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97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黄土高原南部缓坡耕地降雨与侵蚀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就级坡耕地各降雨参数以及降雨最优组合参数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除验证了一些基本规律外,还对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的分段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证实时段最大降雨量与土壤侵蚀呈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2.
中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特点及展望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0  
以中国的自然和社经情况为基础,综合论述了中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特点。重点分析了人为活动影响下土壤侵蚀发展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特点;水土保持与农业持续发展及大江大河治理的紧密联合。讨论了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重大问题及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53.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全国范围划分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三大侵蚀类型区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划分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中心出现在水蚀风蚀交错区 ,该区为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该区又为世界级大型煤田蕴藏地 ,将建成我国 2 1世纪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强化水蚀风蚀交错区综合治理 ,对治黄及西部地区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4.
根据野外考察获取的大量资料,着重对试区区域环境地貌形成、演化过程、地貌的形态组合特征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六道沟流域水系形成的年龄进行推算,得出现代地貌和水系是在中更新时期距今约148~46万年期间形成的古沟谷基础上,经过后来堆积和切割重新演化形成,而且处于发展之中。同时还就一些特殊的地貌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就现代地貌发育与地表侵蚀的关系以及控制沟道侵蚀的途径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5.
从子午岭林区消长的历史过程出发,在分析讨论人为活动——植被变化——侵蚀产沙的基础上,应用野外调查和航片对比解译数据,分析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的时空特点,主要方式及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表明近期大规模人为植被破坏活动在时间上的阵性与人口增长、经营政策变化同步,植被破坏随地形部位的空间差异与加速侵蚀的发生演变密切相关,从而说明,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森林林地面积减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6.
在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六道沟及其相邻流域降雨、径流、气温、风力等气候因素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的影响。认为暴雨强度大,疾风多、植被少,地面组成物质复杂松散,以及不良的土壤理化特性,是该区侵蚀产沙特别强烈的根本原因,该区的侵蚀具有复杂多样的特殊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地面物质粗、产沙量大、是粗沙的主要产区;掌握侵蚀特点,控制风沙直接入沟,入河及坡耕地的改造,防治沟头,沟壑崩塌,扩大草灌,发展多样性农业为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57.
运用野外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一旦植被恢复,坡面浅沟沟槽部位发生泥沙淤积,其淤积速度为0.5cm/a;浅沟沟槽部位淤积,坡面横向起伏减少,坡面向平直方向发展。人为破坏植被后的开垦地,坡面浅沟侵蚀急剧发展,浅沟侵蚀量为4400~7600t/(km2·a),占坡面侵蚀量的47%以上;当年新冲刷的浅沟沟槽宽为20~80cm,深度为10~30cm;开垦3年裸露地与林地相比,浅沟沟槽深度增加40~60cm;浅沟沟头前进速度为3~5m/a,浅沟深、宽、长的逐年发展,坡面横向起伏加大,片蚀和细沟侵蚀随之加大,又促使了浅沟侵蚀的加剧。  相似文献   
58.
作者利用野外调查资料和人工降雨资料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对细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坡面细沟侵蚀急剧发展。细沟宽为5~30cm,深为5~15cm,此细沟深度值小于陕北安塞一带坡面上的细沟深;细沟侵蚀量为2200~6700t/(km2·a),也小于安塞一带坡面上的细沟侵蚀量。在片蚀+细沟侵蚀带,一旦坡面上发生细沟侵蚀,则随着坡面土壤侵蚀的继续进行,细沟侵蚀占主导地位,而细沟侵蚀方式以沟头溯源侵蚀为主。降雨和地形因子对细沟侵蚀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9.
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化学等一系列抗侵蚀内在特性的影响。表明:在没有人为破坏条件下植被具有很强的恢复与调节功能;植被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特性而提高其抗侵蚀能力。植被恢复后的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有效磷、非毛管孔隙度及渗透性等抗侵蚀特性分别较恢复前提高丁6,2.5,6,2和4.5倍,因此其土壤抗冲性指标相应增强了20多倍。  相似文献   
60.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矿区工程建设中松散堆积物的形成及其对侵蚀的影响;矿区新的人为加速侵蚀方式及其危害;最后讨论了新的人为加速侵蚀的防治对策.考察区现有松散堆积物1391.77万m3,主要来源于采矿(露天矿及井矿)、铁路、公路建设及采石.根据松散堆积物堆积的地形部位,河道堆积物占总量的60.8%,是造成河道输沙量剧增和行洪障碍物的主要来源.新的人为加速侵蚀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危及矿区的生存和持续发展.1994年上半年,河道的强力清障取得了汛期行洪安全的显着成效.但随着开矿等工程建设的发展,大量松散堆积物的合理堆放、处理,以及因开矿而已破坏的环境的整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应作为煤田开发同步进行的环境建设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