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15篇
  2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2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转WYMV-Nib8基因抗黄花叶病小麦的鉴定及优良株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冬麦区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给应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转基因抗病小麦新品种(系)选育提供依据,对利用基因枪法将WYMV-Nib8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扬麦158获得的15个T2代株系进行了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4个高抗病株系和1个剔除bar基因的高抗病株系;连续多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5个株系不但抗病性优良而且可以稳定遗传。以转基因材料为亲本之一,通过常规杂交、回交获得1个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BR1014。  相似文献   
62.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对面粉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也是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籽粒硬度的形成机理、测定方法、遗传与分子机理、基因型与品质的关系及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软质小麦品种培育的设想及思路。  相似文献   
63.
加强弱筋小麦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国内弱筋小麦市场的供求现状分析,认为应因地制宜的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弱筋小麦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以提高国产优质小麦原粮的竞争力.并对弱筋小麦的育种体系和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亲本选配,分离世代的品质筛选,稳定品系的系统鉴定对于弱筋小麦的选育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做好新品种的种性再加工工作,可以延长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64.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及育种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不断推迟,致使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这已成为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迟播不仅导致小麦生育期缩短,积温、光照时数减少,营养生长不足,难以形成高产群体基础,还导致赤霉病和白粉病严重发生,增加了灌浆期遭遇高温危害的风险及收获前遇阴雨发生穗发芽的概率。为了减少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除了栽培措施应对外,根本措施是培育适合迟播的小麦品种。在育种时应重点加强迟播条件下出苗快、生根快、分蘖早、越冬期仍能保持较大生长量和分蘖发生量等性状的选择;提高抗性,特别是赤霉病抗性、耐渍性和抗穗发芽性;注重选择灌浆速率高、耐高温逼熟的品种,利用灌浆速率的提高补偿灌浆时间缩短的不利效应,培育迟播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65.
青稞β-葡聚糖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高含量的β-葡聚糖膳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联系。目前通过对大麦或者青稞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β-葡聚糖相关基因/QTLs。为此,本文综述大麦(青稞)β-葡聚糖合成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并阐明已定位的基因/QTLs与该品质性状的关系。推测纤维素酶类(HvCsl)基因家族的表达是影响β-葡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HvCslF6成员可能对调控β-葡聚糖的合成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6.
江苏弱筋小麦品种表现及存在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作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和培育新品种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寻求弱筋小麦品种的突破,分析了弱筋小麦品质随着品种和种植环境改变而变化显著,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偏高且年度间不稳定,优质与高产等江苏弱筋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弱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选育弱筋品质标准高且指标较稳定的品种,迅速推广利用溶剂保持力(SRC)等方法。  相似文献   
67.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南方小麦育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方麦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小麦面积已阶段性调整到位。阐述了南方麦区小麦育种现状、进展、存在问题以及近期涌现出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 ,分析了南方麦区小麦品质进一步改良的重点。讨论了南方麦区今后育种的近期与长期目标 ,以及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  相似文献   
68.
69.
影响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成效的限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勇  程顺和  张伯桥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375-375,395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是世界性的难题 ,至今未能育成既丰产又高抗的品种 ,究其原因 ,主要存在如下限制因素 :①抗源尚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②在抗性类型划分和抗性鉴定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 ;③对抗性遗传机制的理解还很有限 ;④育种技术路线不科学。解决赤霉病为害必须采用以抗赤育种为主 ,配合栽培、生物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0.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的育种起步历史,1950年以后小麦育种取得了巨大进展,经历了抗病稳产早熟、矮化抗倒高产和高产优质高效3个阶段,矮秆基因和1B/1R易位系利用与株型改良起到关键作用,育成了碧蚂1号、泰山4号、扬麦158、豫麦21、济麦22等突破性品种,主产麦区经历了8~9次品种更新换代。黄淮麦区的矮秆高产育种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概括了种质资源、远缘杂交、矮败小麦、品质改良、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新进展。小麦栽培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合理密植为核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研究不同麦区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历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各主要麦区栽培技术模式包括精播高产、节水高产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优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三大挑战,气候变化、病害加重、缺乏优质高效抗病品种制约生产发展,建议加强优质抗病高效品种选育与新技术应用研究,实现栽培研究与植保、土肥、农机等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