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正安卡拉病(Angrara disease)是由Ⅰ群腺病毒血清4型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新发鸡传染病,又称鸡心包积液综合征~([1,2])。本病主要危害3周龄~6周龄肉鸡,以产生大量心包积液及肝脏炎症坏死为主要特征。1987年3月本病首先于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安卡拉地区肉鸡场暴发流行而得名,随后在墨西哥及印度等地暴发流行。我国对该病鲜  相似文献   
42.
广西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西6个市的6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中4个猪场统计,在11090头猪中,患流行性腹泻的猪4658头,发病率为42%;死亡265头,病死率为5.69%。对6个猪场的170头份血清检测,阳性血清14份,阳性率为8.24%。结果表明广西的一些规模化猪场有猪流行性腹泻存在。  相似文献   
43.
广西山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羊布鲁氏菌病主要流行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牧区。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山羊养殖,各地引种频繁,在引种中疏忽了对该病的检疫,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为摸清疫情,消除隐患,从2003年8月到2005年10月对全区山羊传统主产区和新养殖区的11市28县(区)进行山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血清现场采血,分离血清后,冷冻保存待检。1.2抗原及标准阳性血清试管凝集抗原购自中国流行病学研究所,批号2004-03,有效期2006.03。阴性血清自备,批号2003-1,有效期2008.06。1.3方法具体操作按《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的规定进行。血清先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筛选,阳性和可疑样品再做试管凝集试验进一步确认,判断标准为:血清稀释1∶50出现“ ”以上凝集,判为阳性。2结果检测南宁、崇左、北海、梧州、贺州、桂林、河池、防城港、来宾、百色和柳州11市的28县(区)共1469份血清,检测结果如表1。3小结检测区内11个市28个县(区)共1469份血清,结果阳性18份,阳性率为1.23%。检出的18份阳性血清均来自柳州市的一个养羊点,经现场重新采血,试管凝集试验确...  相似文献   
44.
用三批PPV-N株弱毒疫苗分别在三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区域试验,共免疫后备母猪32930头,观察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结果表明,三批苗均能使豚鼠产生良好的抗体反应.猪只注苗后食欲、体温均正常,无任何不良临床反应.平均每胎产健活仔10.96头,而死胎仅为0.52头,说明PPV-N株弱毒疫苗是预防猪细小病毒感染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45.
猪瘟又称古典型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我们在猪瘟病例诊断中发现,与典型猪瘟相比,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发病方式较温和的所谓非典型猪瘟类型,现将确诊病例的诊断与应对措施情况整理小结,与兽医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相似文献   
46.
非典型猪瘟的诊断与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瘟又称古典型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我们在猪瘟病例诊断中发现,与典型猪瘟相比,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发病方式较温和的所谓非典型猪瘟类型,现将确诊病例的诊断与应对措施情况整理小结,与兽医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流行和变异情况,试验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2016—2018年广西14个地区规模化猪场的1 564份主要脏器进行了PRRSV检测,选取部分阳性样品进行ORF5基因的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PRRSV阳性样品467份,阳性率为29.9%。在广西14个地区规模化猪场送检的样品中均能检测到PRRSV。从年份上看,2016年的PRRSV阳性率最高,为43.9%;2017年为26.9%;2018年最低,为23.7%。获得的25条PRRSV ORF5基因序列中有1株与NADC30株同源性较高,1株与GM2株同源性较高,其余23株均与高致病性PRRSV同源性较高。在25株PRRSV中有21株与TJM、JXA1、HuN等高致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并位于同1个分支;2株处于经典株和变异株之间,分别形成2个分支;1株与NADC30株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1个分支;1株与GM2株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1个分支。PRRSV ORF5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5个毒株均为毒力较强的野毒株。说明广西地区仍以高致病性PRRSV为主要流行毒株,但2018年新发现类NADC30毒株和类GM2毒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旨在获得可在细胞培养中稳定、有效生长增殖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分离毒株,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应用Vero细胞从广西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和RT-PCR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分离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CH/GX/2015/750A。该毒株可稳定有效地在Vero细胞生长增殖,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已在Vero细胞连续传代25代,病毒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并稳定在107.50TCID50/mL。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28 038 bp;与22个参考毒株的全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6.8%~99.8%,其中与YC2014株同源性最高,为99.8%。全基因组和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EDV CH/GX/2015/750A分离毒株属于Ⅱa亚群,与YC2014、PEDV-WS等变异毒株亲缘关系密切。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获得的CH/GX/2015/750A毒株是PEDV地方流行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49.
试验旨在探讨螺旋藻抗炎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构建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耳肿胀为观察指标,探讨螺旋藻的体内抗炎作用;通过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以不同剂量螺旋藻处理后测定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的脏器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结合脾脏及胸腺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螺旋藻对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螺旋藻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影响的试验中,0.3%螺旋藻灌胃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和其他螺旋藻处理组(P<0.01),且螺旋藻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无不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其它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小鼠胸腺指数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IL-2、IL-6、TNF-α、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脾小体萎缩、胸腺小体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而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的脾小体和胸腺小体结构清晰完整、淋巴细胞增多。综上,螺旋藻能降低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对小鼠的免疫抑制,并且能修复小鼠脾脏和胸腺损伤,说明其在抗炎和缓解免疫抑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猪细小病毒N株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不同温度对猪细小病毒N株血凝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细小病毒N株在37℃条件下十分稳定,作用28d血凝滴度变化不大,只下降1~3个滴度;在60℃恒温水浴下的血凝滴度变化缓慢,血凝滴度在前7d-直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血凝的稳定性迅速降低,短时间内即可失去血凝活性,在75℃1h、80℃10min、85℃5min,检测不出病毒血凝活性.由此证明,猪细小病毒N株在37、60℃时血凝活性十分稳定,对热有很强的抵抗力,为将该弱毒株开发成方便运输、保存和使用的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