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7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hlamydia spp. are obligate intracellular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at cause a wide range of significant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worldwide,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Chlamydial infection in cattle has been reported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survey of chlamydial infection of dairy cattle in Guangzhou, southern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the chlamydial seroprevalence in dairy cattle in Guangzhou, subtropical southern China by using an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IHA). The overall seroprevalence of chlamydial infection in dairy cattle was 7.25% (29/400).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eight-yr-old dairy cattle had the highest seroprevalence (10.34%), followed by those that were ≥ 6 years old or < 7 years old dairy cattle (10.20%),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P > 0.05). Dairy cattle with 5 pregnancies had the highest seroprevalence (10.81%).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lamydial infection was present in dairy cattle in Guangzhou, subtropical southern China, and integrated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executed to control and prevent chlamydial infection and disease outbreak in the study region.  相似文献   
2.
猪弓形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广东省部分地区猪场送检的269份血清进行猪弓形体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有61份血清阳性,平均阳性率为22.7%,最高阳性率为71.4%,该地区猪场有猪弓形体病感染。  相似文献   
3.
3个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间的抗原同源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别以鸡新城疫病毒(NDV)基因Ⅱ型弱毒疫苗株LaSota、基因Ⅶ型鸡源野毒株Y98F9和基因Ⅵ型鸽源野毒株PB9601为灭活疫苗,制备相应的抗血清。将3株病毒分别与相应的抗血清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和在细胞培养上做交叉病毒中和试验(VI).以此比较3个基因型病毒间的抗原同源性关系。在交叉HI中,LaSota株与基因Ⅶ型的Y98F9株间的同源性为90.0%,而基因Ⅵ型的鸽源PB9601株与Y98F9株间的抗原同源性仅为74.2%,与LaSota株间的抗原同源性更低至65.2%。在交叉VI中,也表现出非常类似的同源性关系,LaSota株与Y98F9株间的同源性为90.1%,而鸽源PB9601株与Y98F9株间的同源性也仅为75%,与LaSota的同源性进一步低至65.8%。  相似文献   
4.
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CTLR)是可以特异性结合糖类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PRs),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揭示硬骨鱼CTLR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一个CTLR基因—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E基因(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4 member E gene,Clec4e)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分子特征、表达分布和凝集特性。结果显示,LcClec4e cDNA全长154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771 bp,编码254个氨基酸。LcClec4e的N端有一个跨膜区,无信号肽,C端含有一个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其中含有糖结合位点EPN和WFD以及6个可形成二硫键的保守半胱氨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LcClec4e与多种鲈形目鱼类Clec4e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lec4e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呈组成型分布,且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LcClec4e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巨噬细胞中表达量最高;经灭活溶藻弧菌刺激后,LcClec4e在3种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均极显著上调。原核表达的重组LcClec4e胞外段(recombinant LcClec4e-extracellular domain,rLcClec4e-ex)具有Ca2+依赖性的凝集活性,可凝集小鼠、家兔的红细胞,以及嗜水气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溶藻弧菌和坎氏弧菌等4种水产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D-葡萄糖、D-果糖、D-甘露糖、D-麦芽糖、α-乳糖和脂多糖均可抑制rLcClec4e-ex对大黄鱼重要病原菌变形假单胞菌的凝集作用,说明LcClec4e可能与变形假单胞菌表面的糖类物质结合。这些研究结果提示,LcClec4e可能作为一种PPR,通过结合病原菌表面的糖类PAMPs来识别病原,参与大黄鱼抗细菌感染的免疫防御。  相似文献   
5.
何介华 《水产学报》2003,27(5):474-479
将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结构蛋白与Sepherose-4B偶联制备亲和柱,经亲和层析从团头鲂血清中分离到一种蛋白,能凝集兔红细胞,其血凝性依赖于β巯基乙醇的存在。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证实该蛋白与D半乳糖有最高的亲和力,其次为甘露糖。梯度PAGE测得其分子量约为240000,SDS梯度PAGE证实该蛋白由分子量为15000的单个亚基组成,亚基之间没有共价连接。以上特性与半乳糖凝集素相符,故称其为团头鲂抗病毒半乳糖凝集素样蛋白。抗体阻断试验证实,此种凝集素样蛋白是团头鲂血清抗病毒及红细胞凝集活性的主要成分。N末段的氨基酸序列为Lys-Val-Asn-Leu-Asp-Glu-Lys-Cys-Pro-Phe,检索GenBank,未发现与这一段序列同源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6.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的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virus,ICHV)能诱导动物机体产生中和(Serum neutrolization,SN)抗体与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抗体,本研究对8份ICHV免疫的犬血清同时进行了其SN抗体和HI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SN抗体和HI抗体具有正比线性关系SN≈8×HI,并绘制了标准曲线。由于血凝和HI试验不需应用活的试验宿主系统,而且可在3 h内获得结果,操作经济简便,因此可通过测定HI抗体的效价来推算出SN抗体效价。  相似文献   
7.
提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抗原滴度途径及抗原灭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7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标准株(M41、H120、Holte、Gray、Connecticut、Iowa609和T株)和6株分离株(NIBV、GIBV、M、SH、J和H株)分别接种于鸡胚,收获尿囊液,经浓缩后,用魏氏梭菌培养液处理,制备血凝抗原。其中,H120株血凝滴度最高,T、M、J和H株无血凝性。应用含有不同滴度IBV母源抗体的鸡胚增殖病毒制备抗原,效价与用SPF鸡胚增殖病毒制备的抗原效价一致。尿囊液经反复冻融后再制备抗原会使血凝价降低。抗原分别用甲醛、高碘酸钠、硼氢化钾和SDS灭活,其中甲醛灭活效果最理想。抗原对氯仿敏感,对乙醚稳定。适宜浓度的Na+、Mg2+可显著提高抗原的血凝性  相似文献   
8.
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不同血清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兔豆状囊尾蚴的囊液作抗原,用皮内变态应、琼脂双向扩散试验、对流兔疫电泳、炭凝集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了兔三状囊尾蚴病的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在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应用效果和价值.结果问接血凝试验的效果最好,其次是胶乳凝集试验、炭凝集试验.但三种方法检测效果差异不显著,都具有简便、早期、快速、敏感、准确等优点,均可在现地推广使用.而皮内变态反应、琼脂双向扩散试验、对流兔疫电泳的检出率低,不适合用于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免疫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自制1.5%绵羊红细胞诊断液并用于检测牛肺疫抗体,结果如下:(一)三批标准阳性血清(批号为8601、8301、8001)凝集价均在160倍以上,标准阴性血清(批号为8601)凝集度仅为10倍。15份被检血清IHA的阳性检出率(8/15)高于补体结合反应(CF,6/15)且凝集价均在40倍以上。(二)用牛肝片吸虫病、布氏杆菌病和附红细胞体病阳性血清作类症鉴别诊断,凝集度仅为10倍。(三)把牛肺疫CF8502抗原作倍比稀释,加2个凝集单位牛肺疫阳性血清8601和8301进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分别被32倍和16倍稀释的抗原所抑制,本项试验结果表明IHA用于检测牛肺疫,具有检出率高、特异性强、设备要求简单、容易操作等特点,适于在现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用热酚—水法提取沙门氏菌脂多糖(LPS),经pH8.0热处理后,致敏醛化的绵羊红血球,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抗沙门氏菌O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微量间接血凝试验。用致敏血球在96孔V型血凝板上与杂交瘤培养上清作凝集试验,数秒钟即能判定结果。本试验具有快速的特点,且有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