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桐尺蠖幼虫对3种桉树无性系的取食选择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碟法对油桐尺蠖幼虫取食3种桉树无性系叶片的选择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对DH184—1(尾赤桉Eucalyptus urophylla×E.camaldulensis)、GL—WC3(尾赤桉E. urophylla×E.camaldulensis)和GL—UG9(巨尾桉E.grandis×Euro...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室内人工饲养油桐尺蠖的最适环境条件,将油桐尺蠖幼虫的养虫笼置于温度相对稳定的25、27、29、31℃下,用新鲜桉树叶在室内饲养,观察整个幼虫期的生长状况,统计其百虫体重、成活率、化蛹率。结果显示:在27~29℃的室内环境温度下,幼虫取食活跃,3项统计指标综合评价最好,27~29℃可认定为室内桉叶饲养油桐尺蠖幼虫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3.
油桐鹰尺蠖Biston suppressaria (Guenée) 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速生桉树林分中大 面积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文中研究了不同来源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菌株生长与产孢 特性及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旨在筛选出高效防治该虫的生物资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 绿僵菌菌株间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MaZPTR-01 菌株15 d 的菌落直径为6.5 cm,显著较其它 菌株大;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培养15 d 产孢量最高,分别为1.33×108 孢子· cm-2 和1.28×108 孢 子· cm-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种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僵虫率均较其它菌株高,接种后15 d 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 94.5%、92.7%,僵虫率分别为75%、61.7%;这2 个菌株的致死中时(LT50)显著比其它菌株短,分别为 4.34 和4.52 d。绿僵菌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强,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性 状,可作为该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桉树林油桐尺蠖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桉树林油桐尺蠖的危害,选择苏云金杆菌、25%灭幼脲和烟雾剂(4.5%高效氯氰菊酯+30%乙酰甲胺磷+柴油)3种药剂对油桐尺蠖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桉树林油桐尺蠖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第1次施药后第5天,对照虫口减退率仅为1.34%,3种药剂防治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均达到65.38%以上。烟雾剂防治油桐尺蠖施药后第5天就可达到虫口减退峰值,连续防治2代,虫口密度减退到0.6头/枝,校正虫口减退率达到97.25%。  相似文献   
5.
桉树尺蠖是闽南地区桉树林中发生最严重的食叶害虫,为控制其危害,确定最佳防治适期,通过采用林间喷洒2%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粉剂的方法,比较第1代幼虫危害早期(5月2日)、危害中期(5月13日)和危害后期(5月30日)分别进行防治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第1代尺蠖幼虫危害早期,每667m2使用500 g药剂进行防治,5 d后虫...  相似文献   
6.
油桐尺蠖能被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致死。防治试验表明:病毒浓度大时,潜伏期短,死亡快、死亡率大,浓度低时,潜伏期相应延长,死亡率也相应增大;不同的感染方式其致病力不同,死亡时间也不相同;在林地大面积防治效果为95%以上,并有远距离的扩散和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油桐尺蠖危害对桉树内含物的影响,对未受害、轻度受害、中度受害、重度受害4种受害程度的桉树叶片的黄酮、单宁、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等4种内含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桉树受到油桐尺蠖危害后,通过调节体内含物的种类及含量,主动地、积极地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阻止害虫进一步为害。其中受害后桉树叶片黄酮和单宁等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显著上升,可溶性糖、蛋白质营养物质含量则呈显著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应激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桉树遭受油桐尺蠖危害对桉树生物量和木材材积造成的损失情况,通过调查,测定受油桐尺蠖危害的林分相关情况,运用数学模型对虫害损失科学评估。结果表明:桉树遭受虫害后对桉树生物量和木材材积造成的损失十分明显,特别是受害程度达中、重度的2~3年生桉树单株生物量和立木材积有较大的损失,生物量和材积损失率分别达21.62%~51.83%和36.23%~75.17%。建议生产上,当桉树油桐尺蠖虫口密度达到6条/标准枝(50 cm)以上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压缩虫口密度,防止其对林木造成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采用6种空间分布模型、理论抽样法以及序贯抽样法等对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的原因可能是由环境因子作用所造成。同时建立了理论抽样模型:N=t2(2.4360/m+0.4766)/D2以及序贯抽样模型:T(n)=5n±(12.1799n+11.9144)1/2,以期为油桐尺蠖的测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PCR技术从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中扩增得到p35基因的DNA序列,把PCR产物克隆到pMD-18载体上,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此片段与AcNPVp35基因同源性为100%,继而构建了表达质粒pGBp35,诱导后经SDS-PAGE检测表明获得了BsNPVp35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包涵体形式的特异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