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7篇
  23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86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采用盆栽和室内试验,测定了几种新药剂对茶叶瘿螨的防效.结果表明,99%矿物油乳油100~200倍和0.6%苦参碱水剂1000~2000倍、0.3%印楝素可溶液剂500倍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500倍,药后7 d的防效均在90%以上.矿物油和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叶瘿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微塑料降解菌群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利用五点采样法于2020年9月采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长期覆膜样地土壤,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获得一组微塑料降解菌群,命名为ZH-5,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ZH-5的组成多样性及生长特性,通过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评估了ZH-5对微塑料的降解潜力,通过种子萌发试验探究了ZH-5对作物种子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降解菌群主要由9门组成,包括94属,优势门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60.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占比16.86%;主要菌属中新生螺旋菌(Noviherbaspirillum sp.)占29.81%、嗜氨菌(Ammoniphilus sp.)占16.28%、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占11.76%。培养60 d后,ZH-5对聚乙烯的降解率达2.86%,对作物种子具有显著促生作用,与P0处理(未接菌液)相比,P1处理(接种稀释100倍菌液)对黄瓜、萝卜、甜瓜和香瓜根长的促生率分别为31.38%、108.13%、57.59%和223.03%。研究表明,ZH-5具有降解聚乙烯微塑料的潜力,在减轻微塑料对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3.
黑足角胸肖叶甲和毛股沟臀肖叶甲是近几年在部分茶区又开始暴发的一类鞘翅目害虫,主要以成虫取食叶片、幼虫取食须根为害。本文介绍了这两种害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为生产上对该类型害虫进行防控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4.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采用叶盘法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进行了EoNPV的毒力测定。研究显示,EoNPV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为茶尺蠖的28.9倍,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大于茶尺蠖。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EoNPV对茶尺蠖具有更高的致病力,研究结果对EoNPV田间防治茶尺蠖两近缘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26.
Bt与EoNPV合理混配的筛选程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苏云金杆菌(Bt)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活体微生物杀虫剂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类型。为提高杀虫刹的防治效果,人们常将它们混合使用,如Bt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的混用。实践表明,混用后与单用相比,杀虫速度和广谱性均比NPV提高;其药效的均衡性和持久性也比它们分别单用有所改善。为了使这些功能特性标准化和技术手段规范化,我们拟进行Bt与EoNPV合理混配筛选程序的研究,采用时间效率(如联合时效系数)和剂量效率(如共毒系数)等方面的多种量化指标,试图对混剂理想配比作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7.
外源脱落酸增强甘薯幼苗耐盐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及外源脱落酸(ABA)对NaCl胁迫下甘薯幼苗生根及一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外源ABA对盐胁迫下甘薯幼苗的缓解效应,为增强盐碱地甘薯耐盐性、 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薯种植品种徐薯25为实验材料,在装有石英砂的具孔塑料盆中放入培养室自然光照/昼夜温度[(261)/(171)℃]中培养,并进行不同浓度NaCl处理以及对NaCl 300 mmol/L胁迫甘薯幼苗叶片喷施ABA溶液,连续处理7 d后,测定生根数,使用CIRAS-1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作用指标、 植物效率分析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 采用比色法测定丙二醛、 脯氨酸、 可溶性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Na+、 K+、 Ca2+含量,利用SPSS13.0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低浓度 NaCl胁迫(50 mmol/L)对甘薯幼苗影响较小; 随着盐度的增加,甘薯生根不断减少,相对电导率、 丙二醛(MDA)、 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增加,甘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叶片净光合速率(Pn)、 蒸腾速率(Tr)、 气孔导度(Gs)、 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0)、 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0)逐渐降低,放氧复合体活性(Vk)和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D0)不断增加; 叶片中Na+含量增加,K+、 Ca2+和K+/Na+水平降低。高浓度(300 mmol/L)NaCl胁迫下,甘薯幼苗的正常生理代谢受到显著抑制。适当增加外源ABA浓度,能够显著缓解NaCl胁迫造成的伤害作用,以ABA浓度为70 mol/L的缓解效果最好。【结论】外源ABA可显著促进盐胁迫下甘薯幼苗生根,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和离子动态平衡,使甘薯幼苗叶片维持较高的Fv/Fm、 0、 E0和较低的Vk、 D0,缓解PSⅡ光抑制的程度,改善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因此,喷施70 mol/L ABA是缓解NaCl胁迫效应,提高甘薯幼苗耐盐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8.
应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释放曲线为抛物线型(L)和S型(S)的包膜控释尿素(L120d和S80d)在4种温度条件下(10、15、25、35℃)的氮素释放规律,并依托SUGIHARA和LOGISTIC模型探明了L120d和S80d氮素释放速率常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设施番茄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田间条件下控释氮素释放特征及其对番茄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培养条件下L120d和S80d氮素释放速率显著受温度影响,4种温度条件下释放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2~0.0212/d和0.043~0.279/d,释放曲线分别呈现出抛物线型和S型特点。田间设施土壤条件下L120d氮素释放特征与之吻合,S80d释放周期差异达到30天以上,L120d和S80d氮素释放规律迥异。与普通尿素底施加3次追肥相比,施用L120d和S80d控释尿素的番茄产量较等氮量普通尿素(N 200 kg/hm2)和常规施氮量(N 400 kg/hm2)处理分别增加了7.8%、7.2%和5.4%、4.8%;氮素利用率提高了5.5~10.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2817、13375元/hm2。此研究为控释肥料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为了解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ragoides fasciata nucleopolyhedrovirus IrfaNPV)的增殖特性、指导茶刺蛾病毒的生产,采用室内活体增殖法,测定了IrfaNPV多角体在茶刺蛾幼虫体内的增殖动态,并设计了工艺流程,进行了大量繁殖生产试验。结果显示,IrfaNPV多角体在虫体内的增殖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饲毒后9~12d为病毒快速增殖期。按设计的生产工艺进行病毒大量繁殖生产,虫尸中病毒多角体平均可达8.3×108 PIB/头,茧中病毒多角体含量平均为6.4×108 PIB/头。该工艺可用于今后茶刺蛾病毒的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控释肥与普通肥料混配基施与常规施肥对设施番茄农学特性和环境效应的影响。【方法】以京郊设施番茄为对象,研究包膜控释肥与普通肥料混配基施对番茄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叶绿素含量、根系分布,果实产量、品质,根层土壤(0-30 cm)无机氮动态和收获后残留硝态氮的影响。【结果】番茄产量为84.1-90.8 t•hm-2,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控释肥处理(CN270)明显降低了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并提高了糖酸品质。与常规施肥相比(N450),控释肥处理(CN270)减施氮肥40%后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均没有降低,叶片面积有增加趋势并在第三穗果膨大期明显增加。番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内,根长密度值为0.39-1.75 cm•cm-3。CN270与N450处理根长密度值接近,均明显高于常规减量施肥处理(N270)。在整个果实膨大期间,CN270处理的表层土壤中(0-30 cm)无机氮含量为643-796 kg•hm-2,形成了充足的氮素供应;收获后,CN270处理的硝态氮主要残留在表层土壤中,减少了NO3--N向下层的淋洗。【结论】与常规处理的多次施肥相比,控释肥处理在氮肥减量40%后番茄产量没有降低,并且改善了果实品质,促进了根系生长,减小了NO3--N的淋洗。因此,控释肥和普通肥料混配基施是设施番茄优质高效生产的一种有效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