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优化试验,分析不同桑椹果浆含量、酵母接种量、初始总酸含量、初始糖度对发酵酿制枇杷-桑椹复合果酒的酒精度、残糖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总酸含量的影响,并优选最佳发酵工艺。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显示,发酵工艺条件对复合果酒酒精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初始糖度、桑椹果浆含量、酵母接种量和初始总酸含量;对残糖含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桑椹果浆含量、初始糖度、酵母接种量和初始总酸含量;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桑椹果浆含量、酵母接种量、初始糖度和初始总酸含量;对总酸含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初始总酸含量、桑椹果浆含量、初始糖度和酵母接种量。确定枇杷-桑椹复合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桑椹果浆质量分数20%,酵母质量分数0.35%,初始总酸质量分数0.6%,初始糖度26%。在此条件下,枇杷-桑椹复合果酒的酒精度达到12.41%,总抗氧化能力达到2.68 U/mL,残糖质量分数为2.03%,总酸质量浓度7.78 g/L。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固态发酵对玉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本试验以可溶性糖含量和总酸为指标对发酵产物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最终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屎肠球菌的接种量分别为5%、7%、9%,料水比为1:0.55,每克玉米粉中高温淀粉酶的添加量为10 U,发酵时间为72 h,发酵温度为35℃。玉米发酵后的可溶性糖含量由11.5%提高到60%以上,总酸由0.6%提高到1.5%。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发酵时间、发酵工艺和发酵初始水分三种因素对复合菌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本文采用固态发酵技术,将玉米、豆粕、麸皮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初始发酵物料,以产朊假丝酵母和粪肠球菌为发酵菌株,菌株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控制在30 ℃。结果表明:当发酵初始水分控制在40%,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发酵72 h后,发酵饲料的品质最佳,此时物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9.01%,酸溶蛋白含量为20.69%,总酸含量为3.91%,pH为4.24。与原料相比,酸溶蛋白和总酸含量提高了10.63和3.34个百分点。以上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和粪肠球菌在此发酵条件下能够通过生长繁殖产生有机酸、消化酶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提升发酵饲料品质,在畜禽健康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发酵饲料|饲料品质|固态发酵|发酵工艺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菌种发酵豆粕发酵指标,可以改进发酵豆粕工艺或选用合适类型的发酵豆粕。笔者分别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复合蛋白酶以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蛋白酶发酵豆粕,在3个周期内,每组分别测定发酵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酸溶蛋白含量、总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消化率、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含量、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提高粗蛋白含量最优,乳酸菌发酵豆粕产酸量最高,枯草芽孢杆菌和复合蛋白酶制剂提高酸溶蛋白含量作用明显,枯草芽孢杆菌和复合蛋白酶制剂发酵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食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包括我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多以高粱、小麦、稻皮、麸皮为原料经发酵酿制而成,含有大量醋酸、乳酸,琥珀酸、葡萄糖酸、柠檬酸、氨基酸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自古至今,食醋的防病治病功效一直被人们所公认和重视。我国发现的最古医方《五十二病方》一书中记述的治疗疝气、疥癣、灼烧、痔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利用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发酵泌乳母猪全价料,根据发酵前后饲料的pH值、活菌数、粗蛋白、总酸含量和酸溶蛋白含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母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了最优混菌发酵组合,并从混菌比例、水分、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关键因素研究对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乳酸杆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的最优工艺。结果发现:适宜泌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为BLCC2-0015,在发酵48 h时,pH值达到4.12,活菌数为60×10~8CFU/g,总酸含量高达22.56 mg/g;酵母菌为BLCC4-0021,在发酵48 h时活菌数为44.50×10~8CFU/g,粗蛋白含量高出对照组40.69%;两者复配发酵最佳工艺为接种比例为BLCC2-0015:BLCC4-0021=1.5%∶1.0%、料水比为1∶0.6、发酵温度为32℃、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乳酸杆菌活菌数为74.53×10~8CFU/g,酵母菌活菌数为12.04×10~8cfu/g,总酸含量为18.65 mg/g,酸溶蛋白含量为17.32%。  相似文献   

7.
发酵豆粕中乳酸含量的检测方法一般使用碱滴定法,该方法检测的是总酸的含量,不能准确测定发酵豆粕中乳酸的含量。本实验通过对比碱滴定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豆粕中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乳酸含量较为稳定、准确。同时,本文检测了豆粕在发酵过程中乳酸含量的变化,豆粕在发酵前乳酸含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加入菌种后检测乳酸含量占物料的2.50%;经48 h发酵结束后检测乳酸含量占物料的5.16%;发酵豆粕经干燥粉碎后乳酸含量占物料的8.96%。  相似文献   

8.
