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酸钠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日粮中添加丁酸钠研究其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将32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A组(对照组:基础日粮)、B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500mg/kg丁酸钠)、C组(丁酸钠 芽孢杆菌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200 mg/kg芽孢杆菌)和D组(丁酸钠 酶制剂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500 mg/kg酶制剂).试验7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变化,肥大细胞多存在于肠腺周围和肠绒毛固有层,(2)各试验组的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小肠肥大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均从前向后逐渐减少,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最多,空肠的次之,回肠的较少;杯状细胞数则与之相反.由此可知,3种添加剂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且将丁酸钠分别与芽孢杆菌和酶制剂混合饲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好于单独饲喂丁酸钠.  相似文献   

2.
3种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32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A组(对照组,基础日粮)、B组(抗生素组,基础日粮+硫酸抗敌素100mg/kg)、C组(中草药组,基础日粮+幼康宝500mg/kg)和D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丁酸钠500mg/kg)。试验7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肉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形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各试验组小肠的黏膜结构都比对照组完整;(2)各试验组的小肠各段绒毛高度、V/C值、黏膜厚度及肌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3)对照组V/C值由十二指肠向回肠逐渐降低,而各试验组V/C值,十二指肠的最大,回肠的次之,空肠的最小。结论:3种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并且丁酸钠和幼康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硫酸抗敌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发酵饲粮对猪小肠黏膜形态和杯状细胞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似的初生健康乳猪12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以10%发酵饲粮代替部分无抗生素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营养和能量水平调到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小肠黏膜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2)在44日龄时,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7.19%(P<0.05)。在44和75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44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对照组提高17.18%(P<0.01)。5)在44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在75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综上所述,无抗发酵饲粮能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大吸收面积,从而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小肠肥大细胞数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2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基础日粮),硫酸抗敌素组(基础日粮 硫酸抗敌素100 mg/kg),幼康宝组(基础日粮 幼康宝500 mg/kg)和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丁酸钠500 mg/kg)。试验7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了肉鸡小肠肥大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分布。结果显示,①比较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小肠肥大细胞的形态没有明显的变化,多存在于肠腺周围和肠绒毛固有层。②各试验组的小肠肥大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0.1%~30%),而且在各试验组中又以丁酸钠组的肥大细胞数最多,硫酸抗敌素组次之,幼康宝组最少。③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小肠肥大细胞数均从前向后逐渐减少,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最多,空肠的次之,回肠的较少。3种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肉鸡小肠肥大细胞的增殖,提高小肠黏膜免疫水平,并且丁酸钠的效果明显优于硫酸抗敌素和幼康宝。  相似文献   

5.
选用36只40日龄健康、体重一致的幼兔,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六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纳米Zn O对幼兔小肠黏膜上皮的形态、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肠黏膜结构完整,肠绒毛排列整齐有序,柱状细胞结构清晰紧密。试验一组、试验二组和试验三组相比,其中以试验二组肠绒毛最为粗壮,对照组的肠绒毛较细,顶端有肠上皮脱落。(2)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高于回肠和空肠,试验二组的V/C和绒毛长度最高。(3)各组小肠黏膜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前向后逐渐增多,同一肠段不同试验组之间,试验二组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一组和试验三组与对照组相比,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试验一组的增长情况要好于试验三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丁酸钠对低断乳重仔猪生产性能和肠绒毛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4头低断乳重仔猪(体重4.24 kg)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0.2%丁酸钠,饲养期6周。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改善了10.38%和9.64%,但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均大于对照组,且以空肠的改善幅度最明显,比对照组提高了27.25%,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低断乳重仔猪日粮中添加丁酸钠可以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并增加肠绒毛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天蚕素、合生素对AA肉鸡小肠黏膜形态及免疫细胞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Ⅱ~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天蚕素、0.3%合生素、0.5%天蚕素+0.3%合生素。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Ⅳ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升高(P<0.01);Ⅱ组空肠和回肠、Ⅲ组小肠各段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Ⅱ、Ⅲ组小肠各段和Ⅳ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Ⅱ组空肠绒毛宽度显著降低(P<0.05),Ⅲ组十二指肠和空肠、Ⅳ组空肠和回肠绒毛宽度均极显著降低(P<0.01);Ⅱ、Ⅲ组空肠黏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Ⅳ组小肠各段黏膜厚度均极显著升高(P<0.01)。Ⅱ组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Ⅲ组十二指肠、Ⅳ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Ⅲ组十二指肠、Ⅳ组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Ⅳ组空肠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天蚕素、合生素单独或联合添加均能改善AA肉鸡小肠黏膜结构,促进小肠黏膜免疫细胞增殖,联合添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选用40尾体质量为(75.0±5.0)g的尼罗罗非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饲料添加剂爱渔灵(含半胱胺盐酸盐30%)300、600和900mg/kg作为试验组饲料,饲养30d。采用HE和AB-PAS染色法检测罗非鱼肠道绒毛形态变化及杯状细胞数量变化,观察半胱胺对罗非鱼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罗非鱼的肠黏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肠绒毛排列整齐,杯状细胞结构清晰。试验组的前和中肠道绒毛长度比对照组长,中和后肠道的杯状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多,说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半胱胺可改善罗非鱼的肠道黏膜结构。  相似文献   

9.
