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肉犊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选择1、4、6月龄各4头利杂犊牛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犊牛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同一月龄犊牛的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肥大细胞的密度逐渐降低.在1、6月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4月龄十二指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最多(P<0.01).在1月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4和6月龄犊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之间的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与犊牛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各年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肥大细胞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4月龄时犊牛小肠的肥大细胞密度最低.结果提示犊牛的黏膜免疫水平可能与其机体的发育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成年牦牛小肠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牦牛小肠形态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小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小肠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最高、肌层最厚;空肠绒毛最高、隐窝最深;3段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和肌层厚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极显著(P<0.01),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也逐渐减少,而浆细胞数量则由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递增,且差异极显著(P<0.01).电镜观察表明,牦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连接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半桥连接,细胞游离面微绒毛丰富;上皮内淋巴细胞核大、胞质较少;杯状细胞呈典型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质中有丰富的内质网;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电子密度极强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成年牦牛小肠结构特点能大大地提高了对高寒草地牧草的消化和吸收效率;而小肠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显示牦牛小肠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月龄苏尼特羊小肠黏膜结构、肌层厚度及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肠绒毛长度以十二指肠最长,为(353.25±60.48)μm,其次为空肠(317.27±72.02)μm和回肠(275.36±47.62)μm,且空肠和回肠之间差异显著(P<0.05);黏膜厚度以十二指肠最厚,为(669.15±139.04)μm,空肠和回肠分别为(586.72±134.50)和(551.85±91.32)μm,十二指肠与后两者间差异极显著(P<0.01);肌层厚度以回肠最厚,为(280.45±58.33)μm,与空肠(167.16±42.63)μm和十二指肠(148.78±38.36)μ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隐窝深度以十二指肠最深,为(309.36±74.21)μm,其次为空肠(286.23±57.23)μm,回肠最浅,为(237.83±48.86)μm,相互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比值分别为(1.80±0.45)和(2.00±0.48),空肠和回肠(1.39±0.34)相比,差异显著(P<0.05);小肠各段黏膜上皮内淋巴...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对高温下肉鸡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影响。选用1日龄美国艾维茵白羽肉鸡180只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高温对照组、中药1组、中药2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期为42 d,分两个阶段:1~21日龄和22~42日龄。在21、42日龄取材,采用组织切片及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厚度、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结果表明:在21、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中药复方Ⅰ和中药复方Ⅱ后,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厚度和绒毛长度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空肠隐窝深度在21日龄时有升高趋势,42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添加中药复方可显著改善高温应激条件下肉鸡的小肠黏膜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5.
谷氨酰胺和牛磺酸对仔猪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氨酰谷氨酰胺( Gly-Gln)和牛磺酸(Tau)对早期断奶仔猪小肠各段黏肠DNA和形态的影响.以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养和屠宰试验,研究Gly-Gln和Tau对早期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肠DNA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Gly-Gln和Tau均可提高小肠各段黏膜DNA的含量.Gly-Gln组能显著提高空肠和回肠段的黏膜DNA含量,Tau组和复配组对小肠各段黏膜DNA含量影响不显著;Gly-Gln组极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黏膜厚度(MT),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后段的绒毛高度(VH),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空肠前段和中段的隐窝深度(CD),极显著提高了空肠前段和中段的VH/CD,显著提高了回肠段的VH/CD;Tau组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段的VH并降低了CD,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段和空肠中段的VH/CD;复配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段和空肠中段的CD,极显著提高了空肠前段、中段和回肠段的VH/CD.这说明,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0.25%Gly-Gln和0.1% Tau能有效提高仔猪肠黏膜的发育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天蚕素、合生素对AA肉鸡小肠黏膜形态及免疫细胞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Ⅱ~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天蚕素、0.3%合生素、0.5%天蚕素+0.3%合生素。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Ⅳ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升高(P<0.01);Ⅱ组空肠和回肠、Ⅲ组小肠各段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Ⅱ、Ⅲ组小肠各段和Ⅳ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Ⅱ组空肠绒毛宽度显著降低(P<0.05),Ⅲ组十二指肠和空肠、Ⅳ组空肠和回肠绒毛宽度均极显著降低(P<0.01);Ⅱ、Ⅲ组空肠黏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Ⅳ组小肠各段黏膜厚度均极显著升高(P<0.01)。Ⅱ组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Ⅲ组十二指肠、Ⅳ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Ⅲ组十二指肠、Ⅳ组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Ⅳ组空肠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天蚕素、合生素单独或联合添加均能改善AA肉鸡小肠黏膜结构,促进小肠黏膜免疫细胞增殖,联合添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与正常成年绵羊(对照组)的小肠各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69.11%、230.38%和233.42%(P〈0.01);嗜酸粒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16.78%、123.87%和164.51%(P〈0.01);浆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27.34%、72.97%和328.26%(P〈0.01);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3.40%、41.42%和133.17%。