在抗生素的发酵中需要准确、快速的测定发酵液总糖或还原糖的含量,以便了解发酵过程中总糖或还原糖的消耗情况。目前,测定发酵液总糖一般有费林定糖法、高猛酸钾滴定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费林定糖法始于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7个不同厂家发酵豆粕产品的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检测指标包括:粗蛋白质与小肽含量、KOH蛋白质溶解度、总酸与L-乳酸含量、抗原与寡糖降解情况、氨基酸含量等。结果表明:7个厂家发酵豆粕产品粗蛋白质含量为49.05%~50.94%,小肽含量为12.53%~17.18%,KOH蛋白质溶解度含量为66.02%~90.70%,总酸含量为3.1%以上,L-乳酸含量为2.5%~3.70%,抗原与寡糖去除情况和氨基酸组成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厂家发酵豆粕产品理化指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可能为不同厂家之间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与发酵菌种不同,建议相关厂家针对各自发酵工艺特点,结合影响发酵豆粕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进行生产工艺改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在酿造桑葚果醋中,不同桑葚汁浓度、不同醋酸菌接种量以及不同初始酒精度对发酵酸度及品质的影响,分别进行了3个主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桑葚汁在总发酵液中的占比>30%时,前60 d发酵产酸速度最快,与浓度成正比,到陈酿后期360 d,酸度不升反降,与浓度成反比;<30%时,产酸速度前期快,陈酿后期产酸速度平稳上升,均与浓度成正比;其占比等于30%时桑葚果醋中花青素的含量最高,且感官评价最优。在一定范围内醋酸菌接种量与发酵速率存在正相关性,接种量越大,发酵速率越快,但接种量过大时也会影响最终产酸量。初始酒精度为5%、5.5%、6%时,前期产酸速率较快,后期逐渐平稳。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筛选可用于菜籽粕脱毒的菌株并探讨其发酵菜籽粕的效果。以菜籽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硫甙为唯一碳源,从发酵青贮与土壤混合液中分离出54株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良好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以硫甙降解率为因变量进行复筛,初步得到5株硫甙降解率大于30%的菌株。通过菜籽粕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单菌株发酵试验,得到1株硫甙降解率达23.69%的菌株A9,对菌株A9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6S r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确定菌株A9为嗜酸乳杆菌,并将其与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菜籽粕混菌发酵。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硫甙含量由37.48μmol/g降低到25.96μmol/g,降解率为30.73%;粗蛋白质含量由38.41%提高到45.44%(P0.05);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分子质量变小,多肽含量由0.84%提高到2.62%(P0.05);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呈黄褐色蓬松状,有浓郁的酸香味,总酸含量由1.01%提高到3.91%(P0.05)。由此可见,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营养价值与风味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研究了菌酶融合制作高肽发酵豆粕的新工艺,经过新工艺制作出的高肽发酵豆粕,不仅可以去除豆粕中的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而且使豆粕中酸溶蛋白含量由2豫提高到了36.5%(是普通发酵豆粕酸溶蛋白含量的4倍)。经过动物实验,在保育料中可以用4%的发酵豆粕T替代3%的鱼粉,而不会降低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为期60d的发酵,探讨添加乳酸菌对苜蓿(Medicago sativa)草粉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添加无菌水(对照)、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EF)和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LP+EF)发酵苜蓿草粉,设5个时间点采样进行相关项目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发酵60d时各试验组发酵苜蓿草粉的评分提高,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pH显著降低;LP、LP+EF和对照组的干物质含量明显低于EF组;各试验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氧暴露7d后,各试验组的p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只有对照组中检测到酵母菌(Saccharomycetes)和霉菌(Mycete)。综上可知,添加乳酸菌对苜蓿草粉的发酵品质、稳定性及营养组成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制备巨菌草(Pennisetum sp.)腐植酸和黄腐酸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硝酸、盐酸、乙酸、草酸、氨水均能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或木质素从而生产腐植酸和黄腐酸,其中10.0%氨水提取巨菌草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高,其次为37.5%硝酸和37.5%盐酸,草酸和乙酸提取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毛霉(Mucor)、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ium)在巨菌草腐殖质的形成中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根霉对木质素的降解程度最高,生成总腐植酸的含量最高。根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45倍,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29倍,而枯草芽孢杆菌和青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1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低。