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加强粮食主产区功能建设是实现粮食生产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升产能与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桃源县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主要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五大主要途径,如高标准良田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良种推广体系建设和设施化育秧项目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等,以期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2.
棉花温敏雄性不育系特棉S-1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棉花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异交特性和最佳杂交授粉时间,以特棉S-1为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的日期进行杂交授粉的异交特性和所配制的杂交组合间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特棉S-1不育期间,不同日期的授粉成铃率无明显的差异.经对不同的时间点(8:00,9:00,10:00,11:00)授粉的脱落情况调查及试验统计表明,不同时间点的授粉成铃率差异达显著水平,以10:00的授粉成铃率最高,11:00次之,8:00,9:00的授粉成铃率最差,说明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特棉S-1的授粉时间以10:00至11:00时最佳.利用特棉S-1为母本配制了7个杂交组合,在杂交组合的品比试验中以农杂310,313的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吉首市主栽水稻Y两优7号、深两优5814和Y两优5867于苗情观察点连续3 a的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全市主栽水稻品种主要生育进程及特点。结果表明:吉首市主栽水稻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上旬、移栽期为5月中下旬,基本苗7.0万苗/667m~2左右;分蘖始期为5月10日左右,分蘖终止期为6月15~22日,孕穗期阶段为30 d左右,7月下旬到8月上旬开始抽穗,9月上旬成熟收获。有效穗可达14.5万穗667 m~2,每穗实粒数170.9粒,水稻单产达575.2 kg/667m~2。最后针对该研究条件提出了水稻高产的生产措施: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苗4~5叶移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栽插密度为1.3万~1.5万蔸/667m2,确保基本苗9.0万蔸/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44.
为探明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以‘C两优343’、‘天优华占’、‘金优207’3个组合为对照,对新选育的83个杂交稻父本品系和超市购买的9个高档商品米的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的糙米率、垩白粒率、长宽比、胶稠度以及食味综合评分整体表现较好;与国家优质米标准的12个指标相比,所有指标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系有6个。与高档商品米比较,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低于高档商品米有22个和45个,高于高档商品米分别有61个和38个,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高档商品米;直链淀粉含量低于高档商品米,但其变异系数高于高档商品米。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高的品系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9.3%和43.2%,其优质达标率较低,仅25.0%和51.1%,降低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今后水稻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45.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群体根系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群体地上部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化肥无肥。地上部茎群体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叶群体干物重均以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穗群体干物重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秸秆还田+化肥和化肥水稻次之。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重的比例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茎的比例均以无肥水稻最高,叶和穗的比例均以秸秆还田+化肥水稻最大。早稻主要生育时期,各施肥模式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晚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间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无肥增产3108.2、3592.2、3409.4和1917.7、2797.5、2635.5 kg·hm-2。说明不同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化肥相比,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6.
徐一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70-8972
介绍了我国水稻生产中氮肥使用和利用情况,并从稻田土壤背景氮、杂交水稻和超级稻的应用、施肥时期和比例不合理、中期晒田等多方面分析了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可能原因.初步探讨了从选育节氮高效水稻品种、研发和应用新型氮肥、改进稻田施肥时期和方法、科学使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及节肥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来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47.
该文以超级杂交晚稻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对双季晚稻生育期、分蘖动态、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有所缩短。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的群体茎蘖数和有效穗均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茎蘖成穗率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洞庭湖平原区,双季晚稻移栽密度以23.3cm×13.3cm,基本苗150万/hm2为宜,能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8.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三熟种植模式中大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影响,以通0306和蒙啤麦1号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大麦主要生育期,单株根系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茎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大麦单株根系和茎干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单株叶、穗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大小顺序为无肥化肥秸秆还田习惯施肥,穗干重比例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无肥;茎干重比例以习惯施肥最高;叶干重比例在成熟期表现为化肥无肥习惯施肥秸秆还田。齐穗期,化肥、秸秆还田和习惯施肥处理大麦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处理;成熟期,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大麦单株叶面积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大麦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分别比无肥增产353.4~357.6、681.6~683.0和497.4~523.5 kg·hm-2。与化肥和习惯施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干物质总量大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大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