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集中育秧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田是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重要场所,秧苗期是防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对沿黄稻麦轮作区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的数量进行调查,将所得数据运用频次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型随水稻秧龄增大从负二项分布向奈曼分布过渡;建立的Iwao回归式为:m*=0.9654+1.1329m,表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运用Taylor幂法则得到回归方程:lgs2=0.1371+1.3847lgm;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t2/D2(1.9654/m+0.1329)。  相似文献   

2.
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济宁市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调查资料,通过David&Moore聚集指标I、Cassie扩散系数C、Kuno指标CA、平均拥挤度M*等指标判断,该地区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为聚集分布;进一步采用随机(Poisson)分布、奈曼(Neyman)分布和负二项(Mosaic)分布的理论频次分布公式,计算出其理论频次分布并经χ2检验,确定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Blackith聚集均数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其聚集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同时明确了灰飞虱的抽样方式以"Z"字形取样最好,确定了稻田和稻茬麦田序贯抽样的最大抽样量,即稻田每样点实际有虫10头时需调查6个样点,11~12头时需调查9个样点;稻茬麦田每样点实际有虫3头时需调查33~42个样点,4头时需调查47个样点。  相似文献   

3.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4.
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d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从小麦田向水稻秧田迁飞,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第1个发生高峰期,迁入高峰时秧田虫量达483头/m2;灰飞虱种群的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2个小峰值,虫量分别为156和143头/m2;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教模型为N=t2/D2(0.23/m+0.06),采用m*-m关系的种群序贯抽样Iwao模型为T(1.0)=25±12.9(√n).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罗鉴多  汪恩国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11-113,210
为了揭示稻田灰飞虱空间分布信息及其种群行为特征,提高监测与控制水平,选择12块连片晚粳稻田采用直线调查每丛灰飞虱数量,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成虫还是若虫,或者成若虫混合状态,都呈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等所引起的;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害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灰飞虱田间调查宜采用双平行线法进行小样点、多点取样,其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D2[1.5554/m+0.0528]和T0(n)=n±2.4855 n。  相似文献   

6.
水稻灰飞虱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lwao法和Taylor法等对早稻分蘖期(第1代灰飞虱成虫盛发迁移高峰期)、早稻孕穗末期和单季晚稻穗期发生的灰飞虱混合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单季晚稻穗期和早稻孕穗末期及综合3个时期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而早稻分蘖期因密度较低,且是杂草上一代成虫盛发迁入,造成成虫为主而呈均匀分布。其聚集的原因经Blae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均大于2,灰飞虱在3个时期的分布状态是由灰飞虱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据此确定了早稻孕穗期和单季稻穗期最适合的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取样方法或方式。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_1=(1172.84/X) 37.46,n_2=(293.21/x) 9.36,n_3=(130.3/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平行线法对单季晚稻上的灰飞虱进行了多点调查,取得了10组样本资料。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的M*-m线性回归方程以及聚集度指标测定和分析了灰飞虱种群在晚稻上的空间分布型。并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确定了最佳理论抽样数,提出了序贯抽样模型和抽样表。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叶枯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扩散、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2=180.37/-X 19.57和序贯抽样模型TO′(n)=0.3n±0.7615n,确定了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小麦丛矮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小麦丛矮病发生与东北春麦区麦田中的灰飞虱 (L 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有关。调查表明 ,东北春麦区麦田中的灰飞虱 (L 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可发生 3代 ,既越冬代、第 1代及第 2代若虫 ;越冬代若虫的自然带毒率及种群数量直接影响当年病害的流行程序 ,是决定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 ;灰飞虱在哈尔滨地区 1年可发生 3~ 4代 ,越冬代若虫出现始期为 4月2 1日左右 ,10月中下旬进入越冬状态 ,越冬代若虫绝大多数属于第 3代 ,感病禾木科杂草在病害侵染循环及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作为桥梁寄主 ,是病害流行的又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小麦丛矮病 小麦丛矮病是靠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侵染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2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始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1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是靠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侵染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2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始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3.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2,(23):34-35
一、条纹叶枯病由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本世纪初以来,一度在江苏省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的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1.发生规律病原传毒介体为灰飞虱,灰飞虱一旦获毒,终身传毒且可经卵传毒。病毒在小麦、杂草和传毒介体内越冬,以冬前越冬代灰飞虱传播为主,春季越冬代灰飞虱可继续在麦苗上刺吸传毒,但冬前通常不表现症状,分蘖期开始表现症状,分蘖盛末期进入发  相似文献   