37.5%硝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79倍,22.5%盐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98倍。综上可知,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化学法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要高,而化学方法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比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要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我国西部牧区(新疆、内蒙古)马乳与传统发酵酸马乳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在新疆、内蒙古两地主要牧区采集马乳及传统发酵酸马乳共40份,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内蒙古地区马乳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地马乳经发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普遍显著升高(P0.05),且生成了包括γ-氨基丁酸、β-氨基异丁酸、γ-羟基赖氨酸等在内的多种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氨基酸;新疆马乳经发酵后甜味氨基酸含量明显升高,呈味氨基酸总含量明显高于鲜马乳(P0.05),发酵对马乳风味改进贡献明显;新疆、内蒙古马乳及酸马乳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大于95,两地发酵后的酸马乳各营养评价指标均高于鲜马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西蓝花废弃茎叶固态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活性代谢产物变化。西蓝花茎叶碎渣与玉米皮、米糠和麸皮等原料混合后进行厌氧固态发酵,以接种前的混合原料为对照。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西蓝花茎叶发酵前后的代谢物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识别差异代谢物;同时检测发酵后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和总酸、酸溶蛋白、γ-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结果表明:西蓝花茎叶共有35个代谢物在发酵前后有显著差异,且发酵对代谢途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蛋白质降解、氨基酸合成、植物次生代谢等方面;发酵后西蓝花茎叶的常规饲料成分含量与发酵前无显著差异,但总酸、酸溶蛋白和γ-氨基丁酸含量显著提高。结果提示,代谢组学方法可用于鉴别发酵西蓝花的代谢物,同时西蓝花茎叶制备发酵饲料后可提高其饲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固态发酵菜籽饼对纤维及硫甙的降解效果以及养分含量的改善效果。试验以菜籽饼为发酵原料,以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为发酵菌种,以总变化率(Y)作为综合指标,进行最佳混菌比例和最佳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的交互作用对总变化率及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混菌固态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接种量12%、液料比1.2 mL/g、温度35℃、发酵时间96 h,此时总变化率最高,发酵菜籽饼的酸溶蛋白增加了120.77%,硫甙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57.53%和3.09%。研究表明,混菌固态发酵可提高菜籽饼的酸溶蛋白,降低硫甙和纤维含量,提高菜籽饼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高效筛选硫甙降解菌的方法,首先对从菜籽粕中分离得到的205株菌通过以硫甙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情况进行初筛,获得了具有良好生长情况(OD600>0.6)的菌株22株,结合硫甙的降解情况,初步获得6株具有较强硫甙降解能力的乳酸菌。通过菜籽粕固态发酵进行复筛,最终获得了1株硫甙降解率为55.7%的乳酸菌戊糖片球菌-22。将其应用于菜籽粕的固态发酵,发酵菜籽粕的蛋白含量从40%提高到41.8%,肽含量从2.68%提高到12.48%,硫甙含量从45.25mol/g降低到18.65mol/g,总酸含量为3.82%,发酵菜籽粕的饲用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豆渣为原料,添加麸皮作为辅料,通过混菌固态发酵生产一种耐贮存、适口性强的酸化饲料。从本实验室菌种库保存的5株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产酸量高的乳酸菌,将乳酸菌与酿酒酵母菌两种菌株混合固态发酵,研究了两种菌株的混合比例,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以豆渣为发酵基质,植物乳杆菌的产酸量最高;植物乳杆菌与酿酒酵母菌混合比例为50:50;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发酵原料含水量70%,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2 h。发酵产物降低了NDF含量,并提高了总酸含量,pH值降为3.75,耐贮存。  相似文献   

20.
酱油渣发酵工艺及蛋白质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米曲霉发酵的基础上,应用多种复合微生物(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酱油渣进行二次深度固态发酵,提高产品游离氨基酸、活性酶以及生物活性小肽,改良产品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生产高附加值的动物蛋白饲料替代产品。以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为候选菌株,以粗蛋白质和酸溶蛋白为指标,分别研究不同底物组成、底物含水量、总接种量、温度及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与发酵前相比,粗蛋白质、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优良菌株组合发酵效果最优: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7.35%(P0.05),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24.44%(P0.05);最优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1.0,接种量10%,温度30℃,发酵时间60 h,厌氧发酵24 h,自然p H得到发酵蛋白饲料产品粗蛋白质含量49.44%,酸溶蛋白含量19.89%。本研究为提高酱油渣在饲料中的利用价值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