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宿主范围广,发病率高,主要侵害猪、牛、羊等7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对其也敏感,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口蹄疫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8 500个核苷酸,病毒...  相似文献   

2.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主要侵袭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为微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存在7个不同血清型,病毒VP1蛋白抗原性差异是病毒血清型划分依据,而其编码基因(1D)核苷酸序列差异是同型病毒拓扑型(Topotype)或基因型鉴别依据。采用O/A/C/Asia-1多重RT-PCR技术,对2006年自云南边境地区采集的120份动物组织样品,进行口蹄疫病原监测,检出O型口蹄疫病毒阳性样品15份。对阳性样品中病毒VP1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并与已知代表性毒株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云南边境O型口蹄疫病毒阳性样品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77.3%~98.7%,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拓扑型或基因型:中东-南亚型(ME-SA)或泛亚型(PAN-Asia)、古典中国型(Cathay)、东南亚型(SEA)。部分样品VP1蛋白表位43位、154位关键性氨基酸位点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TaqMan方法,根据口蹄疫病毒亚洲1型VP1的基因编码区基因(1D)序列,设计合成多对引物和多条探针,通过对引物、探针的筛选,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口蹄疫病毒亚洲1型荧光RT-PCR检测技术,试验体系采用一对引物和两条探针配对,有效降低了由于变异导致的漏检率。经一系列的试验表明建立的荧光PCR检测技术快速、敏感、特异,检测时限3个小时以内,与口蹄疫病毒A型、O型和其它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适用于样品中口蹄疫病毒亚洲1型的直接检测。口蹄疫病毒亚洲1型荧光PCR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为我国养殖场口蹄疫亚洲1型疫情的快速诊断进而采取相应防制措施、减少疫情散播,以及动物产品中口蹄疫病毒亚洲1型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宿主范围广,发病率高,主要侵害猪、牛、羊等7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对其也敏感,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口蹄疫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8 500个核苷酸,病毒衣壳由4种结构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其中VP1和VP3是主要免疫性抗原。口蹄疫病毒具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1、SAT2、SAT3和AsiaⅠ,每个血清型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核酸探针与免疫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种简单、敏感、特异的检测口蹄疫病毒的方法。试验利用RT-PCR方法获得口蹄疫病毒3D核苷酸片段,在引物中设计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核酸探针--生物素和地高辛,使扩增产物结合探针。利用胶体金的放大原理将链霉亲和素与金颗粒形成胶体金混合物,从而与RT-PCR产物中的生物素探针结合。硝酸纤维素膜上端标记生物素化山羊抗兔IgG作为指控条带,下端标记抗地高辛抗体以捕获RT-PCR产物中的地高辛探针。组装金标试纸条,检测RT-PCR产物,结果表明该核酸试纸条可以检测到 0.3×10-3~3×10-3 μg/μL,敏感性高于琼脂糖凝胶电泳,两种方法的符合率高,核酸试纸条检测方法是一种敏感性高、成本低且费时短的新型检测方法。该方法为口蹄疫病毒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猪口蹄疫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具有非常强的传染力。该病是由猪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粘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的诊治工作。本文介绍猪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策略及猪口蹄疫的防治措施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有益于猪口蹄疫的诊断以及科学防治工作的进行。1病原口蹄疫病毒(FMDV)为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当中的口蹄疫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RNA病毒。在该病毒中,核苷酸发生  相似文献   

7.
口蹄疫病毒O/Laos/00株非结构蛋白3A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得到口蹄疫病毒O/Laos/00株的非结构蛋白3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8株代表性参考毒株的3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口蹄疫病毒3A基因的特征.结果表明:O/Laos/00株3A基因含有429核苷酸,编码143氨基酸残基.9株病毒3A氨基酸序列相比较,可分成3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具有全长3A的毒株,一类是具有133~143位氨基酸缺失的毒株,这两类毒株均来源于牛体,核苷酸差异小(<15 %);另一类是具有93~102位氨基酸缺失的毒株,毒株相互之间核苷酸差异较大(7.25 %~22.2 %).  相似文献   

8.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遂如 《养猪》2010,(6):57-58
<正>口蹄疫是偶蹄兽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蹄部和口鼻部皮肤、口腔黏膜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严重者可造成死亡。我国将本病归为一类传染病。1病原体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  相似文献   

9.
用Trizol提取O型口蹄疫病毒RNA,根据已经公布的O型口蹄疫病毒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1对VP1基因的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VP1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中。经测序表明,目的基因VP1已正确地整合至表达质粒中。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口蹄疫病毒(FMDV)致弱前后基因组变化的关系,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口蹄疫病毒全基因序列数,设计了8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FMDVR株及其致弱毒株(R304)编码区的8段基因,将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比较和分析编码区各个基因(LP、VP4、VP2、VP3、VP1、2A、2B、2C、3A、3B、3C、3D)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变异。结果表明,R株和R304株基因组区全长均为6966nt,编码2322个氨基酸,致弱后共有110个核苷酸发生变化,编码氨基酸有32个发生变化;其中3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变化最大,其次为LP和VP1,而2A和2C的氨基酸未发生变异。该研究对口蹄疫病毒的抗原和毒力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用禽类成髓细胞病毒(AMV)反转录酶将蓝舌病病毒RNA反转录成cDNA,以dATP、dGTP、dCTP、dTTP和bio-11-dUTP作为TaqDNA聚合酶的底物,应用PCR技术合成了生物素化蓝舌病病毒核酸探针,经斑点杂交试验证明,合成的探针为蓝舌病病毒特异性核酸探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一种用于口蹄疫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的引物和方法。分析所有已报道的口蹄疫病毒通用型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和荧光探针,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得到口蹄疫通用型的特异性荧光曲线,可以确定血清型,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李笠 《兽医导刊》2011,(Z1):70-72
一、病原体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目前口蹄疫病毒已有A、O、C、亚洲1型、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种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  相似文献   

