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9篇
  29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0-2011年每2个月对河南南湾水库悬浮物进行了采样和分析.悬浮物现存量干重平均为11.93mg/L,有机碎屑是水库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76.04%,浮游生物占24.96%.悬浮物无灰重为10.00mg/L;其中,有机碎屑无灰重的比例占80.45%,浮游生物无灰重占19.55%.悬浮物碳含量为7.43mg/L;其中,有机碎屑碳占84.70%,浮游生物碳占15.30%.悬浮物周年变化明显,其中7月和1月悬浮物的量最高;水平区域内,上游和库汊悬浮物量较大,中游和下游次之;垂直区域内悬浮物的变化不显著.悬浮物可以作为判断水库营养类型的指标,用悬浮物碳量估算的滤食性鱼类渔产力为49.5t.  相似文献   
32.
臭氧污染胁迫下植物营养生长及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臭氧高浓度区域不断增加,臭氧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日益深入,从最基础的臭氧伤害现象研究发展到臭氧伤害机理研究、到臭氧伤害对植物体内元素的影响研究,为农田科学管理措施的制定和保证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了依据。综述了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体内营养元素影响的国内外研究以及植物臭氧防护研究进展,并指出我国在臭氧污染研究领域应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以期促进大气环境变化条件下植物营养的研究,为科学施肥、合理耕作以保证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是关系到社会、民生大计的事业,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林业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林业环境,还能直接提高我国林木资源的储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探索对其进行保护的有效途径,在凸显生态资源功能的同时,更好地辅助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4.
阐述了我国农业植物品种管理制度和其中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要求,介绍了DUS测试以及我国的DUS测试机构,并讨论了DUS测试对我国种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5.
分别以油酸甲酯和二甲苯为溶剂制备1.8%阿维菌素乳油(EC),用闭口闪点试验器和旋转粘度计测定闪点温度和粘度,室内比较2种溶剂制备的1.8%阿维菌素EC 1500,2000,2500倍液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ti)的药效。结果表明:以油酸甲酯和二甲苯为溶剂制备的1.8%阿维菌素EC的闪点温度分别为170.4,29.8℃;粘度分别为5.5,4.3 mPa·s。在稀释倍数和药后时间相同时,油酸甲酯制备的1.8%阿维菌素EC对棉蚜、美国白蛾、桑白蚧的室内药效均高于二甲苯制备1.8%阿维菌素EC,油酸甲酯可以替代二甲苯,对1.8%阿维菌素EC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为寻求一种保障番茄色选机输送电机在生产中持续稳定运行的方式,研究开发了加工番茄自动分选喂料输送电机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以Lab VIEW软件为开发平台,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通过GUI人机界面设计方式,对番茄色选机电机转速完成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该系统测量数据准确、快速,可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7.
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表征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构建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并在县域尺度上研究了湖北省2000-2020年间耕地两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集约化水平呈中部高–东西低的整体提升时空格局,而规模化水平呈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低的先降后升时空格局,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基本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尽管20 a间全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持续提升,但仍有21%的县市处于轻度失调模式。规模化程度较低是造成耦合度失调的主要因素,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保障粮食安全、探寻未来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38.
永登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永登县八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地理分布、种植面积、经济效益等现状,结合各优势产业中存在的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企业与农民利益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够长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抓好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乡镇一特色,一村社一品种"的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9.
为揭示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华北平原不同轮作体系土壤-作物系统氮素表观平衡,布置田间试验,定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化肥表施(C)、固态粪肥表施替代50%化肥氮(S)、液态粪肥注射施用替代50%化肥氮(L)]和不同轮作方式[籽粒玉米-小麦(T1)、青贮玉米/豇豆间作-填闲黑麦草(T2)、甜高粱-黑麦草(T3)、青贮玉米-黑麦草(T4)、高丹草-黑麦草(T5)]对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其氮携出量、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和土壤-作物系统氮表观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轮作方式T1相比,T5夏秋季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其氮携出量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T3和T4,而T2却有所降低;各轮作方式冬春季地上部生物量较T1均有所降低,而对其氮携出量无明显影响。与施肥方式C相比,S和L可显著降低夏秋季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其氮携出量,降幅均小于15%,而对冬春季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其氮携出量无显著影响。与轮作方式T1相比,T3和T5可显著增加周年作物氮总输出量,且显著降低0~2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量和系统氮表观损失;与施肥方式C相比,S和L可显著降低周年作物氮总输出量和0~2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量,增加系统氮表观损失。研究表明,在华北平原农牧生产区,以养殖产生的固态和液态粪肥替代50%化肥氮条件下,甜高粱-黑麦草和高丹草-黑麦草轮作是氮肥偏生产力高、表观损失低的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40.
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实验室存在现场实时快速诊断技术落后、检测工作滞后、疫病监测数据不能实时共享分析、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不及时、应急处置协调复杂困难等问题。探索建立重大动物疫病远程实时监测预警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监测模式是当前动物疫病防控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目前动物疫病防控净化的新型监测模式——现场快速诊断检测与远程监测云平台的构建与实际应用情况。上述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在创新推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同时,重点解决了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净化过程中传统实验室检测效率较低、检测数据不能够互联互通等问题,为创新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净化新型监测模式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净化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