对照组和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减少,相反,对照组和感染组嗜酸粒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增加,空肠到回肠减少,感染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空肠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但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绵羊后,成年绵羊通过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加强细胞免疫水平,浆细胞增生加强体液免疫水平,同时还通过非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增生进一步加强黏膜免疫水平以抵抗贝氏莫尼茨绦虫对绵羊的感染。可见绵羊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增生加强局部免疫力以监视虫体免疫逃逸来抵抗寄生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生长时期牦牛小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发育学变化规律,试验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及成年大通牦牛小肠不同肠段的绒毛长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出生后,随着日龄的增加,小肠黏膜结构变化显著,1~30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绒毛长度下降,隐窝深度加深,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增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值)下降,各指标变化趋势显著(P0.05)。30日龄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牦牛小肠各段的绒毛长度、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增加,隐窝深度下降,V/C值上升。说明牦牛小肠消化功能在30日龄后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探索牦牛肠道黏膜上皮內淋巴细胞的特点与分布规律。采用组织学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內淋巴细胞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牦牛小肠上皮內淋巴细胞数量在小肠以十二指肠分布最多,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大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以结肠最丰富,盲肠相对较少,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整个牦牛肠道上皮內淋巴细胞的分布形成两个高分布区,即十二指肠和结肠黏膜。超微结构显示,上皮內淋巴细胞胞质少,胞核较大。提示牦牛肠道黏膜分布着丰富的上皮內淋巴细胞,其中以十二指肠和结肠最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绵羊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形态结构,试验选择6只健康小尾寒羊(雌雄均有),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检查对其小肠黏膜表面的派伊尔集合淋巴结(PP)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解剖学检查显示,各肠段的PP主要分布在肠系膜对侧的黏膜表面,在十二指肠黏膜表面PP形态为纽扣状,在空肠黏膜表面PP形态从前到后由蜂窝状演变成条带状,在回肠黏膜表面PP形态为一个连续的条带状;各肠段PP的面积在0.96~9.36 cm~2之间,其中回肠PP面积最大;空肠PP数量(19个)最多,十二指肠和回肠各只分布1个PP,其他肠段PP零散分布。组织学检查显示,PP主要以淋巴集结的形式分布于小肠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以10 mm~2为一个单位面积测算各肠段中PP含有的淋巴滤泡数量,回肠最高,为(28.30±1.15)个,空肠和十二指肠次之。说明绵羊小肠的各肠段PP的形态特征、分布数量和淋巴滤泡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在番鸭小肠不同肠段的表达规律。试验测定90和300日龄公番鸭体重与小肠形态发育,采用RT-PCR比较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SLC1A1、SLC1A4、SLC7A1、SLC7A5和SLC7A9在90和300日龄公番鸭小肠不同肠段的表达量,并进行高、低体重组300日龄公番鸭回肠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除回肠绒毛高度外,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壁厚度、隐窝深度和绒毛宽度以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300日龄番鸭空肠和回肠的肠壁厚度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5),90、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P<0.05);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和空肠SLC1A1 mRNA表达量、十二指肠和回肠SLC7A5 mRNA表达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SLC7A9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300日龄番鸭回肠SLC1A1、SLC1A4、SLC7A5和SLC7A9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肠和十二指肠(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运输应激对山羊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活性的影响,试验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运输应激2 h组和运输应激6 h组,每组6只,进行相应运输处理后,分别取其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段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采用Gomori氏改良法染色研究不同组山羊各肠段黏膜中AKP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十二指肠相比,运输应激2 h组十二指肠AKP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而运输应激6 h组十二指肠AKP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空肠相比,运输应激2 h组空肠AKP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运输应激6 h组空肠AKP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回肠相比,运输应激2 h和6 h组回肠AKP活性均极显著(P0.01)下降。说明6 h运输应激会降低山羊小肠黏膜AKP活性,进而影响山羊小肠营养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饲粮黄羽肉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因子包括油脂质量(新鲜大豆油和氧化大豆油)和葛根素添加水平(0、750 mg·kg-1)。选取健康1日龄雌性黄羽肉鸡360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为新鲜大豆油饲粮组、新鲜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1)饲粮组、氧化大豆油饲粮组和氧化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1)饲粮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在28和56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鸡,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检测小肠形态结构和测定小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饲喂氧化大豆油显著降低28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回肠V/C和claudin-1 mRNA表达量以及56日龄肉鸡3个肠段的绒毛高度及V/C (P<0.05),显著升高56日龄3个肠段的隐窝深度(P<0.05)。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著提高28日龄肉鸡空肠绒毛高度和V/C、回肠闭合小环蛋白1(ZO-1) mRNA表达量和56日龄肉鸡十二指肠V/C、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及V/C (P<0.05),显著降低3个肠段的隐窝深度(P<0.05)。2)饲喂氧化大豆油显著升高28日龄十二指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空肠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并显著降低28日龄回肠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著提高28日龄肉鸡十二指肠GSH-Px活性(P<0.05)。饲喂氧化大豆油显著降低56日龄回肠SOD活性和T-AOC (P<0.05),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著提高56日龄肉鸡十二指肠SOD和回肠SOD、GSH-Px活性(P<0.05),显著降低56日龄肉鸡空肠GSH含量、SOD活性、T-AOC和回肠T-AOC (P<0.05)。综上所述,饲喂氧化大豆油破坏肠道黏膜形态结构、降低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和抗氧化能力,添加葛根素可提高肉鸡小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改善氧化损伤条件下肠道黏膜形态结构,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而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豆凝集素与肉鸡小肠黏膜细胞结合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试验以75日龄爱拔益加肉鸡为试验对象,饲喂含有20%生大豆日粮。