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4月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5只黑帽悬猴(Cebus apella)的行为,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日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圈养黑帽悬猴的主要行为活动为休息(52. 06±1. 03)%、移动(23. 22±0. 58)%、取食(14. 65±0. 69)%、理毛(4. 98±0. 35)%等。雄猴和雌猴的休息、玩耍、乞食和刻板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差异显著。相比于成年黑帽悬猴,幼猴玩耍的时间更长(χ~2=13. 643,P <0. 05),乞食行为所占时间更多(χ~2=4. 057,P <0. 05)。雄猴取食时间先于雌猴和幼猴,在上午和下午投食后均优先取食。周末游客人数比平日显著增加,雌猴和幼猴乞食行为也显著增多,其波动节律具有一致性。针对圈养黑帽悬猴行为管理提出了一些丰容措施和游客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2013年2月,通过直接拍摄观察,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方法,对上海动物园内圈养条件下4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活动时间分配和笼舍空间利用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圈养环境下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占昼间活动时间的46.27%,其次是理毛行为,占22.20%,摄食和玩耍行为分别占9.73%,6.90%,乞食和移动行为分别占5.04%、5.76%,其他行为占4.10%;休息行为有2个高峰,分别为8:00~9:00时和16:00时以后,摄食行为只在8:00~9:00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高峰,理毛行为集中在10:00时;通过对空间利用率的比较,A、B、C、D、E各区均有利用,但是A区、C区、D区的占用率明显高于B区、E区,A区主要用来休息,B区、C区、D区主要用来玩耍和移动,E区主要用来取食和休息。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家兔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试验随机选取48只家兔,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观察法对散养和笼养家兔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时间分配方面,笼养家兔的休息、修饰和啃咬行为极显著高于散养家兔(P0.01);而散养家兔运动和其他行为则极显著高于笼养家兔(P0.01);笼养家兔摄食行为时间显著高于散养家兔(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笼养条件下休息有三个高峰期(06:00—07:00、12:00—13:00和17:00—18:00),摄食和运动有两个明显高峰期(分别在07:00—08:00和14:00—15:00),修饰和啃咬行为两个高峰期比摄食高峰期稍滞后1 h;而散养条件下休息、修饰和啃咬无明显高峰期,只有摄食和运动在06:00—07:00和17:00—18:00时出现了两个明显高峰期。说明笼养和散养条件下家兔的行为时间分配及日活动规律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成年黄山短尾猴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5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黄山野生猴谷YA1群黄山短尾猴成年个体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系统观察.数据分析显示:黄山短尾猴成年个体日活动行为主要为休息(59.72%)、理毛(17.50%)和觅食(14.82%),其他行为如漫游(5.86%)、玩耍(0.04%)和其他(1.64%)时间花费较少,觅食高峰与投喂时间基本一致.老年组个体比成年组个体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Z=-5.811,P<0.01)和理毛(Z=-4.913,P<0.01),较少时间漫游(Z=-3.989,P<0.01).雄性个体花费较多时间休息(Z=-3.577,P<0.01)而雌性个体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理毛(Z=-3.134,P<0.01).哺乳期雌性漫游行为(Z=-2.9541,P<0.01)低于非哺乳期雌性个体,其他行为(Z=-2.9541,P<0.01)明显高于非哺乳期雌性,而觅食行为(Z=-0.1773,P>0.05)无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人工投喂是导致其行为时间分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6.
2009年710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对海南赤麂(Muntiacus muntjak ni gripes)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964 h的观察。结果表明,海南赤麂将最多的时间用于采食,其次是反刍和卧息,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海南赤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食草动物。性别、年龄和天气均是影响海南赤麂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的因素,在时间分配方面,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反刍和卧息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采食和移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卧息、移动和其他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天气条件对海南赤麂的移动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不同性别个体的各种行为出现的高峰相似,只是雄性用于卧息的时间较雌性高;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活动规律差异较大,其中成体和亚成体较为接近,而幼体的活动规律则与成体相反;不同天气条件下海南赤麂的活动规律变化较大,其中受天气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采食、反刍和休息。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4~18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牦牛的行为,对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夏季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所有行为划分为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5种类型。结果表明,运动、摄食和休息是牦牛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1.06±2.36)%、(33.14±2.51)%和(22.84±4.71)%,社群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1.49±0.17)%和(1.47±0.20)%。运动的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8:00~10:00和15:00~16:00;摄食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和15:00~16:00,12:00~13:00有个小高峰出现: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贺兰山牦牛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行为规律。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了比较,成体与幼体的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9.
