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23篇
  免费   5933篇
  国内免费   7560篇
林业   6767篇
农学   4645篇
基础科学   3767篇
  7881篇
综合类   43896篇
农作物   6864篇
水产渔业   4251篇
畜牧兽医   12814篇
园艺   6642篇
植物保护   3589篇
  2024年   455篇
  2023年   1675篇
  2022年   3765篇
  2021年   3830篇
  2020年   3525篇
  2019年   3280篇
  2018年   2481篇
  2017年   4189篇
  2016年   2676篇
  2015年   4223篇
  2014年   4526篇
  2013年   5417篇
  2012年   7626篇
  2011年   7631篇
  2010年   7156篇
  2009年   6372篇
  2008年   6578篇
  2007年   6161篇
  2006年   4998篇
  2005年   4138篇
  2004年   2506篇
  2003年   1658篇
  2002年   1988篇
  2001年   1647篇
  2000年   1470篇
  1999年   550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8篇
  1961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32篇
  195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侯金伟  陈焘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21,30(3):129-136
为了探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病原真菌如何影响土壤种子存活,采用“种子袋埋藏与取回”的方法,对该地区3种常见植物胡枝子、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进行杀菌剂处理、并且以不同方式(单种或者不同种混合)装入尼龙网袋后埋入土壤中,在田间分别埋藏1和3个月后取回种子袋,统计每袋种子的存活情况,并且进行萌发试验,检测种子生活力状况。结果表明:1)长芒草种子的田间发芽率最高,平均约为51.9%,显著高于胡枝子(14.6%)和狗尾草(26.1%)(P<0.05);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3种植物种子发芽率显著增加;然而杀菌剂处理以及不同埋藏方式对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2)胡枝子种子的田间死亡率最低,平均约为1%,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的田间死亡率分别为5.1%和4.4%;埋藏1个月后,杀菌剂未处理和单种埋藏条件下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的田间死亡率分别为12.5%和11.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下两种植物种子的死亡率(P<0.05);胡枝子种子在埋藏1和3个月时,其种子死亡率在不同处理组合之间均无显著差异。3)长芒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最高,平均约为64.3%,显著高于胡枝子(5.9%)和狗尾草(29.2%)(P<0.05)。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胡枝子和狗尾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显著下降,而长芒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却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存活的影响因植物种而异;较单种埋藏相比,混合埋藏降低了种子的死亡率,可能是由于混合埋藏稀释了病原真菌的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992.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野外实地考察、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以及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该区维管植物共115科469属1323种,包括蕨类植物14科25属61种,裸子植物4科8属25种,被子植物97科436属1237种。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20种的优势科共879种,占该区维管植物总种数的66.44%;小属和单种属成分比例较大,占该区维管植物总属数的95.31%,总种数的75.51%。科级水平上,热带科(30.43%)稍多于温带科(26.96%);属级水平上,温带科(72.49%)明显高于热带科(13.01%);种级水平上,中国特有种有545种,其中538种与周边省份所共有,体现了该区系明显的过渡性和交汇性。该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的分布有15个分布型和5个变型,温带地理成分占绝对优势,尤其以北温带分布为主。该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较多,被列入保护名录有37种;一些古老、孑遗植物在该保护区具有良好的原始类群分布。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特征,为以后了解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本试验旨在探讨应用智能监控系统对荷斯坦泌乳牛发情揭发率和受胎率的改善情况。试验选用澳亚集团东营神州澳亚四场的2237头泌乳天数为40~200d的各胎次荷斯坦泌乳牛,随机分为2组,未佩带项圈的806头为对照组,另一组佩带有项圈的1431头为试验组。对照组依靠尾根涂蜡笔进行发情揭发,试验组依靠智能监控系统进行发情揭发,尾根涂蜡笔作为校正对比。另外,对照组和试验组饲喂相同的日粮,采用相同的预同期繁育方案,并且是相同的繁育人员。整个试验期持续6个月。结果表明,试验组发情揭发比例与配种比例都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全期的受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10个百分点,P<0.05),配次为1、2~3次时的受胎率,试验组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情期受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将近10个百分点,P<0.05);试验组全期的发情揭发率高于对照组(高3个百分点,P>0.05);试验组全期的21d怀孕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4个百分点,P<0.05)。因此得出,智能监控系统设备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涂蜡笔进行发情揭发工作,并可提高合计配次受胎率、情期受胎率、发情揭发率和21d怀孕率,以及提高夜间的发情揭发率和受胎率,有助于改善繁育效益。  相似文献   
995.
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S.sciuri)是引起奶牛乳房炎(Cow Mastitis)的病原菌之一,其主要致病因子是该菌产生的脱皮毒素C(Exfoliative Toxin C,ExhC)。为了深入了解该基因的分子特征,本试验对从乳房炎患牛牛乳中分离的一株松鼠葡萄球菌ExhC基因(Genbank登录号:MT845354)进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按GenBank收录的ExhC基因设计并合成引物,利用PCR对ExhC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后的ExhC基因进行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松鼠葡萄球菌Exh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长度为837bp,共编码278个氨基酸。通过Blast模块对ExhC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得到5株相似序列,与ExhC基因序列相比同源性均为99.04%。系统进化树图指示该基因与其余五株相似序列属于不同的分支,遗传距离较远。利用TMHMM对松鼠葡萄球菌ExhC基因837bp序列跨膜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ExhC蛋白的第1~277位氨基酸在细胞膜外,5~25位氨基酸所在位置为跨膜区。通过ExhC氨基酸序列分析和ExhC蛋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预测,推断第97位氨基酸插入Asn以及其他位点氨基酸的突变可能会导致松鼠葡萄球菌功能区变化和毒株毒力的相对变化,这将给松鼠葡萄球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6.