14.
李笠 《动物保健》2011,(Z1):70-72
一、病原体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目前口蹄疫病毒已有A、O、C、亚洲1型、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种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  相似文献   

15.
跨边界动物疾病(如口蹄疫、典型猪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和再次发生强烈地表明,需要开发功能强大和稳定的新型诊断方法。本文对1个OIE合作中心和2个欧盟计划合作伙伴在利用基于凝胶的PCR、常规PCR系统、系统发育史、分子流行病学、实时PCR(TaqMan、分子信标、引物-探针能量转换系统)、等温扩增(嵌入法)、多重PCR、核苷酸提取和移液自动化控制装置、自动控制和质量控制(包括内控管理系统)进行病毒性疾病诊断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按照OIE认证步骤,对这些诊断方法进行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挂锁式探针、微阵列以及超快速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方法的开发,进一步改善了基于核苷酸的分子诊断方法的贮备。为了将来更有效地抗击TADs和其他病毒传染病,还分析了诊断方法研发的进一步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通用型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动物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其排在A类传染病的首位,为各国检验检疫部门和农业部门重点监管的疫病之一.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复杂多变,目前已发现7个血清主型,为检测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我国目前使用的口蹄疫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病毒中和试验(VNT)等一些常规方法,但均存在着周期长和敏感性差,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口蹄疫监测需要[2].  相似文献   

17.
<正>不同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整个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平均有86%的同源性,但VP1编码区变异性最大,只有约50%~70%的同源性。血清型O、A、C和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在VP1编码序列上的变异性更大,同源性最高只能达到15%。因此,O型口蹄疫病毒以VP1编码序列的不同为基础,将世界各地的FMDV分为八个,在基因和地理上不同的基因型称为拓扑型。这八型分别是中东、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主要侵袭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存在7个不同血清型,病毒VP1蛋白抗原性差异是病毒血清型划分依据,而其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是同型病毒Topotype型或基因型划分依据。采用RT-PCR及O/A/C/Asia1多重RT-PCR技术,对2006年期间自云南边境地区采集境外流动动物组织样品120份,进行口蹄疫病原监测,检出Asia1型口蹄疫病毒阳性样品7份。对阳性样品中病毒vp1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并与已知代表性毒株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云南边境Aisa1型口蹄疫病毒阳性样品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3.4%~99.5%,不同分离毒株以15%序列差异作为分型标准,存在1个新拓朴型或基因型V,且与已知的4个拓朴型或基因型不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1个新的遗传谱系Ⅶ。部分VP1蛋白表位关键性氨基酸位点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7,(2):224-230
现有的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多是针对单一病原检测,而动物疫病的流行通常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目前的诊断技术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境口岸快速、高通量检疫的需求,一直以来多重检测技术的研究是动物疫情监测、疫病控制领域关注的焦点。本试验在前期猪病混合感染诊断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以蓝舌病病毒(BT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病毒(EBLV)和口蹄疫病毒(FMDV)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这5种牛病毒的MLPA探针,将这5种探针混合,建立可以同时检测这5种病毒的MLPA扩增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每种病毒的探针都是特异的,只能识别各自的目的片段,不能扩增出其他相关病毒,探针之间也不存在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5重MLPA扩增的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单个病毒核酸的2 000个拷贝。经过对136份临床样品的检测,该方法与现有荧光PCR方法的符合率达到100%,能够正确地检测出每份阴、阳性样品及混合感染样品。本研究建立的5种病毒MLPA检测方法可以实现1次采样,1次分析,同时检测5种牛病毒的目的,该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加之其多重性检测的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疫病检测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泛亚株流行理论与世界口蹄疫的形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15年对口蹄疫病毒(FM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是基于对病毒主要结构蛋白VP1基因进行的反转录(RT)-PCR扩增和核苷酸测序,个别的进行了全基因的研究。其内容包括:①在欧洲对与使用疫苗毒株密切相关的疫情暴发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②国际上对FMDV许多基因进化关系的比较和疫原追踪,世界口蹄疫咨询实验室(WRL)据此建立起有地缘关系的FMDV拓扑分型;③对单个流行毒株的详细研究,建立了泛亚株(PanAsia)流行理论,认为该毒株是当今世界口蹄疫的优势毒株。最近对泛亚株衣壳基因区以外的基因变异引起疫病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