2009年4~5月,对上海动物园一对鬃狼开展了环境丰容,并应用鬃狼行为评估了鬃狼丰容工作的有效性。实施环境丰容前后,鬃狼的行为时间分配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5),探究、标记、社群和玩耍行为极显著增加(P0.05),刻板和乞食行为显著减少(P0.05)。环境丰容对鬃狼的移动、取食、警戒、修饰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丰容,鬃狼的异常行为显著减少(P0.05),踱步(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发呆(刻板)行为和乞食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也显著减少(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0.
笼养大鸨在夏秋季节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记录笼养大鸨在夏秋两季的行为日节律,利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探讨季节对大鸨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大鸨行为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鸨行为分配以休息为主(夏70.02%,秋69.52%),其次为游走和理羽。夏秋大鸨行为日节律在静站(F=44.44)和趴卧(F=64.62)两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间休息行为(F=315)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月11—15日(第1期),2015年5月18—24日(第2期),2015年5月25—31日(第3期)9:30—17:00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2头成年棕熊昼间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丰容期,即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其环境中放入玩具。结果表明:棕熊的采食、休息和乞食、玩耍行为在3个观察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3个观察期间棕熊的行为,棕熊丰容前(第1期)的采食、休息、玩耍行为极显著低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乞食行为极显著高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棕熊昼间运动行为高峰为11:00—12:00,次高峰为16:00—17:00;休息行为的高峰期9:30—11:00;乞食行为的高峰期为13:00—16:00。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圈养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的差别,为圈养雪豹的饲养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实验采用瞬时扫描法对西宁野生动物园3只不同年龄的雪豹进行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老年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情况为:运动行为31.48%、警觉行为20.56%、休息行为20.56%、蹭头行为12.04%、进食行为9.82%、理毛行为3.52%、喷尿行为2.04%;壮年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情况为:运动行为38.33%、警觉行为21.48%、蹭头行为15.74%、进食行为9.07%、喷尿行为9.07%、休息行为4.81%、理毛行为1.48%;青年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情况为:运动行为32.96%、警觉行为32.22%、休息行为24.82%、进食行为3.89%、蹭头行为3.15%、理毛行为2.22%、喷尿行为0.74%。不同年龄阶段雪豹的昼间行为节律性较强,早晨和傍晚运动行为出现频次较高,壮年雪豹的昼间休息行为显著低于老年和青年雪豹(P<0.05),喷尿行为显著高于老年和青年雪豹(P<0.05)。不同年龄阶段雪豹的采食行为在17∶00~18∶00达到峰值。说明壮年雪豹的领地意识较强,雪豹...  相似文献   

13.
邹婧  华彦  王海滨  张伟 《野生动物》2015,(2):157-161
2014年5月~2015年2月,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 method)对人工圈养的8只紫貂进行行为学观察,定义了休息、运动、采食、排泄、警戒以及其他行为等行为谱。通过对雌雄紫貂在不同季节行为节律研究发现:除了睡眠行为、卧息行为和玩耍行为外,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均表现出雄性高于雌性,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时间分配雌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人工圈养紫貂行为的日节律表现为19:00到次日5:00处于活动高峰期,日行为具有一定节律性。不同季节紫貂的日节律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14.
