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绵羊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形态结构,试验选择6只健康小尾寒羊(雌雄均有),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检查对其小肠黏膜表面的派伊尔集合淋巴结(PP)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解剖学检查显示,各肠段的PP主要分布在肠系膜对侧的黏膜表面,在十二指肠黏膜表面PP形态为纽扣状,在空肠黏膜表面PP形态从前到后由蜂窝状演变成条带状,在回肠黏膜表面PP形态为一个连续的条带状;各肠段PP的面积在0.96~9.36 cm~2之间,其中回肠PP面积最大;空肠PP数量(19个)最多,十二指肠和回肠各只分布1个PP,其他肠段PP零散分布。组织学检查显示,PP主要以淋巴集结的形式分布于小肠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以10 mm~2为一个单位面积测算各肠段中PP含有的淋巴滤泡数量,回肠最高,为(28.30±1.15)个,空肠和十二指肠次之。说明绵羊小肠的各肠段PP的形态特征、分布数量和淋巴滤泡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选用40尾体质量为(75.0±5.0)g的尼罗罗非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饲料添加剂爱渔灵(含半胱胺盐酸盐30%)300、600和900mg/kg作为试验组饲料,饲养30d。采用HE和AB-PAS染色法检测罗非鱼肠道绒毛形态变化及杯状细胞数量变化,观察半胱胺对罗非鱼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罗非鱼的肠黏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肠绒毛排列整齐,杯状细胞结构清晰。试验组的前和中肠道绒毛长度比对照组长,中和后肠道的杯状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多,说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半胱胺可改善罗非鱼的肠道黏膜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发酵饲粮对猪小肠黏膜形态和杯状细胞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似的初生健康乳猪12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以10%发酵饲粮代替部分无抗生素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营养和能量水平调到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小肠黏膜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2)在44日龄时,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7.19%(P<0.05)。在44和75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44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对照组提高17.18%(P<0.01)。5)在44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在75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综上所述,无抗发酵饲粮能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大吸收面积,从而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丁酸钠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将12头断奶仔猪分为3个处理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1g/kg丁酸钠,抗生素组:基础日粮 抗生素,复合组:基础日粮 抗生素 1g/kg丁酸钠),饲喂4周后,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和杯状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的空肠和回肠黏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肠绒毛排列整齐,柱状细胞结构清晰,丁酸钠组和复合组肠绒毛粗壮,而抗生素组肠绒毛顶端偶见肠上皮脱落,肠绒毛相对较细;各试验组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为空肠的1.3~2.2倍,且以复合组的杯状细胞数最多,丁酸钠组次之,抗生素组最少;各试验组空肠和回肠肠上皮表面微绒毛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复合组的细胞衣最厚且均匀.丁酸钠组次之,抗生素组较薄。表明,丁酸钠能促进杯状细胞增殖,改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而促进仔猪的消化吸收,提高其生产性能,其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均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选用1日龄的雌性岭南黄肉鸡99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33只。对照组常规饲养,试验Ⅰ组和Ⅱ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012 mL/L和0.020 mL/L的茶树油,试验至45日龄结束。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显示,2个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段小肠的绒毛长度增加,肠壁变薄,隐窝深度变浅,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增加;2个试验组的上皮内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目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茶树油能够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增加小肠上皮内免疫细胞数量,提示茶树油对肉鸡的肠道吸收和肠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对高温中鸡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农大3号35日龄公鸡144只,随机分成4组,常温对照组在22℃环境下饲养,高温对照组和2个高温用药组在26-39℃环境下饲养。各组分别于实验第1、4、8、10天捕杀5只,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各1cm,PAS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测肠绒毛杯状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组相比,高温对照组鸡各肠段黏膜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延长,高温对照组杯状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方1和方2能在高温状态下促进鸡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增加,且方1的效果优于方2。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均长度为1.5m,头节主要吸附在空肠淋巴集结分布丰富的部位,一般寄生数量为1~2条.眼观,虫体寄生部位黏膜增厚,表面有大量灰白色黏液附着,其间可见点状出血.镜下,局部黏膜上皮脱落,而在完整的黏膜上皮处,其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以及肠腺杯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头节寄生处部分肠腺坏死;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显著增生,部分增生凸入固有层形成新的圆顶区;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以及黏膜肌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感染组肠黏膜上皮脱落;贝氏莫尼茨绦虫头节呈椭球状,有4个吸盘,无顶突,小沟,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微绒毛.研究结果表明,肠黏膜增厚,主要是局部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在寄生虫虫体表面覆盖的微绒毛的不断刺激下,机体抗感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绵羊对抗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可能是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增生来加强局部免疫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选用36只40日龄健康、体重一致的幼兔,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六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纳米Zn O对幼兔小肠黏膜上皮的形态、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肠黏膜结构完整,肠绒毛排列整齐有序,柱状细胞结构清晰紧密。试验一组、试验二组和试验三组相比,其中以试验二组肠绒毛最为粗壮,对照组的肠绒毛较细,顶端有肠上皮脱落。(2)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高于回肠和空肠,试验二组的V/C和绒毛长度最高。(3)各组小肠黏膜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前向后逐渐增多,同一肠段不同试验组之间,试验二组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一组和试验三组与对照组相比,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试验一组的增长情况要好于试验三组。  相似文献   

9.
家禽肠道黏膜的作用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刚才  郑素玲 《中国家禽》2007,29(11):47-49
家禽肠道黏膜由黏膜上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构成。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之间分布有许多杯状细胞,还有银亲合细胞,特别是十二指肠前段,这种细胞更多。固有膜由含有较多细胞成分的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血管、神经和肠腺,有时还有弥散性淋巴组织,在局部  相似文献   

10.
30只2月龄健康兔,随机分为3组,活体结扎圆小囊,分别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兔巴氏杆菌等抗原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后,于不同时间剖杀聚材,观察圆小囊的细胞化学变化,并对其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注入HRP及兔巴氏杆菌后,均可见到圆顶表面贴附一层PAS阳性反应物,并且在圆顶上皮被包裹的细胞中可见少数阳性细胞,小囊内淋巴组织中阳性反应物增多。研究采用Gomorl技术,对圆小囊的碱性磷酸酶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对照组及HRP组圆小囊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弱,圆顶上皮呈阴性。硝酸银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在动物的肠道淋巴组织中存在嗜银细胞,注入示踪物后可见圆小囊内嗜银细胞显著增加,弥散于淋巴组织内,在滤泡处呈片状分布。同时,圆小囊圆顶两侧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的数量在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HRP组较巴氏杆菌组更为明显。注入HRP及兔巴氏杆菌后所引起的圆小束的组织细胞化学的不同结果提示,圆小囊的主要功能不是吸收营养物质,它对上述两种不同抗原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机制并且圆小囊内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兔肠道黏膜局部免疫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