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 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圈养马鹿阿拉善亚种冬季昼间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2007年1月在银川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5只圈养马鹿阿拉善亚种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鹿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3.12%±8.91%)、取食(26.78%±9.15%)、运动(21.33%±6.50%)、反刍(16.24%±4.07%)和其他(2.53%±0.30%,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马鹿的卧息在一昼夜中只有1个高峰期(12∶00~15∶00),而取食在一昼夜中有2个高峰期(8∶00~10∶00和17∶00~18∶00),且这2种行为在1 d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8∶00~10∶00和16∶00~18∶00较多,而反刍在11∶00~15∶00较集中;其他行为发生的较为随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年龄因素对马鹿冬季昼间的取食和其他行为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运动行为影响显著(P<0.05),性别因素对马鹿冬季昼间的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6.
2010年2~6月,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10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分配和节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组成以取食和休息为主.春季,亚成体大熊猫取食行为频次高于夏季,而休息行为频次则低于夏季,春夏两季的行为总体分配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行为节律来看,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均呈现非正态特征.走动行为主要集中于7:00~8:00和13:00 ~15:00,攀爬行为主要出现于12:00之后,玩耍行为以13:00~14:00为主;亚成体大熊猫的部分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活动行为与取食行为呈正相关,与休息行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12):75-76
选用夏季日最高温度在33℃以上的天气,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圈养的4只成年食火鸡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将其行为谱主要分成:休息、走动、觅食、梳理和其他行为5大类。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圈养食火鸡夏季的主要时间用于休息(48.19±13.05)%,其次是走动(30.40±12.35)%、觅食(11.16±14.53)%、梳理(7.01±2.62)%、其他(3.24±1.51)%。休息时间在中午时出现峰值,走动在8:00-8:55出现峰值,觅食在10:00-10:55和16:00-16:55出现峰值,其中觅食与饲养人员投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环境中赤腹松鼠的活动节律,试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扫描动物取样法对赤腹松鼠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结果表明:春季赤腹松鼠活动节律为昼行型动物,为晨昏双高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09:00和15:00—18:00 2个时间段,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行为节律以搜索行为为主,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83.50%,平均日活动速率为v=3.42 m/min。赤腹松鼠的行为节律和日活动距离受天气状况、日照时间、温度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2015年2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即时记录法对福建归真堂黑熊生态养殖基地的24头圈养黑熊进行了行为观察和记录。通过预观察到的行为构建的行为谱包括休息、食粪、饮水、排粪、排尿、走动、咂舌、攀爬、舔舐、搔痒、啃趾甲、张望、嗅闻、玩耍、示警、打斗、刻板动作、探究、育幼,对相关行为进行归类,包括休息、饮水、排遗、运动、警戒、体表护理、社群、育幼、刻板、其他计10类行为。为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对试验的影响,避开饲养员饲喂、取胆时间段,选取9:00—15:55对目标黑熊进行正式观察。观察结束后经统计分析,圈养黑熊冬季昼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为50.43%,其次是刻板行为25.35%、运动行为8.63%、警戒行为8.42%。表现较为明显的行为节律,11:00—11:55时是黑熊的主要昼间休息时间。产仔雌性黑熊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和其它黑熊保持一致,同样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且最高峰在11:00—11:55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全事件取样法,结合瞬时扫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了舍饲湖羊母羊空怀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采食、反刍、卧息和站立等维持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发育时期湖羊母羊的主要维持行为时间分配存在差异,各个生理时期母羊采食时间基本固定,并呈现3个采食高峰期。妊娠期母羊的卧息时间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比例最高,约占34%,其次是反刍行为,约占27%;空怀期母羊的反刍行为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比例最高,约占31%,其次卧息行为,约占27%;哺乳期母羊的卧息时间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比例最高,约占31%,其次是反刍行为分别约占28%;3个生理期中,母羊的站立时间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最少,只有6%左右。可见母羊卧息行为、反刍行为和采食行为成为母羊在相应生理时期的主导优势行为。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野化牦牛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化牦牛的冬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期内野化牦牛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的分配比例为移动17.31%、站立16.15%、取食34.93%、反刍5.58%、卧息16.53%、其他9.52%。野化牦牛的取食行为在1d内有2个高峰期(9:00~11:00、15:00~17:00),而野化牦牛的卧息行为的高峰期则出现在13:00~15:00,反刍行为的高峰期在13:00~14:00,牦牛的卧息和反刍行为有部分重叠。牦牛的其他行为在1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对野化牦牛冬季昼间的各种行为影响不显著,性别因素对牦牛冬季昼间取食行为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对其余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西藏南部黑颈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是黑颈鹤冬季的最主要行为,占其日活动时间的73.0%,其次,警戒行为占14.0%,行走行为占5.6%,保养行为占4.5%,静息行为占1.7%,社群行为仅为0.4%.黑颈鹤的全天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在9:00~11:00和17:00~18:00分别出现一个取食高峰,而在13:00~16:00则出现一个休息高峰和取食低谷.不同群体结构黑颈鹤在不同越冬时期,全天活动中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存在于家庭鹤的成鹤与幼鹤之间.  相似文献   

14.
