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上海地区猪增生性肠炎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上海市不同地区lO个规模猪场的猪群进行了猪增生性肠炎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规模猪场的健康猪群中猪增生性肠炎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34%.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猪增生性肠炎抗体阳性率(50%和6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猪群.  相似文献   

2.
《养猪》2017,(2)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回肠、盲肠、结肠黏膜呈现腺瘤样增生为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养殖场忽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从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猪增生性肠病(PPE),又称猪增生性肠炎、猪回肠炎(Porcine lleitis),猪增生性肠道病、猪肠腺瘤样病、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炎,但目前普遍称之为猪增生性肠病.猪增生性肠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1931年美国首次报道该病,至今已呈全球性流行,并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规模猪场能繁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和布病虎红平板与试管凝聚试验法,在安顺市35个养殖场采集898份猪血清,对养殖场猪细小病毒病(PPV)、猪伪狂犬病(PRV)、猪2型圆环病毒病(PCV2)、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及猪布鲁氏菌病等5种能繁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检测阳性率分别为:PRV病0%、猪布鲁氏菌病0%、PPV病1.3%、PCV2病16.3%、PRRSV病3.0%.根据监测结果,PRV病和猪布鲁氏菌病得到较好防控,PPV病、PRRSV病、PCV2病均不同程度在养殖场流行,但PCV2病流行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猪增生性回肠炎是集约化猪场的一种常见病,目前,我国对该病尚未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然而,近年来,可能受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多端,长途运输,饲料密度过高、转换饲料、转栏等应激,及抗生素类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对该病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报道逐渐增多.我国已有15% ~ 30%的猪场发生过该病. 猪增生性回肠炎有称坏死性肠炎、增生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猪肠腺瘤等,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用药需有针对性).该菌主要感染6~ 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偶见保育猪和成年公、母猪,侵害其回肠粘膜,使回肠粘膜增厚.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某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发生间歇性腹泻,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病猪生长迟缓。随机采集新鲜的猪粪样100份,通过猪增生性肠炎FIRSTtest检测确诊为猪增生性肠炎。其中保育猪粪样25份,阳性率32%;育肥猪粪样25份,阳性率60%;后备母猪粪样25份,阳性率40%;妊娠母猪粪样25份,阳性率44%。在加强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的同时,用阿莫西林、泰妙菌素和泰乐菌素分别拌料防治本病做对比试验,发现泰妙菌素和泰乐菌素对猪增生性肠炎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展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使用gE-ELISA方法采集2011~2015年间累计329份猪血清,对这些样本进行PRV野毒感染抗体检测,对不同规模养殖场猪场实施疫病净化控制措施.结果:累计场数(户)190户,其中,商品猪阳性率为56.0%,种猪阳性率为80.2%,种猪阳性率低于商品猪;规模场样本阳性率为63.8%,散养农户样品阳性率为44.7%.规模场样本阳性率高于散养农户样品阳性率.结论:猪伪狂犬病发病率较高,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制度,每年定期检测与免疫接种,对病猪进行淘汰,使疾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崔鹤芳  谷良 《兽医导刊》2016,(11):30-31
正猪增生性肠病又叫增生性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该病的特征主要以保育猪或生长发育肥猪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为特征。由于养殖户受传统疫病防控方式的影响只重视黄白痢病、仔猪副伤寒(肠炎型)、猪梭菌性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控,而对该病不重视或不了解该病的防制,一旦发生该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给养猪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在饲料禁抗和养殖端限抗背景下规模化猪场胞内劳森菌的流行情况,为猪增生性肠炎的精准防控提供依据。该研究运用巢式PCR和间接ELISA方法对饲料禁抗后不同来源的粪便样品和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饲料禁抗背景下,对采自不同猪场695份粪样的巢式PCR检测显示,猪群胞内劳森菌的总体感染率为23.88%,保育猪、肥育猪和种猪感染率分别为16.56%、29.58%和24.63%。对饲料禁抗和饲养期间限抗猪群的跟踪调查结果为,保育猪在30、44、58、72日龄的感染率分别是16.67%、20.00%、50.00%和70.00%;后备母猪的感染率44.44%—66.67%。对338份不同猪场送检血清样品的ELISA检测显示,胞内劳森菌的抗体阳性率为42.6%,不同猪场的阳性率10%—75.90%。上述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规模化猪场胞内劳森菌PCR检测阳性率和ELISA检测的阳性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饲料禁抗以及饲养期间限抗的保育猪和后备母猪群跟踪调查的最高感染率分别达70%和66.67%,保育猪随着饲养日龄的增加感染率呈明显地升高趋势。因此,在饲料禁抗背景下,规模化猪场应更加重视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1流行情况猪增生性肠炎属于常见的综合征。增生性肠炎病死猪的剖检特征是小肠和回肠黏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是肠上皮细胞增生。已经有相关报道证明,猪增生性肠炎在我国的猪只饲养场中流行,并且呈现逐渐扩展蔓延的趋势。近几年,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2临床表现感染增生性肠炎的患猪,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是没有患病表现。感染增生性肠炎的病猪,可见患病症状轻微,腹泻在患病之后不是所有患猪都  相似文献   

