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4篇
  1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浅谈保护性耕作现状及有关技术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场新技术革命,它的推广和应用将关系到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不断研究新的技术和试制新机具,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技术作用。  相似文献   
32.
甘薯块根富含多糖(主要为淀粉),提取RNA时,二者极易形成胶状沉淀而难以溶解,严重制约了甘薯块根RNA的提取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后续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本研究以甘薯新品系农大辐14的块根为材料,采用异硫氰酸胍提取液结合10%(w/v)醋酸钾(KOAc)和1%(w/v)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沉淀多糖,在1.5 h内完成块根总RNA的提取,平均产量为226μg/g FW,A260/A280值为1.95.提取的总RNA可成功进行单链cDNA的合成和反转录PCR.与已有相关报道相比,该方法在保证总RNA纯度的前提下,产量有所提高,所用时间仅为前人报道的1/3~1/10.  相似文献   
33.
甘薯和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loba的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 将甘薯(Ipomoea batatas )品种元气和近缘野生种I. triloba的叶柄原生质体用PEG法融合后, 培养在含有0.05~0.20 mg/L 2,4-D和0.5 mg/L KT的改良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约7周后,将直径达1~2 mm的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0.20 mg/L 2,4-D和0~0.5 mg/L KT的MS培养基上使其增殖。转移3~5周后,愈伤组织直径达8~15 mm。将这些愈伤组织再转移到MS基本培养基上,或转移到添加 3.0 mg/L BAP的MS培养基上培养4~5周后再进一步转移到MS基本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获得了69株再生植株。RAPD分析表明,其中1株再生植株是元气和I. triloba的种间体细胞杂种。杂种植株的株型呈野生攀缘型,相似I. triloba;而茎色呈绿-紫色,相似元气;其茎的节间长度和叶片形状表现为融合双亲的中间型。茎尖细胞染色体数为54~103,因细胞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4.
不同初始含水率对沼渣和秸秆混合堆肥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实现沼渣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验在沼渣污泥混合物中按一定比例加入切碎的稻草进行混合堆肥发酵,该混合物初始含水率分别设置为55%、60%、70%3个水平,对3堆堆肥在堆肥过程中进行温度、含水率、有机质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高效处理堆肥过程的最佳控制因素及水平。对堆肥过程研究分析发现:3堆堆肥发酵到一定阶段时,将其含水率调节至70%后,相应指标参数发生了一系列明显变化,表明堆肥过程中适当补充水分能够加速堆肥的进程。  相似文献   
35.
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AFLP标记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抗茎线虫病品种徐781和感茎线虫病品种徐薯18杂交F1分离群体的186株单株为材料,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法)和AFLP技术,在抗感池中共筛选了800对AFLP引物,结果表明,其中245对引物具有多态性.用这245对引物检测两亲本以及建池单株,发现引物组合E2M23和E33M20分别在抗病单株中扩增出l条在感病单株中未出现的特异条带,长度分别约为500和200 bp,认为这2个AFLP标记与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连锁,分别命名为E2M23500和E33M20200.根据这2个AFLP标记对F1代186个单株的扩增结果,经Mapmaker 3.0软件分析,发现这2个分子标记与抗茎线虫病基因位于同一连锁群并紧密连锁,它们与抗茎线虫病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9和11.1 cM.用这2个分子标记对10个中国甘薯主栽品种进行检测,所得结果与常规方法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表明2个分子标记可用于甘薯抗茎线虫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36.
甘薯淀粉含量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高淀粉甘薯品种漯徐薯8号(母本)和低淀粉甘薯品种郑薯20(父本)杂交得到的F1分离群体,选择其中240个单株为材料,以该群体所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以2008年和2009年所测定的淀粉含量为指标,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并利用QTLMapper2.0软件分析了甘薯淀粉含量的QTL。实验结果表明,检测到了1个主效位点,位于父本郑薯20的Z31连锁群上a02b40.02ds**和a08b37.03fs*两个标记之间,QTL的加性效应为-0.73,解释表型变异的7.70%。定位甘薯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将为发掘与淀粉含量相关的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7.
中国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趋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甘薯种植区的26份主要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1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410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24.1条多态性谱带,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203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20.3条多态性谱带,2种标记均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以用于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②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 0.487 7~0.774 3,平均0.564 0,表明中国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低,遗传相似程度高,遗传基础狭窄.通过UPGMA聚类分析,26份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5处可分为2类.③南方薯区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高于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北方薯区,北方薯区和长江中下游薯区主要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与南方薯区主要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④1990年前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程度高,1990年后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程度依然很高,遗传多样性程度没有明显改变.因此,在未来甘薯遗传改良中,可以通过加强不同薯区育种亲本的交换,逐步改变目前中国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局面.  相似文献   
38.
甘薯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甘薯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细胞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体细胞杂交与有益种间杂种的生产、细胞诱变与同质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39.
SCMRP基因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MRP基因是根据大豆密码子偏向性,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胚乳蛋白基因(MRZP)进行改造并合成的新基因,是适合在大豆中高效表达的高含硫氨基酸基因,可用于豆科作物的品质改良。将新合成的SCMRP基因构建到含有6×His标签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b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转化的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能正常表达出约20ku的目标蛋白质,IPTG最佳诱导表达时间是6h,融合蛋白质以可溶组分形式存在。菌体总蛋白经金属鳌合层析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耳兔,制备兔抗血清,经Western blot和琼脂板双向扩散试验表明,已纯化出SCMRP-6×His融合蛋白质,成功制备出SCMRP兔多克隆抗体,抗血清效价达到1:256。上述结果表明,新合成的SCMRP基因是能够在生物体中正常表达的完整基因,制备的SCMRP兔多克隆抗体可用于转SCMRP基因植物蛋白质表达分析。研究结果将为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豆科植物含硫氨基酸品质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0.
温室环境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及精细农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全自动化的温室控制装置.本文简要叙述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应用的几种自动化温室控制方式:基于单片机的温室环境因子控制、分布式智能型温室计算机控制系统、基于单总线技术的农业温室控制系统、多目标日光温室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以局域网为工作环境的温室控制系统、基于PLC的温室控制系统.并简要分析了温室自动控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