2017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扬子鳄夏季个体行为和空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差异性分析,探究了环境温度和天气对扬子鳄昼间行为和空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子鳄夏季昼间主要表现为潜水行为,占43.22%,其次为浮水和趴伏行为,分别占29.15%和23.51%,其他行为很少发生。日节律变化显示,潜水行为主要集中在12:00~14:50,浮水行为表现为7:00~8:50和16:00~16:50两个高峰,趴伏行为在6:00~6:50和17:00~17:50形成两个高峰,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9:00~9:50和17:00~17:50两个时段。晒太阳行为主要发生在7:00~7:50和17:00~17:50两个时段。对空间利用的研究发现,扬子鳄对各区均有利用,B1、A1、A2和B2区的利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对各区的利用具有明显的日节律。研究同时表明,环境温度和天气对扬子鳄的行为和空间利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荆心  李晓民 《野生动物》2013,34(2):98-100
2011年4月20日~5月7日,以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孵化期白枕鹤的觅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枕鹤偏好在芦苇地和苔草地中觅食,多以植物的嫩叶为食。孵化期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中觅食行为所占时间为39.31%。日节律显示:觅食行为在一天中出现2次高峰,即6:00~8:00和16:00~17:00之间,而在14:00~15:00出现低谷。  相似文献   

16.
2007年4~7月在上海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鬃狼的行为、活动规律和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运动(33.67%)和休息(27.06%)是鬃狼花费时间最多的行为类型,其次分别是站立(15.96%)、其他(14.21%;包括标记、追逐、搔痒、嗅闻、饮水和排便等)和取食(9.10%);夏季将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43.55%)和运动(29,41%).春季鬃狼的运动行为在1d中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即9:00~11:00和13:00~14:00,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其他行为的高峰期则与运动相反.在夏季,鬃狼1d中运动有3个高峰期(9:00、10:00~12:00和13:00~15:00),休息在下午是所有行为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圈养鬃狼的站立和休息行为在春季和夏季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3种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番薯秧和苜蓿饲喂下小尾寒羊行为日节律,以8月龄小尾寒羊公羊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取样法对苜蓿、番薯秧饲喂下小尾寒羊日常行为分配及行为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小尾寒羊全天各种日常行为不受粗饲料种类的影响;小尾寒羊采食、观望、反刍有两个行为高峰期,但随着时间变化,采食和观望行为呈早晨和傍晚2高峰的规律,而反刍在傍晚呈低谷的规律,且以上行为的高峰期随饲喂苜蓿或番薯秧有所不同;在12:30~14:30,小尾寒羊卧息行为呈单峰规律,而移动行为呈单谷规律;小尾寒羊的移动和卧息行为在6个时间段下不受饲喂苜蓿或番薯秧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小尾寒羊在长期舍饲的环境下全天的日常行为已形成了特定的行为规律,但其行为日节律会因采食的粗饲料种类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兰州地区舍饲条件下湖羊行为学指标变化,为兰州地区湖羊引种和地区性养殖技术优化提供数据参考。选用8只(公、母各半)1.5岁舍饲湖羊,采用全时间取样法,结合瞬时扫取样法,配合摄像技术研究了不同季节(A因子:A1春季,A2夏季,A3秋季,A4冬季)和不同性别(B因子:B1,B2♀)条件下湖羊的采食、饮水、反刍、卧息等行为。结果表明,季节(A因子)对湖羊饮水、卧息、反刍等行为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采食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对湖羊反刍周期数、每周期持续时间、每食团咀嚼次数、时间和日咀嚼时间的影响均显著(P0.05);性别(B因子)对每食团咀嚼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其他指标影响显著(P0.05)。说明湖羊在兰州地区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6月,在徐州金桥珍禽有限公司,采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繁殖良好的一对赤麻鸭在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并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了不同性别在繁殖各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的不同时期赤麻鸭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繁殖前期雌雄赤麻鸭之间的筑巢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警戒行为差异显著(P〈0.05)。繁殖中期孵化行为由雌性赤麻鸭单独承担,雄性主要负责在巢边警戒,雌雄之间的趴卧、孵化及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后期雌雄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2只赤麻鸭几乎形影不离。赤麻鸭繁殖期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采食行为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2个时间段内,孵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此时雌性赤麻鸭出巢取食;一天中,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母性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8月,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分娩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梅花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分析仔鹿不同日龄及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母性行为差异,探讨梅花鹿母性行为优劣,以指导梅花鹿饲养管理及遗传繁育。结果表明:在统计的5种母性行为中,随仔鹿日龄增加,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逐渐降低,且1~7日龄和其它2个日龄段的母性行为都存在显著差异。至仔鹿35日龄时,母鹿母性行为表现很低或不表现。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授乳行为、寻找张望行为及中断哺乳行为差异不显著,而跟随行为、舔舐与修饰行为则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仔鹿1~7日龄时段是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的关键时期,母鹿在半散放条件下母性行为优于圈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