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农学   117篇
基础科学   13篇
  38篇
综合类   235篇
农作物   31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荞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提高甜荞产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甜荞的结实率;在选育甜荞新品种时,不宜选择高秆品种;选择当地最适宜的品种,既要注意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又要考虑品种的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2.
为选育出适宜贵州种植的高产、优质荞麦新品种,以云南滇宁1号苦荞为亲本,采用系统选择法选育出六苦荞4号荞麦新品种。在贵州省2012—2013年荞麦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125.4kg/667m2,较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3.8%,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年13点次中有10个点增产,增产点率为76.9%,2015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荞2015002号)。  相似文献   
3.
赤峰市苦荞麦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赤峰市适宜种植的苦荞品种,2011年在赤峰市进行9个苦荞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西荞1号、黔苦3号、苦荞04-46、川荞1号、黔苦5号、晋荞麦2号、西荞2号、六苦2081产量均比对照CK-10-2高,适宜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荞麦秸秆经不同酶活纤维素酶处理对其发酵前后纤维结构、营养成分、微生物数量以及滩羊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酶处理试验,第2部分为饲养试验。酶处理试验共设计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未经酶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I组(纤维素酶I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Ⅱ组(纤维素酶Ⅱ处理的荞麦秸秆),每组3个重复。荞麦秸秆在发酵罐中密封贮存30 d后取样,然后测定其处理前后纤维结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数量。饲养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宁夏滩羊24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8只。日粮精粗比为30∶70,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未经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I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I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Ⅱ处理的荞麦秸秆。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正饲期结束后,每组选择5只体重接近的羊只禁食24 h后屠宰,测定羊肉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 未经酶处理的荞麦秸秆细胞壁结构完整,经纤维素酶处理的荞麦秸秆细胞壁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2) 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中荞麦秸秆的酸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降低18.71%和13.78%,中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降低19.75%和17.81%(P<0.05);3) 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荞麦秸秆中的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4)纤维素酶Ⅱ处理荞麦秸秆能够显著提高肌肉熟肉率(P<0.05),纤维素酶I和纤维素酶Ⅱ处理荞麦秸秆后使得羊肉剪切力分别显著降低9.31%和11.84%(P<0.05);5)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的羊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22%和14.2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纤维素酶处理荞麦秸秆可以有效破坏秸秆细胞壁结构,改善秸秆营养成分,提高秸秆饲料品质和肉品质。在本试验日粮条件下,纤维素酶I处理荞麦秸秆的饲喂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温度、风速、厚度对单位耗热量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与单位耗热量的回归数学模型。利用非线性优化理论与方法得到了汽蒸荞麦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温度105℃、风速3.3m/s、厚度52mm。  相似文献   
6.
7.
李蒙  陈鹏 《西北农业学报》2022,(11):1491-1498
苦荞查尔酮合成酶(FtCHS)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之一,在苦荞黄酮类次生代谢物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以苦荞种子灌浆期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FtCHS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FtCHS的截短抗原基因序列(TrCHS)。再通过原核表达、亲和层析等方法制备并纯化TrCHS抗原,以纯化的抗原免疫大白兔获得TrCHS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苦荞不同器官FtCH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克隆FtCHS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大小为 1 182 bp,共编码393个氨基酸,通过原核表达获得TrCHS抗原的分子质量约34.71 ku,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FtCHS基因在苦荞叶子、种子的表达量明显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VQ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在全基因组尺度上,全面鉴定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VQ(FtVQ)基因家族,分析其在苦荞叶斑病原——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黑孢霉(Nigrospora osmanthi)侵染和防御相关激素——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解析苦荞VQ基因家族在植物抗病防御中的功能及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为优良基因资源发掘及抗病品种改良提供线索。【方法】基于VQ保守结构域的隐马尔可夫文件(PF05678),采用HMMER 3.0对苦荞平苦一号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搜索,鉴定VQ基因;通过DNAMAN、MapInspect、MEGA、MEME、OrthoFinder、PLACE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基因结构、染色体分布、启动子顺式元件、蛋白质理化性质、蛋白质保守基序、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和蛋白质系统进化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苦荞叶VQ基因在病原侵染或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从苦荞基因组中鉴定获得28个VQ基因,大小为566—1 454 bp,均无内含子,不均一地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根据它们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命名为FtVQ1FtVQ28。每一个FtVQ蛋白含有1个VQ基序——FxxxVQx(L/F/I/V/A/Y)TG(x代表任意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21个FtVQ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其余定位在叶绿体或细胞质中。根据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保守结构基序,FtVQ蛋白归类于5个亚家族,亚家族内基因结构和蛋白质基序相对保守。基因重复分析表明,苦荞基因组中有8对VQ旁系同源基因,均为大片段重复基因,提示大片段基因重复在FtVQ基因家族数量扩张中发挥主要作用;它们的非同义突变和同义突变的比值(Ka/Ks)均小于1,提示重复基因在进化中经历了纯化选择。启动子顺式元件预测表明,所有FtVQ基因启动子含有BIHD1OS、CGTCA、ERELEA4、W-box和类W-box等病原或SA、JA、ET反应元件,尤其在FtVQ10FtVQ14FtVQ15FtVQ22FtVQ23FtVQ27的启动子区域密集程度更高。qPCR分析显示,在可检测的20个FtVQ基因中,有55%—70%的基因为病原或激素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72.7%—85.7%的DEGs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苦荞基因组拥有28个VQ基因成员,部分VQ基因可能参与了苦荞对叶斑病原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高温胁迫下外源氨基酸对荞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荞麦新品种川荞3号和抗逆品种川荞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下外源氨基酸对荞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荞麦抗高温胁迫生理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适当浓度外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处理可明显提高高温胁迫下荞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鲜质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其中,40μmol/L谷氨酸处理下川荞3号种子发芽率、幼苗鲜质量、根系活力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比高温胁迫处理(CK2)增加了50.36%、39.31%、46.71%、44.54%,川荞4号增加了30.93%、24.97%、37.83%、38.46%;20μmol/L天冬氨酸处理下川荞3号种子发芽率、幼苗鲜质量、根系活力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比CK2增加了69.31%、65.68%、73.23%、61.88%,川荞4号增加了52.33%、47.39%、68.91%、54.37%,且天冬氨酸处理能使川荞4号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系活力恢复至常温水平,以上浓度氨基酸处理时川荞3号增加幅度较大,天冬氨酸处理效果优于谷氨酸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种植密度(43.2万、52.5万、75.0万、97.5万、106.8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281.8、375.0、600.0、825.0、918.2 kg/hm2)对苦荞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施肥对苦荞产量影响显著,都表现为低水平下呈正效应,高水平下呈负效应,并且互作效应显著。获得产量高于2 100 kg/hm2的合理取值区间为:种植密度84.50万~102.97万株/hm2,施肥320.33~505.05 kg/hm2。建立的数学模型Y=2 208.63+122.53X1-114.33X2-200.91X21-205.58X22-184.85X1X2的拟合程度较好,对苦荞生产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苦荞高产优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