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庆大霉素和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在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时对仔猪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试验选用60头刚出生的0日龄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健康仔猪,随机分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10只(雌雄均有),分别饲喂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和4种不同剂量的“乳猪壮”,试验期为7d.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同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增加.4mL乳猪壮组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显示,4 mL乳猪壮组对改善仔猪小肠黏膜的防御功能,提高肠道的防御能力有一定作用,可以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0.
包膜丁酸钠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包膜丁酸钠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及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将60头体重相近的28日龄阉割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A组为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B组为包膜丁酸钠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03%包膜丁酸钠。试验期为28d,期间检测断奶仔猪不同肠段中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并记录各试验组仔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及仔猪的腹泻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后,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7.22%,料肉比降低2.76%,且腹泻率与腹泻指数分别降低30.71%、33.85%;检测各肠段细菌含量,显示包膜丁酸钠可显著降低回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增加盲肠和结肠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P0.05);观察试验后各组小肠组织形态发现,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后,小肠绒毛结构更为完整,绒毛更长更粗壮,且绒毛呈圆指状。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添加0.03%包膜丁酸钠可有效提高仔猪肠道有益菌的含量,促进小肠绒毛的发育,促进仔猪饲料的转化率,并能够降低仔猪腹泻率。  相似文献   

11.
选用1日龄的雌性岭南黄肉鸡99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33只。对照组常规饲养,试验Ⅰ组和Ⅱ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012 mL/L和0.020 mL/L的茶树油,试验至45日龄结束。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显示,2个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段小肠的绒毛长度增加,肠壁变薄,隐窝深度变浅,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增加;2个试验组的上皮内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目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茶树油能够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增加小肠上皮内免疫细胞数量,提示茶树油对肉鸡的肠道吸收和肠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取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37头,按表皮生长因子(EG 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 F-Ⅰ)、基础日粮、自然哺乳随机分为4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3头。EG F和IG F-Ⅰ的剂量为17.86μg/d,研究其对早期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G F组和IG F-Ⅰ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空肠后段肠黏膜SIgA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而且EG F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高于IG F-Ⅰ组。EG F组小肠各段黏膜上皮间淋巴细胞数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IG F-Ⅰ组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淋巴细胞数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EG F组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IG F-Ⅰ组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极显著(P<0.01)低于自然哺乳组。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新生牦牛小肠黏膜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特点,试验采用常规H.E.染色、改良甲苯胺蓝(MTB)染色和糖原及多糖高碘酸-Schiff试剂染色技术对1日龄大通新生牦牛小肠黏膜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以及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犊牦牛空肠的小肠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最高,回肠和十二指肠依次降低;空肠的V/C值分别比十二指肠和回肠高72.75%和74.66%;空肠的黏膜厚度最厚,回肠和十二指肠依次降低,三者之间厚度差异均显著;十二指肠的肌层厚度最厚,回肠和空肠依次降低,三者之间厚度差异均显著。1日龄犊牦牛十二指肠到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相对稳定(P0.05);十二指肠的杯状细胞数量最多,空肠和回肠差异不显著;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其肥大细胞的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均显著。说明1日龄犊牦牛空肠消化吸收能力较强,各肠段免疫能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麻籽油对脂多糖(LPS)刺激断奶仔猪肠黏膜结构和免疫细胞的影响。选择24头(9.15±0.90)kg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主因子包括:1)饲粮处理(5%玉米油或5%亚麻籽油);2)免疫应激(注射生理盐水或LPS)。饲粮中添加5%玉米油或5%亚麻籽油饲喂21 d,在试验第21天,每组1/2的猪腹膜注射100μg/kg BW的LPS,另外1/2的猪腹膜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LPS或生理盐水4 h后,将仔猪麻醉屠宰,取肠道样品待测。结果表明:1)LPS刺激显著降低了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空肠固有层细胞密度和嗜中性粒细胞数目(P0.05),有降低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数目(P=0.080)和回肠杯状细胞数目(P=0.059)的趋势;2)LPS刺激对亚麻籽油组仔猪空肠、回肠绒毛高度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5%亚麻籽油有提高回肠派氏结细胞密度的趋势(P=0.064),且在LPS刺激下,显著降低空肠固有层细胞密度(P0.05),并有增加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数目的趋势(P=0.069)。