猪皮肤厚度在不同部位之间的变化规律。在巴马香猪群体中验证了影响皮肤厚度的7号染色体主效QTL位点,肷部、背部和肩部皮肤厚度表型性状与候选SNPs位点关联性更强,可能适合下一步大规模深入分析。ANKS1A和HMGA1基因可能是影响皮肤厚度的候选因果基因,但需要进一步生物学功能试验证明。  相似文献   
38.
对中南及华东地区二头乌猪及小耳猪(金华猪Ⅱ系除外)的10个品种(系)群体近4万个数量性状数据进行多元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耳猪系统内的两个猪种不仅具有紧密的遗传关系,而且有着相似的体型和生产性能。在二头乌猪系统中,华中两头乌猪各群体也有着相似的体型和生产性能,但金华猪却在繁殖性能和胴体品质上表现特殊,独聚一类。 与生化遗传标记的研究结果结合,作者认为可将我国中南及华东地区的二头乌猪及小耳猪系统11个品种(系)归并为3个同种异名地方猪种,建议将华中两头乌猪统一划分为“江西系”、“湖广系”及“湖北系”3个选种目标各有侧重又相互协调的品系,在中南地区的适当省份建立“二头乌猪种猪中心”。  相似文献   
39.
40.
精子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精子膜蛋白参与了精子获能、顶体反应、精卵融合等生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作者就精子膜蛋白在性别控制、免疫不育和避孕、受精前后的作用等3个方面作一综述,并对其将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