试验期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回肠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利用图像分析仪分析大豆凝集素与肠上皮细胞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在鸡的不同肠段,大豆凝集素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结合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空肠中、空肠后和回肠(P&lt;0.05);在相同肠段不同部位的细胞,肠绒毛的平均光密度值最高,且与隐窝和肠壁的差异显著(P&lt;0.05)。这表明了肉鸡的不同肠段上皮细胞糖基化模式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利杂犊牛小肠各段长度与黏膜结构的发育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图像分析法研究1月龄,4月龄和6月龄健康利杂犊牛小肠结构的发育形态变化。结果显示,犊牛小肠各段在不同的月龄,其长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不同月龄犊牛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厚度、肌层厚度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差异极显著(P<0.01);从1月龄至6月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长度分别增加45.7%和8.0%;而空肠的绒毛以4月龄最长(392.48μm),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以4月龄的最大(2.63),且与1月龄和6月龄时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但1月龄与6月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6月龄前犊牛小肠黏膜结构变化较大,犊牛断奶合理日龄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础日粮中添加谷氨酰胺替代饲用抗生素对黄羽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及小肠黏膜免疫的影响。将180只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阴性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阳性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3 g/kg那西肽和0.25 g/kg硫酸黏杆菌素,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3 g/kg谷氨酰胺。结果显示,试验Ⅰ、Ⅱ、Ⅲ组黄羽肉鸡免疫器官重量及免疫器官指数与阳性、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45 d 时,试验Ⅰ、Ⅱ组黄羽肉鸡十二指肠、空肠肠黏膜蛋白质中溶菌酶的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细菌数量均显著提高(P<0.05)。77 d时,试验Ⅰ、Ⅱ、Ⅲ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膜蛋白质中溶菌酶的含量均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十二指肠黏膜蛋白质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均低于阳性、阴性对照组;回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及总酸的浓度均低于阳性对照组,高于阴性对照组。因此,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谷氨酰胺替代饲用抗生素可能会提高黄羽肉鸡的细胞免疫水平,改善小肠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发酵饲粮对猪小肠黏膜形态和杯状细胞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似的初生健康乳猪12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以10%发酵饲粮代替部分无抗生素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营养和能量水平调到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小肠黏膜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2)在44日龄时,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7.19%(P<0.05)。在44和75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44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对照组提高17.18%(P<0.01)。5)在44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在75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综上所述,无抗发酵饲粮能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大吸收面积,从而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天蚕素抗菌肽对海兰褐仔公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免疫活性细胞数量的影响。选择336只1日龄健康海兰褐仔公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7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150 mg/kg金霉素),抗菌肽Ⅰ(饲喂基础饲粮+1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Ⅱ(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Ⅲ(饲喂基础饲粮+2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Ⅳ(饲喂基础饲粮+30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Ⅴ组(饲喂基础饲粮+3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饲养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各处理肠黏膜结构与对照组相比较完整,除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空肠肌层厚度各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不同添加水平的抗菌肽组绒毛高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对照组,隐窝深度均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对照组,抗菌肽Ⅴ组效果最为显著(P<0.05)。抗菌肽Ⅴ组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菌肽Ⅲ、Ⅳ、Ⅴ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杯状细胞数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天蚕素抗菌肽可显著改善海兰褐仔公鸡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同时也增加了小肠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其中抗菌肽Ⅴ组添加效果最好,天蚕素抗菌肽添加量为350 mg/kg。  相似文献   

19.
断奶日龄对仔猪肠粘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本文研究了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肠粘膜形态的影响。试验分17日龄(1组)、21日龄(2组)、28日龄(3组)、35日龄(4组)断奶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窝,定时定点制杀取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空肠下段、回肠作组织切片,观察其绒毛高度、隐窝 深度、绒毛宽度、肠壁厚度。结果表明,仔猪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空肠下段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宽度、肠壁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断奶日龄越早,仔猪肠粘膜变化越大,其中绒毛高度下降幅度越大,恢复时间越长,一般在断奶后8-12d降至最低,随后恢复较快。1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下降;绒毛宽度各组各部位均呈先变窄后变宽趋势,肠壁厚度以1组变化明显。从小肠各部位比较,绒毛高度十二指肠最高,空肠上段次之;隐窝深度、绒毛宽度也以十二指肠最深或最宽;肠壁厚度以回肠最厚。仔猪在29日龄时各组各部位肠粘膜指标降至最低水平,之后,随着日龄的增加,各指标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庆大霉素和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在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时对仔猪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试验选用60头刚出生的0日龄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健康仔猪,随机分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10只(雌雄均有),分别饲喂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和4种不同剂量的“乳猪壮”,试验期为7d.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同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增加.4mL乳猪壮组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显示,4 mL乳猪壮组对改善仔猪小肠黏膜的防御功能,提高肠道的防御能力有一定作用,可以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