14.
因灰飞虱大爆发,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已被人们熟知。随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的提高,殃及了越冬寄生小麦,小麦条纹病也逐年加重,2004年仅零星发生,而2005年发病率在20%左右,严重田块达80%以上,几乎绝收。笔者就小麦条纹病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作初步探讨。1发生原因1.1灰飞虱数量大、带毒率高我县以种植中晚粳水稻品种为主,有利五代灰飞虱繁殖,增加越冬虫量,90%以上稻套麦田形成新老寄主套叠,更有利灰飞虱越冬。越冬灰飞虱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每亩越冬虫量0.69万头,2004年13.14万头,2005年达16.05万头。且带毒率也逐年增加,2005年越冬代…  相似文献   

15.
在稻茬麦田于越冬代灰飞虱产卵盛末期,随机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一代灰飞虱卵集中产在小麦植株二、三节间的叶鞘上,且多产在叶鞘中部的表皮以下组织内,两节合计卵块、卵粒数各占总数的70.9%和73.1%。一代灰飞虱危害逐年加重,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  相似文献   

16.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及其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对小麦的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在江苏淮河流域 1年发生 5~ 6代 ,以 3、4龄若虫越冬为主 ,稻田套种的小麦是主要越冬源。翌年 3月到 4月初成虫羽化 ,长翅型个体比例极低 ,成虫在原发生地生活 10~ 15d后 ,大范围扩散 ,主要选择在麦田产卵繁殖。 1代若虫于 4月底到 5月初孵化 ,随气温上升和植株衰老逐渐到麦穗上栖息取食并完成发育 ,成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播者 ;越冬代灰飞虱在麦田传播条纹叶枯病并引起小麦严重发病 ;1代灰飞虱发生量大 ,直接取食致害 ,但不能引发小麦条纹叶枯病  相似文献   

17.
<正> 灰飞虱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又是小麦丛矮病的传毒介体.小麦丛矮病目前已成为我省北部地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据1978年仅安阳地区调查,小麦发病面积达50万亩,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 一、灰飞虱的发生规律灰飞虱在豫北地区一年可发生5一6代。以3一4龄若虫在麦田土缝内、田边杂草丛和枯叶下越冬。越冬若虫于翌春3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小麦,3月下旬始弱化成虫,4月上旬达羽化盛期。在小麦和杂草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纹叶枯病症状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病毒病,其病原物是引发水稻条纹叶枯病的RSV,病毒为纤细病毒属的水稻条纹病毒组(或称柔线病毒组).近几年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升高,尤其是耕作制度的改变,对传播该病毒的媒介昆虫灰飞虱的越冬与繁殖极为有利,麦田灰飞虱的越冬基数逐年增加,而越冬死亡率却不断降低,导致小麦田中灰飞虱的数量每年都以几倍甚至十数倍增加,使得原本不受水稻条纹病毒侵染危害的小麦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条纹叶枯病.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2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和m*-m)测定其空间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该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其呈均匀分布,建立了桑天牛越冬幼虫抽样数公式(N=t2(1.0097m-0.1971)/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0.2n± 0.4405),该模型可为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坐坡"(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小麦发生"坐坡",主要集中在地头地边、独立分散的小块田、插花田。干旱天气使得灰飞虱、蚜虫繁殖快、数量多,病毒病感染几率大。如何预防小麦坐坡呢?清除杂草是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灰飞虱1年完成4~5代,小麦播种后若虫从杂草迁入麦田为害,越冬后随小麦返青开始活动,越冬代成虫在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