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484篇
  免费   28056篇
  国内免费   42243篇
林业   21572篇
农学   16899篇
基础科学   17245篇
  49472篇
综合类   126343篇
农作物   19192篇
水产渔业   12895篇
畜牧兽医   39439篇
园艺   18950篇
植物保护   14776篇
  2024年   1817篇
  2023年   4875篇
  2022年   10659篇
  2021年   10449篇
  2020年   10765篇
  2019年   12885篇
  2018年   10266篇
  2017年   14868篇
  2016年   12194篇
  2015年   16252篇
  2014年   15876篇
  2013年   18166篇
  2012年   23439篇
  2011年   23291篇
  2010年   21831篇
  2009年   19780篇
  2008年   18665篇
  2007年   17547篇
  2006年   14590篇
  2005年   11861篇
  2004年   8123篇
  2003年   5720篇
  2002年   5771篇
  2001年   5085篇
  2000年   4488篇
  1999年   2394篇
  1998年   1345篇
  1997年   1310篇
  1996年   1138篇
  1995年   1204篇
  1994年   1193篇
  1993年   946篇
  1992年   983篇
  1991年   809篇
  1990年   615篇
  1989年   609篇
  1988年   535篇
  1987年   421篇
  1986年   430篇
  1985年   215篇
  1984年   197篇
  1983年   191篇
  1982年   190篇
  1981年   258篇
  1980年   192篇
  1979年   150篇
  1978年   132篇
  1965年   139篇
  1964年   143篇
  1955年   1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本研究对利用真空渗入法获得的转bar基因及pinⅡ基因菜薹,进行了外源基因的遗传及表达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bar基因在 代的分离大部分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但也有不符合的群体;pin II基因在 代中稳定表达,但各个株系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各个株系的抗虫效果也具有显著差异,即使具有相同外源基因拷贝数的各个株系,其PIN I/蛋白表达量和抗虫效果也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2.
农杆菌介导的蝴蝶兰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柴明良  金斗焕 《园艺学报》2004,31(4):537-540
 针刺后的蝴蝶兰‘White Hikaru’的类原球茎(PLB),与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和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p£)的pCAMBIA 1300一SmGFP的根瘤农杆菌LBA4404 共培养,培育出了转基因的蝴蝶兰。经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和Southern印迹,证实了再生植株中含cop基因和hpt基因。  相似文献   
993.
我国椪柑品质现状及主要产区的果实品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 和2002 年对来自全国9 个省(市) 主要产区的67 份椪柑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椪柑大(180.60 g ±9.98 g) 、中(151.24 g ±7.48 g) 、小(122.51 g ±141.1 g) 类型果实分别为42.9 %,44.9 %和12.2 %; 分别有6.1 %和44.9 %的 柑果皮颜色呈现黄绿或偏黄色和黄色; 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为12.5 %±1.1 %, 其中仅有四川荣县、福建平和和湖北松滋等部分地区 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于11.5 %;高酸(0.95 % ±0.10 %) 、中酸(0.69 % ±0.07 %) 和低酸(0.49 % ±0.07 %) 类型的果实比例分别为2.4 %、34.7 %和42.9 %。通过比较各椪柑主产区的主要品质指标发现, 它们的果皮色泽(a/ b 比值)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 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闽中南地区的果实明显重于闽北、浙江(衢州、丽水) 和湘西鄂西地区的果实, 而与川西南地区的差异不明显; 闽中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的酸含量差异不明显, 但都明显低于另两个地区; 另外, 川西南地的区固酸比明显高于其他3 个地区, 而可食率明显低于其他3 个地区。  相似文献   
994.