鸳鸯越冬期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冬期鸳鸯(Aixgalericulata)日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有明显规律性。休息(40%-80%)是越冬期鸳鸯的主要行为.早晨和傍晚是鸳鸯的取食高峰时间。在下午的取食强度高于上午的取食强度。越冬中期(12-1月)鸳鸯的游泳时间相对减少,休息时间相对延长。在雌雄个体日活动行为的差别上,雄性个体理羽行为的时间比雌性个体多;警戒活动大部分是由雄性个体担任;雌性个体的休息时间比雄性个体多。季节变化,气候条件,以及温度、时间对鸳鸯的日活动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于2014年11月11—21日(第1期),2015年5月18日—6月7日(第2期)和2015年5月25日—6月14日(第3期)9:30—17:00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4头成年棕熊(Ursus arctos)、2头成年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2头成年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的昼间乞食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通过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熊的环境中放入玩具的丰容期。结果表明:3种熊都表现出了3种乞食行为,即蹲坐乞食、站立乞食和走动乞食。棕熊的乞食行为显著高于黑熊和马来熊(P0.01或P0.05),棕熊主要表现为蹲坐乞食和走动乞食,黑熊和马来熊主要表现为站立乞食。对丰容前后熊的乞食行为比较发现,丰容前3种熊的蹲坐、站立和总乞食行为显著高于丰容期(P0.01),走动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黑熊和棕熊丰容期的乞食行为显著低于丰容前(P0.01),且第2和3期丰容间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马来熊丰容前后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丰容前乞食行为的高峰为13:00—14:00;丰容后的乞食行为高峰为11:00—12:00。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野化牦牛秋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9月15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10:00,14:0010:00,14: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时和15:0010:00时和15:0016:00时,休息在12:0016:00时,休息在12:0013:00时出现高峰期。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比较,年龄因素对牦牛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6月,在徐州金桥珍禽有限公司,采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繁殖良好的一对赤麻鸭在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并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了不同性别在繁殖各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的不同时期赤麻鸭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繁殖前期雌雄赤麻鸭之间的筑巢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警戒行为差异显著(P〈0.05)。繁殖中期孵化行为由雌性赤麻鸭单独承担,雄性主要负责在巢边警戒,雌雄之间的趴卧、孵化及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后期雌雄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2只赤麻鸭几乎形影不离。赤麻鸭繁殖期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采食行为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2个时间段内,孵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此时雌性赤麻鸭出巢取食;一天中,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8.
人工饲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笼养白枕鹤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日活动节律依次为休息(32.15%)、取食(30.02%)、理羽(12.92%)、警戒(12.14%)、游走(8.86%)、繁殖(3.90%),另外,繁殖期的不同时期、不同性别其行为时间分配都存在一定差异。人为干扰,邻近笼舍内东方白鹤的干扰,以及外界噪音的干扰对笼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影响十分显著。同时气候条件以及温度变化对笼养白枕鹤总体行为亦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7年3月19日昆明动物园1头雌性东北虎产下3只幼仔。本项研究通过监控视频,使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雌虎及幼虎在此日后30 d内的行为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显示,雌虎在哺乳初期的行为以休息和哺乳为主,分别占到了行为总频率的55.13%和19.21%,而幼虎在哺乳初期的行为以休息和吮乳为主,分别占到了71.25%和12.98%。不同时期雌虎出现的休息、哺乳、亲幼虎行为差异显著(P<0.05),移动、进食和其他行为的差异极显著(P<0.01);幼虎表现出的休息、吮乳、拱拔、张望、玩耍和其他行为在6个时期都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亲雌虎行为差异显著(P<0.05),而移动行为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不显著;幼虎在哺乳初期还有新的行为发育出现。  相似文献   

20.
杨乐  丁伟  李斯 《野生动物》2012,33(4):180-183
为了分析各种行为的时间预算分配以及小(辟鸟)(?)的亲代育雏行为,2010年10月11日~2011年1月11日共93 d,以曲靖师范学院南湖的所有小(辟鸟)(?)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冬季日各种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分为觅食行为、游动行为、休息行为、理羽行为、争斗行为、振羽行为、飞行行为和起舞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36.9%、30.2%、17.7%、9.7%、2.9%、1.3%、1.0%、0.4%,都呈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其中觅食行为与游动行为、休息行为与理羽行为的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起舞行为与游动行为的发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在不同育雏期的亲鸟喂雏次数是不同的,一天中12:30~13:30时段喂食活动的频次达到最高值,各个年龄组之间的喂食频次除了第1期和第3期(每1期为10 d)相比为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种行为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雏鸟的成长发育,亲鸟与雏鸟的距离变化都呈现抛物线的变化,雌性亲鸟对雏鸟的保护及警戒投入多于雄性亲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