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为研究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对羔羊生长性能和脏器系数的影响,将100只健康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B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25%的硫酸新霉素;C组在日粮中添加0.05%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D组在日粮中添加0.15%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E组在日粮中添加0.25%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饲养方式为放牧+舍饲,试验期90 d。统计比较各试验组羔羊体重及脏器系数。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均可提高羔羊的体重及肝脏、脾脏系数,且D组和E组与对照组A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长颈鹿脾脏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生存环境中的反刍动物免疫器官的结构特征以及环境对免疫器官的影响,近年来对黄牛、牦牛、双峰驼以及长颈鹿等反刍动物脾脏进行了比较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观察、探讨了长颈鹿在圈养环境下其脾脏的结构特点以及同其它动物的差异。结果表明:长颈鹿脾脏的形状和其它动物明显不同,呈扁平椭圆盘形,长约26.3 cm,宽约17.6 cm,厚约2.8 cm,断面为深红色,质地较软。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长颈鹿脾脏被膜较厚,由大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层构成,但所含弹性纤维、毛细血管并不丰富;脾小梁数量少,小梁中所含平滑肌同其他动物相比较少,有小梁动脉和小梁静脉,但不丰富,所含弹性纤维不发达;脾小结较小,生发中心不明显;动脉周围淋巴鞘较发达,其周围淋巴组织较厚,动脉较粗。由此可知,长颈鹿脾脏结构与其它反刍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些差异除了与种属有关,与环境也有关。  相似文献   
3.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与正常成年绵羊(对照组)的小肠各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69.11%、230.38%和233.42%(P〈0.01);嗜酸粒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16.78%、123.87%和164.51%(P〈0.01);浆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27.34%、72.97%和328.26%(P〈0.01);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3.40%、41.42%和133.17%。对照组和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减少,相反,对照组和感染组嗜酸粒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增加,空肠到回肠减少,感染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空肠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但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绵羊后,成年绵羊通过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加强细胞免疫水平,浆细胞增生加强体液免疫水平,同时还通过非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增生进一步加强黏膜免疫水平以抵抗贝氏莫尼茨绦虫对绵羊的感染。可见绵羊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增生加强局部免疫力以监视虫体免疫逃逸来抵抗寄生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益生菌制剂对羔羊肠道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将健康羔羊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B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25%硫酸新霉素;C、D、E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0.15%、0.25%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饲养方式为放牧+舍饲,试验期为90d。统计比较了各试验组对羔羊肠道大肠杆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对羔羊肠道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在羔羊肠道大肠杆菌病高发的30d-60d,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均长度为1.5m,头节主要吸附在空肠淋巴集结分布丰富的部位,一般寄生数量为1~2条.眼观,虫体寄生部位黏膜增厚,表面有大量灰白色黏液附着,其间可见点状出血.镜下,局部黏膜上皮脱落,而在完整的黏膜上皮处,其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以及肠腺杯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头节寄生处部分肠腺坏死;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显著增生,部分增生凸入固有层形成新的圆顶区;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以及黏膜肌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感染组肠黏膜上皮脱落;贝氏莫尼茨绦虫头节呈椭球状,有4个吸盘,无顶突,小沟,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微绒毛.研究结果表明,肠黏膜增厚,主要是局部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在寄生虫虫体表面覆盖的微绒毛的不断刺激下,机体抗感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绵羊对抗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可能是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增生来加强局部免疫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甘肃省高原夏菜特色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高原夏菜尾菜处理已成为限制蔬菜产业健康绿色发展亟需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分析了甘肃省蔬菜种植情况、高原夏菜尾菜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尾菜处理的建议,旨在为高原夏菜尾菜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尾菜沼渣对西北黄土田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贫瘠黄土田施用定量的尾菜沼渣,对黄土田基本理化性质、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并测定了白菜的生物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尾菜沼渣施入量的增加,土壤pH值有降低的趋势,但土壤EC值无显著性变化,表明沼渣作为基肥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施入尾菜沼渣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良土壤质量,且未造成土壤重金属累积;施用尾菜沼渣能提高白菜的生物量、VC含量和还原糖含量,而硝酸盐含量却无显著性变化,说明施用尾菜沼渣可提高白菜品质。综合考虑施用尾菜沼渣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重金属含量、白菜产量和品质等变化情况可知,施用尾菜沼渣可明显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白菜品质,是较优的沼渣利用消纳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打造“技能甘肃”背景下,职业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为更好地服务地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本文结 合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学科特点,建设“六区一体化”现代园艺花卉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育教 学、科研培训、科普展览、休闲旅游、生态绿化、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等任务,基地的建设与运营为园林专业生产性实训 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尾菜沼渣对西北黄土田的改良效果,本研究通过对贫瘠黄土田施用定量的尾菜沼渣,对黄土田基本理化性质、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尾菜沼渣施入量的增加,土壤pH值有降低的趋势,且T3处理较CK相比,pH平均降低了0.163个单位,EC值表明沼渣作为基肥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现象;随着尾菜沼渣施入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良土壤质量,且未造成土壤重金属累积;与CK相比,尾菜沼渣施用均能显著提高白菜的生物量、Vc和还原糖含量,而硝酸盐含量却无显著性变化,说明尾菜沼渣可提高白菜品质。综合考虑尾菜沼渣施用后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白菜产量及品质等变化,结论表明尾菜沼渣施用可明显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白菜品质,是较优的沼渣利用消纳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尾菜再生水灌溉对土壤酶活性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别以尾菜再生水(VW)和自来水(TW)为灌溉水,设置充分灌溉(90%田间持水量,09FC)和非充分灌溉(70%田间持水量,07FC)2个灌水水平,以18 d为1个灌水周期,累计灌溉16期,分别在第72、144、216、288 d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E)、蔗糖酶(IA)、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重金属(Pb、Zn、Cr、Cd、Cu)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各处理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与TW-07FC处理相比,长期再生水非充分灌溉0~20 cm土层土壤UE、IA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31.36%和6.55%;与TW-09FC处理相比,再生水充分灌溉ALP活性显著提高了15.63%,CAT活性无显著性变化;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再生水2个灌水水平均会增加土壤Pb、Cr、Zn含量,但增加效果不显著,土壤Cd含量与自来水灌溉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土壤Cu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由相关性分析可知,CAT活性与Cu、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