阐明长期有机物料施肥下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固碳减排及施肥模式选择的影响尤为重要。基于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的长期定位试验,通过不施肥(CK)、氮肥(NF)、有机肥(OM)、秸秆(ST)、有机肥结合无机肥(OMNF)5个处理,测定并计算了2018年不同施肥措施下全年土壤CO2排放、作物碳排放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0~30 cm土壤温度、水分、微生物量碳氮、易氧化有机碳、蔗糖酶、脲酶与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相比,秸秆、有机结合无机肥和有机肥处理使生育期土壤CO2排放平均速率提高了42.72%、30.82%和29.79%,秸秆、有机肥处理分别使生育期土壤CO2排放量显著提高36.35%、32.45%(P<0.05),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使碳排放效率显著降低41.10%(P<0.05);2)有机物料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5 cm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活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相比不施肥和氮肥处理,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分别使0~30 cm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127.41%,99.33%(P<0.05);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环境因子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总解释度为53%,对土壤CO2排放速率总效应较大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温度(2.36)、微生物量碳(1.59)和土壤水分(1.18),且均间接地影响着土壤CO2排放速率,土壤温度促进了微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微生物量碳促进了微生物量氮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增加。综合来看,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可以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保持微生物活性,增加作物产量,降低土壤碳排放效率,是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比较适宜的农田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997.
杨林  陈默  李海燕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21,30(1):181-188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降雨格局变化能够对各类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虎尾草为退化盐碱草地恢复的主要先锋种植物之一,降雨格局变化如何影响其分株和根系等特征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退化盐碱地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格局变化试验,设置了3个降水量(减少30%、不变、增加30%)和2个降雨间隔(1、2 d), 研究了虎尾草地上分株和地下根系形态特征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 降雨格局的变化对虎尾草有性生殖特征几乎无影响,随着降水量增加或降雨间隔延长营养繁殖特征具有增加的趋势。2) 降雨间隔和降水量对虎尾草根系影响程度不同,降雨间隔为主要影响因素,且二者相互依赖。降水量一定时,随着降雨间隔的增加,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根直径显著降低。3) 降水量和降雨间隔均影响虎尾草生物量的积累,降雨间隔为主要影响因素,随着降雨间隔的增加,根、茎、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叶和花序生物量具有减小的趋势,但是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8.
柳福智  张迎芳  陈垣 《草业学报》2021,30(7):148-156
本研究以甘草无菌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分析50 mmol·L-1 NaHCO3 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甘草幼苗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mol·L-1 NaHCO3 胁迫显著降低了甘草幼苗的生长量、叶绿体色素含量、K+ 浓度、抗氧化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了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Na+浓度;施加15 mmol·L-1 海藻糖可显著提高甘草幼苗的生长量,提高叶绿素含量、K+ 浓度和总黄酮含量,降低丙二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Na+ 浓度,并且提高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因此,NaHCO3胁迫下施加外源海藻糖对甘草幼苗生长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强甘草的抗碱能力,促进甘草幼苗生长。本研究为外源海藻糖提高甘草耐碱性和揭示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畜牧业是尼泊尔北部山区的重要生计支柱,提升牧草产量是我国对尼泊尔开展农业技术援助的关键领域。为筛选出适宜尼泊尔北部山区栽培的燕麦品种,于2019年5-10月在尼泊尔热索瓦县郎唐山区对12个燕麦品种(爱沃、太阳神、贝勒1、美达、科纳、林纳、青引1号、青海444、青海甜燕麦、陇燕2号、陇燕3号、Kamadhenu)的物候期、株高、产草量、穗含量、叶茎比和关键营养成分等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美达、科纳、青引1号、青海444、青海甜燕麦和Kamadhenu 6个品种能完成生育期,生育天数在115~141 d,其余多数品种只能达到乳熟期。各燕麦品种的株高为134.8~177.7 cm,其中引进品种太阳神、青海444、青海甜燕麦、美达和林纳的株高较对照品种Kamadhenu高6.3%~20.4%,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青海甜燕麦、青海444和美达的干草产量分别达到了14723.0、13491.0和13369.6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Kamadhenu增产36.0%、24.7%和23.6%,差异极显著(P<0.01)。贝勒1、科纳和太阳神的叶茎比分别为0.40、0.38和0.36,是对照品种Kamadhenu的1.50~1.67倍。各燕麦品种的干物质、粗蛋白、总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93.5%~95.6%、5.7%~9.9%、4.4%~6.9%、68.2%~78.4%和39.3%~48.7%,其中太阳神的粗蛋白含量是对照品种Kamadhenu的1.57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各燕麦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青海甜燕麦、美达、青海444和太阳神综合适应性较好,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00.
布鲁菌是布鲁菌病的病原体,在世界范围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自噬是细胞的一种代谢方式,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清除细胞内病原微生物和吞噬降解受损、衰老细胞器及大分子物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布鲁菌入侵细胞后,能够诱发细胞自噬,而这一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细胞因子的参与,探究布鲁菌引发的细胞自噬已成为揭示布鲁菌致病机制的新热点,现就这一新热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