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广西斑茅种质资源,扩增甘蔗遗传基础。对183份广西斑茅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斑茅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低,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000~1.2349之间,平均为0.3070,以毛群较高,生长带形状较低,空心、气根、根点排列和脱叶性4个性状无多态性表现;不同地区的斑茅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51~0.5072之间,且以钦州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桂林和崇左,以来宾的多样性最小。5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54%~29.11%之间,平均为19.59%,以叶宽比较大,叶长较小;10个地区的斑茅资源变异系数在16.48%~21.92%之间,以桂林最大,百色最小。通过聚类分析,183份资源可以分为10个类群,各类群遗传分化不明显,与地理来源无密切联系。本研究揭示了广西不同地区斑茅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斑茅资源的采集、保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结果表明,除宿根丛有效茎数之外,其他所有性状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植蔗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均高于宿根蔗。新植蔗和宿根蔗的锤度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植家系的锤重与丛重之间,表型和遗传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综合指数选择,选出了湛蔗74-141×CP72-1210、桂糖05-3084×粤糖91-976、云蔗02-588×ROC22、福农39号×桂糖03-1229、桂糖02-901×桂糖03-2357、桂糖05-2743×桂糖03-1229、桂糖92-66ROC22、德蔗93-88×ROC22、桂糖05-3445×桂糖03-2309、粤糖00-319×CP72-1210、桂糖03-3089×ROC22、粤糖91-976×CP84-1198、粤辐90-95×CP72-1210、云蔗99-601×桂糖00-122、粤糖00-236×ROC22共15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丛重和锤重的遗传增益较大;综合指数选择与以锤重单性状选择的结果不完全相同,秩次相关系数为0.748,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甘蔗与斑割(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后代F_1材料的染色体核型构成和遗传行为,为有效利用甘蔗野生种质提供细胞遗传学的理论依据。采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分别对3个不同甘蔗品种(系)与斑割复合体GXAS07-6-1的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各亲本和后代材料染色体数目在不同细胞中不恒定,染色体变幅为6~11条。粤糖93-159与GXAS07-6-1的F1材料GXASF108-1-1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4=91 m+3 sm;桂糖01-53与GXAS07-6-1的F_1材料GXASF108-2-2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8=88 m+10 sm(1SAT);桂糖02-761与GXAS07-6-1的F_1材料GXASF108-3-7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2=87m+5 sm;3个F1材料的核型均为2B型。推断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亲子间的染色体基本按"n+n"方式传递,同时可能存在部分染色体加倍现象,它们的杂种F_1核型均为较原始的染色体2B类型。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处广西桂西北的河池、桂南的南宁蔗区的5个县29个点甘蔗出苗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南宁甘蔗种植232.856万亩,与去年比较同比减少8.614万亩,主栽品种为新台糖22号;河池地区甘蔗主栽品种为新台糖16号;从每亩苗数看,2013年南宁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每亩苗数均少于2012年.河池蔗区宿根蔗每亩苗数明显高于2012年,新植蔗苗数比2012年略少.在螟害枯心率方面,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的螟害枯心率均比2012年低,在黑穗病株率方面,南宁蔗区各调查点的黑穗病株率比2012年高.河池蔗区的感染率很低,新植蔗几乎没有发现黑穗病株,宿根蔗的平均病株率仅为0.79%.  相似文献   
15.
一种适用于甘蔗SSR-PCR的DNA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甘蔗品种幼苗期幼嫩叶片为材料,以改良SDS法和DNA快速提取法对甘蔗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以SSR-PCR检测比较两者的扩增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获得的基因组DNA条带基本一致,条带较为清晰,重复性好且稳定,均可满足SSR-PCR扩增的需要。但DNA快速提取法简化了SDS改良法,具有高通量、操作方便、简单、快速、成本低、DNA存放时间较长等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DNA提取。  相似文献   
16.
转入反义ScP5CS基因烟草植株对PEG和NaCl处理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入甘蔗脯氨酸合成酶基因ScP5CS反义片段的转基因烟草与野生型烟草为材料,研究PEG6000与NaCl处理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烟草植株生长及其T0代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7mmol/L NaCl与1%PEG6000胁迫下转入ScP5CS反义基因片段的烟草植株矮小,叶片容易发黄,根系发育迟缓,根长缩短;转基因烟草T0代种子在200mmol/L NaCl胁迫时其发芽率明显受到抑制,并随着盐胁迫处理时间达到第55天时,在50mmol/L NaCl胁迫下其叶片严重黄化,而野生型与转入空载体株系则相反。PEG6000处理对转基因烟草T0代种子萌发影响不大。可见,甘蔗ScP5CS基因在烟草中的反义表达,部分抑制了烟草P5CS基因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番荔枝无菌体系的建立和芽增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种子材料,污染率为0,但种子萌发困难;以温室萌发的幼苗带芽茎段为材料,污染率达26.3%,但出芽率和生根率分别可达60%和50.6%,说明以温室幼苗为材料比以种子为材料更易于建立番荔枝的无菌体系;番荔枝带芽茎段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 mg/L.  相似文献   
18.
桂糖33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桂糖69-156为母本、ROC2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甘蔗新品种,其母本桂糖69-156具有中熟、高糖、直立、萌芽早、宿根性特好等优良性状;父本ROC22具有生长快、植株高、生势好、糖分高、高产稳产等优良特性。2006-2007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在品比试验中,由于桂糖33号中熟、高糖、高产等优良性状表现较突出而进入区域试验。2008-2009年进行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进行广西甘蔗品种生产示范试验,桂糖号均  相似文献   
19.
传染病房产生的废弃物、排泄物及垃圾等感染性污物。如管理与处置不当 ,可危害社会和居民健康。我院自 1995年以来 ,通过加强对传染病房污物管理和改进处理措施 ,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总结如下。1 加强管理 ,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加强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措施。首先建立医院感染的三级管理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各项可行的规章制度 ,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价。传染病房污物处置的管理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监督指导 ,各传染病房有专人负责。对从事污物处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 ,聘任或上岗 ,定期考核 ,不合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大果油茶的ISSR-PCR适宜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大果油茶嫩叶片为供试材料,采用改良的SDS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并对其ISSR反应体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和完整性较好,OD260/OD280 值在1.8~2.0之间,DNA无降解现象,完全可以满足ISSR-PCR扩增要求。在25.0 μL 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适宜浓度配比为:40 ng/μL模板DNA 1.0 μL、2.5 mmol/L dNTPs 2.0 μL、5 U/μL TaqDNA聚合酶0.2 μL、10 μmol/L引物1.0 μL、10×PCR Buffer 2.5 μL(含有Mg 2+),加ddH2O至25.0 μL。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0 s,52℃和53℃退火40 s,72℃延伸90 s,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由此可获得带型丰富和清晰可辨的DNA指纹图谱。【结论】建立的ISSR-PCR反应体系可用于研究大果油茶遗传变异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