11.
<正>猪增生性回肠炎(PPE),又称猪增生性肠病,是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细胞内劳索尼亚氏菌,不同的文献资料翻译有所差别,如细胞内劳森氏菌、细胞内劳森菌、细胞内罗松菌、罗森氏菌等。该病也有不同的名称,如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回肠炎、局域性肠炎以及肠腺瘤病等。该病主要发生于3~12月龄的育肥猪,2月龄以内和1周岁以上的猪不易发病,但也可以感染。近期,笔者治疗了一例该病  相似文献   

12.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疾病,在群体中的流行率很高,导致动物饲料转化率的降低和全球养殖业的重大经济损失。然而,由于该病的病原胞内劳森菌属专性胞内细菌,其分离和培养方法都不完善,并且该病经常呈亚临床症状,养殖者对其的重视程度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现就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引起大家的重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21,(2)
为了解云南省文山州地区猪衣原体病的流行情况,研究从文山州6个县市部分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采集1461份血清样品,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猪衣原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出阳性数223份,总阳性率为15.26%。其中规模养殖场的样品数978份,阳性数为156份,阳性率为15.95%;散养户的样品份数为483份,阳性数为67份,阳性率为13.87%;母猪、公猪、仔猪的阳性率分别为17.41%、15.06%、13.51%。说明云南省文山州部分地区存在猪衣原体病流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发病率较高,给全省的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的状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安徽省7个地区21个养猪场的187头疑似发病猪的血清进行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检测,并对阳性猪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猪PRV平均阳性率为34.2%;其中安徽省南部地区PRV阳性率最高,北部地区最低,规模养殖场PRV阳性率明显低于散养户,其结果为安徽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一例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以来,我们服务的福建省多个规模猪场均出现猪增生性肠炎病例,有些猪场因前期防控措施不当而继发坏死性肠炎并引起大批死亡。现将一例猪增生性肠炎病例的防治措施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2008年3月16日,我们应邀前往莆田市涵江  相似文献   

16.
采用ELISA方法对采自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5省区22个猪场的110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猪增生性肠炎抗体检测。结果,在被检的22个猪场中猪增生性肠炎抗体全部阳性;但不同阶段的阳性率不同,3~4周龄和8~10周龄猪的阳性率较低,一般低于50%,从13周龄开始阳性率增加,18和24周龄阳性率最高达90%,后备母猪和母猪阳性率高达50%~100%。结果表明,猪增生性肠炎已成为华南地区集约化养猪场的一种高发病。  相似文献   

17.
猪急性回肠炎是由专性胞内劳森菌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增生性肠炎,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根瘤样增生为特征。该病在我国猪群中广泛存在,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18.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慢性型及亚临床型为主。猪增生性肠炎易造成猪饲料转化率低,生长速度慢。猪增生性肠炎在全球猪场流行,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对该病的研究较薄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者综述了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山东省枣庄地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2015—2020年对该地区的83家规模猪场和92家散养户采集3 634份猪血清样品,采用ELISA方法进行了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75家养殖场户中有73家群体显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阳性,群体阳性率为41.71%。3 634份血清样品中有905份样品猪伪狂犬病野毒gE抗体阳性,个体阳性率为24.90%;并对不同养殖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枣庄地区的部分养殖场户的猪场中存在猪伪狂犬病野毒毒株,该地区的养殖场(户)应加强对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20.
猪增生性肠病(PPE),又称猪增生性肠炎、猪回肠炎(Porcine Ileitis)、猪增生性肠道病、猪肠腺瘤样病、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炎,但目前普遍称之为猪增生性肠病。猪增生性肠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1931年美国首次报道该病,至今已呈全球性流行,并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意大利、丹麦、比利时、巴西、阿根廷、韩国、我国台湾省等均有发病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