‘罗田甜柿’胚乳培养获得十二倍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绪中  罗正荣 《园艺学报》2004,31(5):589-592
 取‘罗田甜柿’自然授粉后约70 d 的胚乳, 采用不同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组合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以1/ 2MS (1/ 2N ) + ZT (玉米素) 1.1 mg/ L + 2,4-D 1.0 mg/ L + CH (水解酪蛋白) 1000mg/ L 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易获得再生植株; 形态学和细胞学检测确认再生植株中存在2n=12x=180 的个体。该十二倍体植株对中国原产甜柿的遗传改良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以2002 年设施番茄栽培为代表计算其N、P、K投入量与携出量之间的表观平衡状态, 其结果基本上和14.5 年后的土壤实测值与设施栽培本底值之间纵向比较的增长关系一致, 前者只能说明系统养分变化的趋势, 后者才是实际的养分盈亏状态, 养分盈亏主要取决于有机肥的施用与养分元素的供给。5个代表性处理模拟了蔬菜施肥的不同现状, 从土壤肥力及产量等方面的变化真实反映出各自的系统变化及发展趋势, 在本试验条件下以ANK施肥下的系统最优。对有机肥施用、化学肥料的配施以及测土施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GF43李( Prunus domestica L. ) 试管苗生长及老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 ℃保存条件下GF43试管苗的营养生长缓慢, 8 ℃保存GF43试管苗的营养生长极缓慢, SOD、CAT 和POD 等保护酶系统的活性维持较高水平, 体内O2 自由基、丙二醛(MDA) 含量较低, 细胞膜结构相对稳定, 从而延缓了试管苗的衰老, 延长了两次继代之间的时间, 对试管苗的保存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997.
 以铺散诸葛菜的叶柄及叶片为外植体, 研究了不同的再生方式。在6-BA 和NAA 配合使用的MS 培养基上, 叶柄和叶片外植体有高的成芽率, 具有强的器官再生能力。在2,4-D 与6-BA、NAA 结合的培养基上, 叶柄和叶片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 在含6-BA 的培养基上也易于分化。叶柄、叶片再生的芽和经愈伤组织分化而得来的芽快速繁殖后, 在生根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研究表明铺散诸葛菜具有极强的器官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998.
球根海棠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球根海棠外植体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诱导不定芽和胚状体, 经间接途径和直接途径的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均很高, 体细胞胚为单细胞起源或多细胞起源。以再生嫩叶为继代中间体, 在较高温度(28 ℃) 下诱导, 可建立高效扩繁体系。纵切芽丛继代形成大量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继代半年后几乎完全丧失分化能力, 发生激素驯化作用, 而且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已发生广泛变异。  相似文献   
999.
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糯米糍’荔枝果实在3 ℃和0 ℃条件下果皮的色泽和花色素苷及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果实在0 ℃下14 d 时褐变指数迅速增大, 21 d 时已遭受不可逆的冷害。在冷藏过程中, 果皮的色泽指标a、L、C 值及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0 ℃下比3 ℃下降快。0 ℃下14~21 d , a、L、C 值分别下降了27.95 %、33.58 %和58.47 % , 而21 d 时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依次为采收时的18.08 %、35.99 %和41.64 %。说明冷害加速了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及类黄酮和总酚的变化, 促进了褐变进程的发生。果皮a、L、C 值与褐变指数、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P < 0.05) ,采用自动测色色度计可真实地反映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18 省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利用5 个含有不同单显性抗番茄晚疫病基因的番茄材料Ts19、Ts33、W1Va700、LA1033 和L3708为鉴别寄主, 对我国18 省、市、自治区的番茄晚疫病菌201 个纯化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8 个小种, 即生理小种T0、T1、T1 ,2 、T1 ,2 ,3 、T1 ,2 ,3 ,4 、T1 ,4 、T1 ,2 ,4 和T3。其中, 小种T1 和T1 , 2是主流小种, 地理分布最广和发生频率最高, 分别在13 和11 个省市出现, 占样本总数的28.8 %和28.4 %;其次是小种T0 和T1 ,2 ,3 , 分别在8 和7 个省市出现, 分别占1819 %和819 %; 再其次是小1 ,2 ,3 ,4 , 在4个省市有发生, 占710 %; 小种T1 ,2 ,4 、T1 ,4 和T3 分布均少, 仅在1~2 个省市发生, 分别占3.0 %、2.5 %和2.5 %。这是我国的首次报道, 为番茄晚疫病的抗源材料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