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97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贺秀斌  唐克丽 《土壤学报》1998,35(3):289-295
本文借助于扫描电镜显微镜,对黄土高原三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中锆石颗粒表面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将表面超微结构按外观形态划分为六个种类,并对各类特征发生频数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锆石颗粒有丰富的表面超微结构反映沉积前后的风化作用性质和程度,进而讨论了黄土高原Lou土和黑垆土及其盖层的发生环境。  相似文献   
13.
前言     
本期集中报道了中国土壤学会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第三次暨安徽省水土保持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会议于199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系全国性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全议主题为“保持水土、防灾减灾、发展生产、振兴经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不同地貌类型上的林地、采伐迹地、农地和裸露地随降雨强度对降雨入渗的影响,表明林地和采伐迹地入渗能力最大,农地次之,裸露地最小,证明了影响降雨入渗的主要原因是地面上的草灌及松软的枯枝落叶层。  相似文献   
15.
本观测站位于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的东坡,所在地为延安地区乔北林业局任家台林场。地理位置东经109°11’,北纬36°05’,距富县县城西北30km,宜兰公路贯穿境内。该观测站筹建于1988年,系根据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而专设的试验场,重点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人类社会出现后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加速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但迄今缺乏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子午林区和非林区径流泥沙资料的分析表明,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活动的严重时期直观地反映在径流泥沙年际变化曲线上。植被破坏后,增强了径流泥沙与降雨的相关性,削弱了植被对降雨的抵抗能力,径流泥沙增大,其增加幅度林区比非林区大。植被是加速或控制土壤侵蚀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土地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强度流失区和中度流失区分别占流失面积的20%和30%,其余为轻度流失区。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主导因素是大陆性气候和起伏悬殊的地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加剧了现代土壤侵蚀。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和形成原因,对本区土壤侵蚀分区和区域特征进行探讨,并结合各区自然条件和侵蚀特点指出了搞好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神府-东胜矿区人为泥石流沟道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人为泥石流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的动态机理,应用多层次系统控制原理,分别提出了现有人为泥石流及潜在人为泥石流系统防治模式,总结出神府-东胜矿区人为泥石流系统防治的特殊性,控制固体物质补给是关键合理设计规划弃土石渣的排放场地是重点,搞好汇水区水土保持系统工程是基础,调整沟床比降,减少水流动能,使泥石流暴发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9.
片沙覆盖的黄土丘陵区土壤水蚀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片沙覆盖的黄土丘陵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松散的表组成特质,土壤的水蚀过程显地不同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区,通过在神木县六道沟实验基地典型坡段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揭示出一些土壤水蚀过程的特殊机理,(1)有片沙覆盖的斜坡小区,径流量少,但径流含沙率大,坡沟的形成过程是,垂直渗流一坡地潜流-崩塌,(2)估沙黄土斜坡小区,每年春末夏初降雨的强度及降雨量是决定坡面产沙量的关键因素,(3)该区坡沟系统的形成发育是风沙沉积,风蚀与水蚀交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土壤侵蚀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及防灾减灾的机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土壤侵蚀学和环境学的交叉为基础,讨论了土壤侵蚀环境学的内涵,土壤侵蚀环境演变与其调控,全球变化及防灾减灾的机制,为揭示土壤侵蚀的实质及制定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提供了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