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8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红毛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一  许璞  陆勤勤 《水产学报》2008,32(1):138-144
以产于福建莆田的人工栽培红毛菜为材料,对红毛菜原叶体、原孢子、果孢子、营养藻丝及孢子囊枝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观察结果较完整地展示了红毛菜各生长细胞及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红毛菜原叶体的生长发育及构造变化与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相关,本文描述了原叶体生长发展与无性生殖细胞发生的关系及特征.研究结果还表明,该类植物具有星状色素体和蛋白核,显示红毛菜亚纲植物特有的色素体结构;原叶体细胞色素体无围周类囊体,细胞之间无纹孔连丝,具原始红藻特征;营养藻丝细胞间有纹孔连丝,色素体具围周类囊体,表现真红藻特征;孢子囊枝细胞色素体无围周类囊体,细胞间有纹孔连丝,与原叶体、丝状体营养藻丝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之处,显示红毛菜亚纲、真红藻亚纲两纲特点.  相似文献   
2.
红毛藻中多组分藻胆蛋白及其亚基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DEAE-52离子交换柱对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a Lyngb.)中的藻胆蛋白进行分离,依次洗脱出蓝色、紫色、深红色、红色和浅红色等几种组分的藻胆蛋白;经光谱分析发现蓝色组分为R-藻蓝蛋白,紫色组分为1种三峰型的藻胆蛋白,深红色组分和红色组分为2种不同但又非常相似的藻红蛋白,其中深红色组分可能与某些色素物质结合较为紧密,而最后洗脱出的浅红色组分则为变性的藻红蛋白。尿素洗脱结果表明,蓝色组分的R-藻蓝蛋白是由2种双峰型的亚基构成。本研究旨为揭示藻胆蛋白的能量传递机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暗紫红毛菜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进行序列测定,为其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新资料。[方法]以产于山西娘子关泉的一株暗紫红毛菜为材料,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进而测定其ITS区基因序列。[结果]暗紫红毛菜与同科的少精紫菜ITS区同源性为75%,与条斑紫菜ITS区同源性为79%。[结论]ITS区序列进化速率相对较快,种类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是其序列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集江苏南通海区栽培的红毛菜壳孢子,先在2.5%的二醛海水溶液中固定,然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红毛菜壳孢子的超微结构。壳孢子内的主要细胞器为色素体、细胞核和线粒体。色素体轴生、星状,占据细胞质内的大部分空间,其内有一蛋白核,位于中央,但被少数类囊体片层穿过;类囊体排列整齐,表面有藻胆体颗粒。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一侧,为不规划的圆球形,外被有核孔的双层核膜,核仁较大,球状,内部可见有几处电子密度较低的圆形结构--纤维中心。细胞质内可见到液泡、游离的红藻淀粉颗粒等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暗紫红毛菜(淡水红毛菜)的生物学特征,对采自山西娘子关、兰州五泉山、兰州兴隆山的暗紫红毛菜进行了形态、繁殖方式、染色体及色素含量等观察研究.观察采集现场暗紫红毛菜生长环境特征,显微镜观察记录各藻体形态特征,通过原叶体的培养观察各种群的繁殖方式,并用醋酸苏木精染色法观察核分裂过程.结果显示,3个采集地暗紫红毛菜群落均呈点状和不连续性分布,并仅限于生长在瀑布冲击和流水飞溅下的岩石或山溪流水有落差之处有分布,常与疏枝刚毛藻混生在一起.红毛菜均呈不分枝细丝状,长度在1.1~3.5 cm.样品藻胆蛋白含量在7.26~9.46 mg/g之间,娘子关暗紫红毛菜藻胆蛋白含量最高,其次为五泉山红毛菜和兴隆山红毛菜.3个暗紫红毛菜种群繁殖方式均以放散单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维持种群的繁衍.原叶体细胞核分裂过程均为有丝分裂,从前期向中期转变过程中,均呈现姐妹染色单体交叉呈“8”型或“X”型.染色体数均为n=4,染色体长度在0.42~1.67 μm之间,其中3条长度相近,1条略短.五泉山和兴隆山暗紫红毛菜形态、繁殖方式及染色体为首次报道.本实验为我国暗紫红毛菜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暗紫红毛菜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进行序列测定,为其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新资料。[方法]以产于山西娘子关泉的一株暗紫红毛菜为材料,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进而测定其ITS区基因序列。[结果]暗紫红毛菜与同科的少精紫菜ITS区同源性为75%,与条斑紫菜ITS区同源性为79%。[结论]ITS区序列进化速率相对较快,种类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是其序列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红毛菜的营养成分特征和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产于福建省南日岛的红毛菜的主要营养成分,发现此处采集的新鲜红毛菜的脂肪中含有大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Eicosapentaenoicacid二十碳五烯酸),经测定每100g千重的红毛菜中含有437mgEPA,在红毛菜的脂肪酸组成中EPA含量占40%以上。每100g干重的红毛菜中EPA含量比产于日本宫城县女川町的红藻(Fudaraku,Pachymeniopsis lanceolata)  相似文献   
8.
9.
红毛菜种间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红毛菜丝状体和叶状体DNA的提取中,突破常规海藻DNA提取方法,通过低温研磨以及温浴、冰浴等措施,提取到较高质量的DNA。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取自我国福建莆田海区红毛菜(Bangia fusco -purpurea Lyngb)和江苏南通海区红毛菜(Bangia spp.)进行了种间遗传差异分析,在使用的20个随机引物中,有14个引物扩增出条带清晰的多态性片段,这2个种的种间相似率为0.5618,遗传距离为0.4382。由此判断福建红毛菜和江苏红毛菜为同一属的2个不同物种。  相似文献   
10.
红毛菜的移栽与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福建莆田的红毛菜引种到广东南澳岛海域进行试验性栽培,并测定了其部分的光合生理特性和主要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红毛菜在南澳岛海域生长良好;光合作用特性测定显示,红毛菜的饱和光强约为210µmolm-2s-1,且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红毛菜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所占比例高达50%以上,其中EPA(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41.20%,达到499.82mg/100g干重,明显高于南澳岛栽培的另外两种经济红藻坛紫菜和龙须菜。总之,红毛菜南移引种到广东省南澳岛海域进行栽培是可行的;红毛菜含有较高EPA的含量,可以考虑将其作为EPA生产的原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