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为了提高对油桐尺蠖预测预报准确性,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是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应用Iwao抽样通式建立理论抽样数模型,由此确定了一套油桐尺蠖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
梨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序贯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梨园梨瘿蚊幼虫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聚集度指标I、wao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模型测定方法分析了梨瘿蚊幼虫在梨树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研究了梨瘿蚊幼虫在梨树上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梨瘿蚊幼虫在梨树内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m的回归方程为m*=1.953 68+1.432 29m(R=0.697 8**),相关性极显著。以Iwao的序贯抽样为基础,结合Kuno的序贯抽样提出复序贯抽样技术,防治指标上限T0'(n)=3n+1.96 12.75n,下限T0"(n)=3n-1.96 12.75n,截止线T(n)=1.953 68+1d02-0.432 29/n(t=1.96,d=0.2),最大样本数为n=46。  相似文献   

3.
桉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方法]通过对广西北流市和陆川县等地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幼虫分布调查,共设10块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判断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桉蝙蛾幼虫主要分布在1m以下树干基部;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主体为聚集分布,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桉蝙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数公式n=t2(1.1/m+0.6744)/D2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0(n),T″0(n)=n±1.332槡n(取m0=1)。[结论]研究结果为桉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春尺蠖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春尺蠖成虫和卵块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组样本各项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出春尺蠖成虫和卵块的空间格局是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得出了春尺蠖成虫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Tn=(2.269 3)/(D2-0.8/n)且n>0.8/D2和N=(1)/(D2)((3.070 2)/(m)+0.800 9).卵块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Tn=(0.628 1)/(D2-0.633 7/n)且n>0.633 7/D2和N=(1)/(D2)((1.255 5)/(m)+0.633 7).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和检验,结果表明,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得出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t2D2(1.252 92m+0.060 73)。描述了Kuno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n=1.252 92/(D2-0.06n0 73)。  相似文献   

6.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2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和m*-m)测定其空间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该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其呈均匀分布,建立了桑天牛越冬幼虫抽样数公式(N=t2(1.0097m-0.1971)/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0.2n± 0.4405),该模型可为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粗缩病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发病植株在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当发病较轻时,聚集度有所下降,趋向随机分布。用m*-m回归法分析(IWAO)检验,表明玉米粗缩病为负二项分布。根据玉米粗缩病聚集分布特点,田间调查时宜采用平行直线跳跃式取样法,进行小样本、多样点取样。理论抽样模型为n=(1.96)2/D2(1.213 05/m+0.291 09),序贯抽样模型为Tn=1.213 05/(D02-0.201 09/n)。  相似文献   

9.
采用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聚块性指标m~*/m、丛生指标I和Cassie指标CA三种聚集度指标对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0.949/m+0.502)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n)=nm_0±1.96~(1/2)n(0.949m_0+0.502m_0~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在野外的空间分布特点,为应用泽兰实蝇对紫茎泽兰进行生物防治并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棋盘式取样法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松花村旁紫茎泽兰入侵较重的区域选取3块样地进行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的分布情况调查,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聚集度指标、聚块性指标、La指标和负二项分布指标)、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等研究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种群在野外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幼虫及虫瘿的聚集原因.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和序贯抽样理论公式,建立理论抽样模型及序贯抽样模型.[结果]泽兰实蝇幼虫在野外均呈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但个体间相互吸引;泽兰实蝇虫瘿在野外也呈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但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均数分析结果表明,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的聚集原因主要由泽兰实蝇的产卵、取食等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建立了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理论抽样数模型:N=(9.919/m+1.033)/D2、N=(6.632/m+0.015)/D2和序贯抽样模型:T0=10n±1.9617.24n+0.4、T0=10n±1.966.77n+4.[结论]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在野外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由泽兰实蝇的产卵、取食等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  相似文献   

11.
2010-2011年,分别在新疆呼图壁对苜蓿叶象甲进行拍枝和网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苜蓿叶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多个聚集度指标和Twao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理论拟合为负二项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昆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的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T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叶象甲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2.95/m+0.049)/D^2。  相似文献   

12.
枣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枣园第三代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Ji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第三代枣瘿蚊的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在初步明确枣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1.9629)/m+0.3801),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3.
黑背毛瓢虫是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了黑背毛瓢虫对大豆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黑背毛瓢虫对大豆蚜虫的日捕食量,4龄幼虫最大,3龄和2龄幼虫次之,成虫和1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黑背毛瓢虫成虫及1~4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依次为:Na1=1.0299Nt1/(1+0.0315 Nt1),Na2=1.0229 Nt2/(1+0.0232 Nt2),Na3=1.1366 Nt3/(1+0.0123 Nt3),Na4=1.1302 Nt4/(1+0.0100 Nt4),Na5=1.1156 Nt5/(1+0.0064 Nt5)。  相似文献   

14.
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表明,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外界环境条件所致;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236 02/m+1.279 54],T0(n)=3.6 n±8.988 8 n1/2,最大样本数为n=234。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在比较弱的条件下非线性中立型差分方程振动的几个充分条件.即若记(H1):|f(x)|≥c|x^a|,(c〉0);(H2):∑n=r^∞qn=+∞,下面4个条件之一成立:①Pn=1,且(H1)和(H2)成立;②pn=1,(H1)成立,且对(H1)中的a,∑n=rn^aqn(∑n=rqi)^a=∞成立;③0〈pn≤1,(H1)、(H2)成立,f(x)非减且(H1)中的a〈1;④1≤pn≤p,(H1)、(H2)成立,k≥m+1,f(x)非减且(H1)中的a〉1,则非线性中立型差分方程△(xn-pnxn-k)+qnf(xn-m)=0(n≥r)振动,其中m、n,k∈N,r=max{k,m},△xn=xn+1-xn,f(x)连续,f(0)=0,且当x≠0时,xf(x)〉0,  相似文献   

16.
桃小食心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组样本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验标准。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s回归分析法测出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空间格局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根据Blackith对昆虫的聚集因素分析可知,桃小食心虫成虫聚集的原因是由于环境的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s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测得桃小食心虫成虫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1.8m020+0.1205)。  相似文献   

17.
对7个板栗园栗实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3.532 3+1.071 0m,Taylor幂模型为lgv=0.591 3+1.130 4 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栗实蛾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栗实蛾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4.532 3/m+0.071 0).  相似文献   

18.
利用改进铁氧体法,石灰乳做中和剂,试验研究了不同FeCl_3/FeSO_4初始浓度、pH值、FeCl_3及FeSO_4加入量(Fe~(3+)/M~(n+)比值)、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城市污泥用乙酸——双氧水淋溶浸出液中镉和铅去除率。结果表明,在pH为9、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1h、FeCl_3和FeSO_4初始浓度分别为0.1,0.05mol·L~(-1),Fe~(3+)/Cd~(2+)=1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镉去除率为89%;浸出后的液体镉含量达到安全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