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67篇
园艺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猪日粮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需要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维生素C和矿物质添加的显效应,用蛋白质和能量的添加方式来规定它们的需要量是不足取的。通常在饲料生产厂家提供的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水平的推荐值,均综合考虑了猪的健康福利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与能量和蛋白质的营养相比,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的添加更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32.
生物素作为羧化、脱羧和脱氢反应酶系的辅助因子,是丙酮酸羧化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和β甲基丁烯酰辅酶A羧化酶的羧基载体,在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本文就对生物素对畜禽营养生理作用及免疫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3.
在18种常用肉鸭饲料原料中添加750 U/kg的植酸酶,通过鸭的强饲代谢试验来探究植酸酶对钙、磷及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等真利用率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与加酶前比较,加酶后供试原料的总磷真利用率的提高幅度为0.92%~17.29%,其中,对次粉2、麦麸、米糠、玉米总磷的提高幅度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11.79%(P0.05)、8.46%(P0.05)、17.29%(P0.05)、16.33%(P0.01),其余原料的总磷真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钙真利用率的提高幅度为2.74%~22.12%,其中,对碎米(早)、玉米皮、小麦、麦麸、棉粕的钙真利用率的提高作用显著(P0.05),分别为16.37%、17.12%、30.75%、21.40%、22.12%,对糙米(晚)的提高幅度最小,仅为2.74%,对其余原料的提高幅度均在5%以上;加酶后供试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真利用率的提高幅度分别为0.03%~14.60%,0.71%~27.05%,2.00%~37.69%、0.17%~10.07%;植酸酶对原料有效磷的改进值范围为0.02~2.60 g/kg。综合分析,在肉鸭饲料原料中添加750 U/kg的植酸酶,对钙、磷及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真利用率的改善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34.
蛋白质是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动物采食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下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但在许多试验中,尤其是近期营养学研究表明,动物饲喂按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的纯合日粮或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时,也不能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Calderson和Jensen,1989;Pinchansov等,1990)。随着人们对蛋白质消化吸收及其代谢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35.
桐饼(粕)资源用作畜禽饲料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军  贺建华 《畜禽业》2001,(10):40-41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是家畜生长、繁殖和生产畜产品所必需的.饲料的性质与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畜禽的生产力、产品质量甚至于寿命.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将导致饲料资源日趋匮乏与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矛盾.为此,应该在畜牧业提倡“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要充分利用农工商副产品和目前尚未开发利用且可用作饲料的天然资源,这是一种量的积累过程;而节流则是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现有饲料的利用率,它是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三十个稻谷样品常规营养成分、总能、离体消化能值的测定,并用相关、通径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求得一个用常规营养成分估测稻谷消化能值的最优回归方程:Y=158X_2 84.3X_4-3172.8(R=0.956,N=30,RSD=0.0861)式中:Y 代表稻谷消化能估测值X_2为稻谷中粗脂肪含量,X_4为稻谷无氮浸出物含量.近二十年来,不少学者通过饲料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可利用能值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建立过各种数学模型,并报道了各种用以估测饲料消化能(DE)、代谢能(ME)的经验公式.Drennan(1970),Morgan(1975)等先后论证了消化能与粗纤维(CF)之间的相关,并推导出一些回归公式,张子仪(1979)也曾论证了饲料中非营养物质(NNM),如粗纤维或酸性洗涤纤维与其消化能之间的关系;Schcider 及 Harrise(1950,1951)曾通过用饲料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NFE)等成分的测定值与各成分的消化率与可消化总氧分(TDN)的关系,求得一多元回归方程以估测猪饲料的消化能,并指出用估测的方法比借用消化率值更为可靠。张子仪等(1983)应用通径方法,通过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等化学成分估测猪饲料的数学模型,并建立了估测能量饲料、蜇白质饲料、粗饲料和青绿饲料的多元回规方程.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985年稻谷产量达16356.9万吨。据估计1986年约有1685.6万吨稻谷用作饲料,而简易地估测稻谷有效能值是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之一.本试验试图用离体法测试稻谷中的消化能,即由离体法测值与全粪法消化能测值的相关以及消化能与常规成分之间的相关,求得一个由常规营养成分估测稻谷消化能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7.
米糠是稻谷加工的副产品,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每年可产生1 400多t。由于米糠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因此被称为"天赐营养源"。米糠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稻谷综合利用的研究重点。综述了米糠油、米糠油衍生物、米糠饲料和米糠食品等最新研究进展,为米糠进一步合理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8.
39.
试验选用216只1日龄雪峰乌骨鸡,按体质量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5 mg/kg半胱胺(半胱胺组,即添加半胱胺盐酸盐95 mg/kg)和125 mg/kg二硝托胺等抗生素类药物组合(抗生素组).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试验分2个阶段(0~4周和5~9周),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0~4周和0~9周抗生素组和半胱胺组的料重比和日增质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总增质量分别提高22.77%、16.63%和9.48%、6.81%;料重比分别降低3.40%、2.76%和3.53%、5.10%;病死率有改善趋势;添加半胱胺抗球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0.
本试验旨在研究血根碱和牛膝多糖单独或联合添加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及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的黄羽肉鸡3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血根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75 mg/kg血根碱,牛膝多糖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牛膝多糖,血根碱+牛膝多糖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75 mg/kg血根碱和400 mg/kg牛膝多糖,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杆菌肽锌。试验期56 d,分为2个阶段(1~28日龄、29~56日龄)进行。结果表明:1)试验处理对黄羽肉鸡的1~28日龄、29~56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以及1~28日龄料重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29~56日龄阶段,血根碱组、牛膝多糖组和血根碱+牛膝多糖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血根碱和牛膝多糖对1~28日龄、29~56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 28日龄时,血根碱组、牛膝多糖组和血根碱+牛膝多糖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 56日龄时,血根碱+牛膝多糖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最高,与牛膝多糖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根碱组和抗生素组(P0.05)。血根碱和牛膝多糖对28日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 28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血根碱和/或牛膝多糖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羽肉鸡的免疫器官指数(P0.05),但血根碱和牛膝多糖对黄羽肉鸡免疫器官指数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由此得出,血根碱和牛膝多糖对黄羽肉鸡有促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两者对生长性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都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