结果提示,5%亚麻籽油在一定程度上可维护LPS刺激断奶仔猪的小肠黏膜结构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试验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蒜溶液对小鼠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选用8周龄Balb/c小鼠(均为雄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5种不同浓度的大蒜溶液,80mL/d,试验期为10d。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小鼠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增加。1%浓度的大蒜溶液对小鼠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5%组、10%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不同锌源的高锌日粮对断奶应激仔猪肠道黏膜免疫及黏膜上皮形态的影响。选用临床检查健康的(26±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60头,按体质量和性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3 000 mg.kg-1氧化锌和基础日粮+500 mg.kg-1蛋氨酸锌。试验期70 d。于试验结束时,每组选取5头仔猪放血致死,分别取十二指肠近端、空肠近端1/4处、空肠远端1/4处和回肠中段,用于测定肠黏膜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小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数量,粘液层厚度及肠道粘液中IgA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断奶后0~42 d,添加高锌日粮组仔猪的体重和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仔猪(P0.05或P0.01),而在断奶后42~70 d,对照组仔猪日增重显著高于添加高锌日粮组仔猪(P0.05);两高锌组仔猪小肠黏膜结构有明显的损伤,表现为绒毛高度下降,隐窝变深,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肠道粘液层厚度变薄;上皮间淋巴细胞数、杯状细胞数和肠道黏液中IgA水平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锌日粮长期暴露引起断奶仔猪锌中毒,改变了肠道黏膜上皮结构的完整性,并降低了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成年牦牛小肠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牦牛小肠形态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小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小肠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最高、肌层最厚;空肠绒毛最高、隐窝最深;3段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和肌层厚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极显著(P<0.01),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也逐渐减少,而浆细胞数量则由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递增,且差异极显著(P<0.01).电镜观察表明,牦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连接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半桥连接,细胞游离面微绒毛丰富;上皮内淋巴细胞核大、胞质较少;杯状细胞呈典型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质中有丰富的内质网;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电子密度极强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成年牦牛小肠结构特点能大大地提高了对高寒草地牧草的消化和吸收效率;而小肠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显示牦牛小肠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6,(5)
试验主要探讨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K88感染仔猪小肠发育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体重(6.8±0.5)kg的杜长大三元杂种去势公仔猪8头,随机区组均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头猪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1%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饲养试验结束前每头猪灌服致病性大肠杆菌K88菌液(1×1011 CFU)。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比对照组显著提高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回肠部位隐窝深度(P0.05),极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1);显著降低空肠和回肠大肠杆菌数量(P0.05),显著增加空肠和回肠乳酸杆菌数量(P0.05)。结果提示,在仔猪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K88时,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有利于调节仔猪小肠发育和肠道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949-1953
试验仔猪选用妊娠45日龄至分娩期间饲喂精氨酸民猪母猪所产7日龄仔猪,共48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水平上添加0、0.8%的谷氨酰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酰胺组的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长度显著升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谷氨酰胺组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ZO-1和occludin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对仔猪小肠绒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的形成,增强小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超微粉中药对保育猪小肠形态学发育程度的影响,选择28日龄、体质量相近的杜长大保育猪72头,随机分成中药Ⅰ组、中药Ⅱ组、抗生素组和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中药Ⅰ组饲喂1%中草药组方Ⅰ+基础饲粮,中药Ⅱ组饲喂1%中草药组方Ⅱ+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硫酸黏杆菌素6 g/t+杆菌肽锌30 g/t+基础饲粮,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中药Ⅱ组效果优于中药Ⅰ组。与对照组相比,中药Ⅱ组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分别为8.53%(P0.05)、10.78%(P0.01)、9.68%(P0.01);中药Ⅱ组对各肠段隐窝深度影响不大(P0.05);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分别为7.93%(P0.05)、13.21%(P0.01)、14.74%(P0.01);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分别为23.37%(P0.01)、16.33%(P0.01)、14.52%(P0.01);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杯状细胞数量分别为31.82%(P0.01)、26.92%(P0.01)、12.70%(P0.05)。结果表明中药组方Ⅱ能有效改善保育猪小肠结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