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芒是小麦重要的穗部器官和形态特征,是小麦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对产量和抗旱性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麦芒的遗传与发育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相关基因克隆或精细定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利用短芒材料‘六柱头’与长芒材料‘石矮1号’构建的F2群体(SL-F2)对芒的遗传与发育进行了研究。细胞学观察表明,短芒主要是由细胞长度变短引起;遗传分析表明,‘六柱头’的短芒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借助Wheat660K SNP芯片的BSA分析和SL-F2群体的精细定位,确定‘六柱头’的芒长抑制基因是前人报道的B2位点,并将其定位到6B染色体4.84Mb的物理区间(471.28~476.12 Mb)内,该区段在中国春与矮抗58间具有良好的共线性。在B2定位区间共有61个基因,其中5个在中国春穗部特异表达,TraesCS6B02G264400在中国春和Azhurnaya幼穗表达差异显著。这些研究结果为B2基因的克隆、小麦芒形成机理的解析及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学生群体发展特征,对《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进行了教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究,通过积极有效地将现代科技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该门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并通过改进教学软件和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析小麦复杂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150份小麦品种(系)为自然群体,在4个环境条件下测定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利用小麦35K SNP芯片,结合5种关联模型(Q、PCA、K、PCA+K、Q+K),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全基因组多态性信息量PIC的范围为0.0950~0.500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值为0.0500~0.5000;群体结构分析和PCA分析均表明参试材料可分为两个亚群;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A基因组、B基因组、D基因组和全基因组的LD衰减距离分别为4.7、8、11和6 Mb。9个性状共检测到652个显著的关联位点(P≤0.001),其中21个SNP在2个或2个以上的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分布在1A(1)、1B(4)、2A(3)、2D(2)、3A(1)、5A(1)、5B(5)、6A(1)、6B(2)和7D(3)染色体上; 1个SNP标记的物理位置未知, 3个SNP标记同时与2个性状显著关联;单个SNP的表型贡献率为7.67%~18.79%。8个优势等位变异在供试群体中所占比例较低,筛选出14个可能与小麦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TraesCS5B02G237200、TraesCS7D02G129700和TraesCS1B02G426300可能在植物抵御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中起作用,TraesCS5B02G010800和TraesCS7D02G436800可能与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响应有关,TraesCS2A02G092200可能与植物细胞壁的增强有关, TraesCS5A02G438800可能参与叶绿体发育,另外7个候选基因的功能未知。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y干扰素(IFN-y)对妊娠早期大鼠下丘脑中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将妊娠9d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采用生殖道肌肉注射的方法,对照组大鼠生殖道肌肉注射生理盐水,试验组大鼠注射IFN-y,其中1 组剂量为2.5×104 U/只,2组剂量为7.5×104 U/只...  相似文献   
5.
农民心态     
仔兔从开食之日起,在饲料中添加氯苯胍、复方敌菌净、磺胺嘧啶等药物,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已发生过兔球虫病的兔场,必须控制住球虫病,才能提高断奶幼兔的成活率。氯苯胍的用量一般掌握在一只小兔日服15毫克,或在每公斤饲料中拌入300毫克,连续喂7天,停药3天,再服7天。  相似文献   
6.
青年奶山羊下丘脑催产素神经元分布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研究奶山羊不同生殖周期中催产素的表达特点,本实验采用超敏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法研究催产素免疫反应物在8~10月龄青年龄奶山羊下丘脑的分布。结果显示:分泌催产素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室旁核和视上核,在穹窿周核、腹内侧核、腹外侧核、交叉上核和乳头体上核较多,有少量分布在弓状核、室周核、背内侧核、环核、前连核、下丘脑前核、下丘脑外侧区、乳头体上核、乳头体内侧核。阳性细胞的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有的阳性细胞突起明显。根据细胞中阳性物质的多少和核团中阳性细胞数量,可分为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核团。提示:催产素广泛存在于青年奶山羊下丘脑中20多个核团,核团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淮南片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对177份黄淮南片地区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及其品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77份材料在Glu-A1位点上有3种亚基类型(N、1、2*),在Glu-B1位点上有5种亚基类型(7+8、7+9、14+15、17+18、13+16),在Glu-D1位点上有3种亚基类型(2+12、5+10、5+12),1、14+15、5+10亚基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3.45%、11.86%和48.02%。1、7+8、17+18、5+10亚基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峰值曲线面积、峰高、SDS沉淀值、8min带高、8min曲线面积、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都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共检测到19种不同的亚基组合类型,其中1/7+8/5+10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系)各项品质指标均较优,其次是1/7+8/2+12亚基组合品种(系),N/7+9/2+12和N/14+15/5+10亚基组合类型小麦的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低温胁迫下小麦幼穗中胁迫响应差异表达蛋白,采用IEF/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及质谱技术,以低温敏感品种SW601和低温不敏感品种陇麦157为材料,对常温生长、0℃低温胁迫12h和72h的幼穗全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 4~7时,SW601和陇麦157各处理幼穗蛋白图谱中均可重复检测到800~900个有效蛋白质点;低温胁迫12h、72h后,SW601和陇麦157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分别有120个和101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分别有92个和60个。对2种胁迫处理下均差异表达且Ratio2的54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出43个差异蛋白。经数据库搜索匹配和蛋白质鉴定,这43个差异蛋白分别属于胁迫应激/防御相关蛋白、光合作用蛋白、蛋白代谢相关蛋白、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信号传导相关蛋白、能量产生和运输相关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等7类蛋白。其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胚胎后期发育富集(LEA)同源蛋白14-A等蛋白的表达量在低温不敏感材料陇麦157中变化显著,而在低温敏感材料SW601中没有表达,这可能与小麦幼穗在低温逆境下的代谢调控和低温敏感特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不同生理期催产素(Oxytocin,OT)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的分布特点,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ridin-peroxidase,SP)法研究了OT免疫反应产物在乏情期奶山羊下丘脑中的分布。结果显示:OT样神经元存在于视上核、室旁核弓状核、室周核、穹隆周核、下丘脑前核、下丘脑后核、腹外侧核、背内侧核、下丘脑外侧区以及乳头体各核团等27个核区,分布区域呈前端尖、中部宽、后钝圆的梭形带。此外,在室旁核观察到大量的强阳性神经纤维,第三脑室附近的纤维伸向脑室内。说明OT在下丘脑广泛存在,且下丘脑OT经神经垂体、第三脑室、血管3条途径释放,经血液循环最终作用于靶细胞而发挥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前北京地区奶牛场防暑降温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较系统的探讨。文中在评价了奶牛场不同环境的暑热程度基础上,通过三种降温措施的比较,提出了以蒸发降温为主的夏季环境管理方法。并从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通风量的模拟计算、蒸发降温装置的试验设计等方面对该管理方法的实现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