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稻集中育秧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田是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重要场所,秧苗期是防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对沿黄稻麦轮作区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的数量进行调查,将所得数据运用频次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型随水稻秧龄增大从负二项分布向奈曼分布过渡;建立的Iwao回归式为:m*=0.9654+1.1329m,表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运用Taylor幂法则得到回归方程:lgs2=0.1371+1.3847lgm;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t2/D2(1.9654/m+0.1329)。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灰飞虱在郯城县一年发生5代,主要以第五代若虫在麦田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5月底6月初是一代成虫向秧田转移高峰期,6月下旬水稻移栽前出现二代低龄若虫急增期,7月上中旬大田即进入第二代发生高峰期。抓好秧田期一代灰飞虱成虫和水稻移栽后二、三代卵孵化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4.
田间调查表明:秧田、本田灰飞虱成虫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3~6日和6月6~9日;大田期黑条矮缩病显症急增期出现在秧田虫量高峰期后约40~45d,即7月中旬至7月下旬初。  相似文献   

5.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_1=(1172.84/X) 37.46,n_2=(293.21/x) 9.36,n_3=(130.3/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罗鉴多  汪恩国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11-113,210
为了揭示稻田灰飞虱空间分布信息及其种群行为特征,提高监测与控制水平,选择12块连片晚粳稻田采用直线调查每丛灰飞虱数量,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成虫还是若虫,或者成若虫混合状态,都呈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等所引起的;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害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灰飞虱田间调查宜采用双平行线法进行小样点、多点取样,其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D2[1.5554/m+0.0528]和T0(n)=n±2.4855 n。  相似文献   

7.
防治水稻秧田期灰飞虱的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秧田药剂防治1代灰飞虱成虫是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不同药剂处理,在秧田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50%拓胜可湿性粉剂25 g防治秧田灰飞虱不仅有较好的速效性,且持效期长,最终大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水稻秧田防治一代灰飞虱优良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一种危害较大又难以控制的害虫,2006年发生量特高,其带毒率也较高,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秧田药剂防治一代灰飞虱成虫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措施.为筛选对灰飞虱击倒快、效果更好的新药剂,2006年在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和检验,结果表明,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得出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t2D2(1.252 92m+0.060 73)。描述了Kuno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n=1.252 92/(D2-0.06n0 73)。  相似文献   

10.
为理清稻田常用农药对灰飞虱的毒力和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进而为科学防治灰飞虱提供依据,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4种农药单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以及10种混剂对2种飞虱的联合作用效果。通过观察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化和灰飞虱的繁殖能力,测定了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噻嗪酮+毒死蜱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和速灭威等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毒死蜱、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和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配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除吡虫啉+毒死蜱组合对2种飞虱的毒力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混配组合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远大于对成虫的毒力。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灰飞虱成虫的繁殖能力,水稻后期使用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后,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加了来年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数量。可见,在稻田使用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速灭威等杀虫剂单剂和吡虫啉+辛硫磷、吡虫啉+速灭威、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吡虫啉、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剂时,用能够控剂褐飞虱的农药剂量难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稻田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将增加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秧田期使用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灰飞虱成虫,不仅不能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还将促进灰飞虱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水稻播种期对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2年田间设置4个播种期,调查分析水稻灰飞虱种群动态和条纹叶枯病发病的程度。【结果】播种期是影响条纹叶枯病的重要因子。在浙江北部,单季晚稻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病情递减;秧田期株发病率与播种期的关系可以Weibull方程来描述、与秧田期灰飞虱种群动态曲线下面积(AUCPD,即累计虫日)或高峰期密度则呈Logistic关系;本田稳定期发病率则可以以播种期、秧田期灰飞虱高峰期密度、秧田末期的株发病率来描述,而本田期的AUCPD并不是描述该阶段的发病率的必要变量。【结论】在综合治理中,适期播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浙江北部单季粳稻移栽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底~6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于2010 ~2013年研究低空捕虫网在稻飞虱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低空捕虫网对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3种稻田飞虱都有捕获效果,对迁入飞虱种群的捕集效果较差,对本地羽化的飞虱捕集效果较好,特别是对灰飞虱,低空网捕集量大,峰次多,虫峰较诱虫灯明显,且不受风雨、电源等因素影响,虫情信息可靠,虫种比较单纯,容易分种计数,网捕灰飞虱成虫峰与田间虫峰有明显相关,验证了灰飞虱从小麦田向秧田扩散的对应关系.低空网对灰飞虱预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迁入预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防治麦田灰飞虱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剂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可减少水稻秧田灰飞虱虫源基数,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2006年我们在雪堰镇进行了80%敌敌畏乳油不同施药方法防治麦田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试验;并在勤丰测报观察区设置了不同药剂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技术要点本技术是在准确掌握灰飞虱田间消长动态与带毒率的基础上,抓住灰飞虱迁入秧田的高峰期及大田灰飞虱低龄若虫的高峰期,适时采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稻田灰飞虱,达到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与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态分布模型在灰飞虱发生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应用正态分布模型模拟了水稻秧田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的发生量,推算得到的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后的灰飞虱理论发生量与实际发生量吻合。  相似文献   

16.
水稻灰飞虱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lwao法和Taylor法等对早稻分蘖期(第1代灰飞虱成虫盛发迁移高峰期)、早稻孕穗末期和单季晚稻穗期发生的灰飞虱混合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单季晚稻穗期和早稻孕穗末期及综合3个时期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而早稻分蘖期因密度较低,且是杂草上一代成虫盛发迁入,造成成虫为主而呈均匀分布。其聚集的原因经Blae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均大于2,灰飞虱在3个时期的分布状态是由灰飞虱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据此确定了早稻孕穗期和单季稻穗期最适合的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取样方法或方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洪泽农场植保站麦田、秧田定期对灰飞虱虫态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截止5月29日,小麦田虽经2次防治工作,667平方米仍有灰飞虱成虫34.23万头,若虫110.46万头,合计144.7万头,田间虫量是去年同期的10倍。成虫占22.75%,进入成虫迁飞盛期。若虫龄比是:2龄占6.3%,3龄占23.45%,4龄占20.83%,5龄占20.64%,根据当时的气温,麦田灰飞虱将在6月上旬进入羽化和迁飞高峰。秧田虫口密度:5月29日普查11块秧田,667平方米有虫口(成虫)15~330.0万头,平均83.78万头,田间虫量之大为历年同期所罕见。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2000年以来,我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微山湖区逐年加重,通过田间调查观察发现:此病大流行一是与灰飞虱越冬基数、气候和灰飞虱带毒率关系密切,二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三是防治不及时。防治对策:1.种植抗病品种;2.吡虫啉药剂浸种;3.秧田治虫防病。采取以上措施综合利用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微山湖区逐年加重,通过田间调查观察发现:此病大流行一是与灰飞虱越冬基数、气候和灰飞虱带毒率关系密切,二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三是防治不及时。防治对策:1.种植抗病品种;2.吡虫啉药剂浸种;3.秧田治虫防病。采取以上措施综合利用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秧田药剂防治一代灰飞虱成虫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不同药剂处理,在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敌.氟腈(虎蛙)乳油与15%丁硫克百威.吡(金好年)可湿性粉剂混用配方对防治一代灰飞虱成虫速效性、持效性好,对秧苗安全性好。建议生产上全面推广50%敌.氟腈(虎蛙)乳油1 200mL/hm2加15%丁硫克百威.吡(金好年)可湿性粉剂750m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