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30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土丘陵林区开垦地土壤抗冲性的时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黄土丘陵林区 10a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 ,进行土壤抗冲试验 ,分析了林地及其开垦后不同年限土壤的抗冲性能。结果表明 ,林地具有很强的抗冲性能 ,一旦被开垦后 ,随侵蚀年限的增长 ,土壤的抗冲性呈减弱趋势 ,在 3L/min流量下 ,土壤冲刷量从侵蚀 1a的 4.0 1g/L增大到侵蚀 10a的 2 5 .5 1g/L ,加剧了土壤侵蚀发展。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的抗剪强度对抗冲性影响最大 ,其次为水稳性团粒和有机质含量。因此 ,退耕还林、恢复和重建植被 ,改善土壤侵蚀环境 ,提高土壤抗冲性 ,能有效地防治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偏光显微镜和Qwin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和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颗粒的形态和粒径有一定差别;林地土壤中主要是孔道和填充孔隙,孔隙壁较光滑,剖面中微形态连续变化,而耕地土壤的孔隙形态复杂,孔隙壁相对较粗糙,从上向下微结构明显变化,其中20 cm和35 cm是两个重要转折点;大量隐晶方解石反映土壤环境频繁变化,大量针状方解石出现在犁底层中下部并指示一种短期稳定的土壤环境,大量细晶方解石反映长期稳定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3.
汉江上游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汉江上游谷地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并对其粒度组成、磁化率、烧矢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量。结果证明,辽瓦店(LWD)剖面中夹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它记录了一次特大洪水事件。利用地层学方法确定该次洪水事件发生在AD100-300之间(东汉-魏晋时代之间)。根据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了古洪水的洪峰水位在159.80m,以此计算出洪峰流量为65 420m3/s。根据2011年9月19日汉江洪水洪峰水位痕迹高程并利用相同方法反推洪水流量,所获流量数据与实测数据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林区开垦地土壤侵蚀强度时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土丘陵林区10a径流泥沙观察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林地开垦后不同侵蚀年限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现,随侵蚀年限的增长,土壤侵蚀强度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约有10mm的土层被侵蚀掉,到侵蚀的第10a时,已有100.81mm的土层被侵蚀掉,相当于林地土壤的A层大部分遭到流失。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的下降,土壤性状的恶化,更促使侵蚀程强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两种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关中地区不同土壤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农业管理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和方向的影响。【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和NIKON NISBR2.2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灌溉和非灌溉土壤均具有Ap1-Ap2-BC剖面构型, 但前者分异更明显;粗颗粒矿物组合均以石英和长石占绝对优势;与非灌溉土壤相比, 灌溉土壤Ap1和Ap2层中颗粒的长度、等圆直径、周长、面积、圆度、C/F(10μm)值降低的程度更大,残积粘土数量更多且出现一定数量的淀积粘土,孔隙形态更规则和孔壁更光滑。【结论】农业管理方式对土壤剖面分异和微形态有显著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灌溉可增强风化强度,使颗粒形态细化和园化程度增强,残积粘土数量显著增加且可出现淀积粘土,但对粗颗粒主要矿物组合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1961-2010年黄河源区蓝绿水资源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模型和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从时空尺度上分析了黄河源区1961-2010年蓝绿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变化和各生长季节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近50 a来,黄河源区绿水资源量多年平均是蓝水的2倍以上。黄河源区蓝水资源春、秋两季减少,秋季显著减少,减少幅度0.355 mm/a,夏季略微增加;绿水资源春季减少,夏、秋两季增加,秋季显著增加,增加幅度0.286 mm/a。在空间上,黄河源区蓝绿水资源量在各季节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东南部地区蓝水资源秋季减少明显,减小幅度最大为1.98 mm/a,绿水资源量夏、秋两季增加明显,最大为1.62 mm/a。随全球气候的变化,蓝绿水资源量在时空上差异将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应加强黄河源区水资源的管理,减少源区绿水尤其是其中无效用水(蒸发)的消耗,减少生长季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以保证中下游地区水量的有序供给。  相似文献   
7.
8.
运城盆地洪积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侵蚀阶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西运城盆地中条山洪积扇全新世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运城盆地的环境演变和面状流水侵蚀堆积阶段。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盆地全新世早期气候较温和干燥;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而全新世晚期气候比较干旱。由于全新世气候的波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运城盆地洪积扇地表出现过4个比较明显的面状流水侵蚀-堆积作用阶段,时间分别在11500-11000a B.P.、3850~3300a B.P.、2200~2000a B.P和1300-800a B.P.。其中,11500-11000a B.P.间的侵蚀-搬运阶段是由气候变化引起,后三个阶段则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探索黄土高原侵蚀历史演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乡村聚落的土壤侵蚀,在陕北榆林、绥德、延安建立观测站,于2003年对乡村聚落中的户间道路、户间空地、院落在降雨时的次径流泥沙含量、平均含沙量、次侵蚀强度及观测期降雨形成的总侵蚀强度,进行了观测与分析。其观测结果,均说明户间道路、户间空地径流平均含沙量较大,榆林为29.37g/L、29.96g/L,缓德为21.06g/L、17.53g/L、延安为54.6g/L2、9.18g/L,而院落平均径流含沙量较小,榆林、绥德、延安分别为9.47g/L、8.64g/L、14.87g/L。观测期降雨侵蚀总强度,三个观测站均以户间道路最大,分别为1142t/km2、2156.6t/km26、285.7t/km2;户间空地次之,分别为744.5t/km2、1192.6t/km2、1953.2t/km2;院落较小,分别为161.1t/km23、78.7t/km2、1274.3t/km2。说明乡村聚落土壤侵蚀不可忽视,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以秦岭南侧汉江和北侧渭河多年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径流泥沙的变化。分析指出在80年代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秦岭南北河流年均径流量均减少,与1935-1980年相比,汉江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1.9%,渭河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27.4%;同时汉江河流泥沙含量明显减少,但渭河河流泥沙含量呈增加趋势,是汉江河流泥沙含量133倍,表明了秦岭南北两侧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