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鸭腺病毒A型Hexon基因特征及其在腺病毒科病毒分类中的作用,本研究从前期分离鉴定的一株番鸭源鸭腺病毒A型分离株(JX2016株)中分段扩增获得其Hexon基因编码区。结果发现,鸭腺病毒A型JX2016株Hexon基因编码区为2 733 bp,编码910个氨基酸,与鸭腺病毒A型(FJ12025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8%;与其他分离株Hexo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4%以上;与鸭腺病毒2型(GR株,未明确分类地位)同源性仅为54.5%;与禽腺病毒A型Phelps株(鸡源)及P29株(鹅源)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53.6%和55.2%。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所有鸭腺病毒A型分离株在遗传进化上均处于相同的亚分支,且与绵羊腺病毒D型(OAV287株)均处于富AT腺病毒属遗传进化分支。但鸭腺病毒2型(GR株)与禽腺病毒A型Phelps株(鸡源)、P29株(鹅源)却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均属于禽腺病毒属遗传进化分支。基于Hexon蛋白的遗传进化分析,建议将鸭腺病毒A型重新命名为鸭源富AT腺病毒A型,将鸭腺病毒2型重新命名为鸭源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2.
2019年4月,云南省曲靖市某番鸭场饲养的22日龄番鸭群发病,发病率约50%、病死率近75%,依据流行病学特点及剖检病变初步怀疑此番鸭群感染禽腺病毒病,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确定该番鸭群感染鸭I群3型腺病毒。  相似文献   

3.
陈敏 《中国动物保健》2023,(1):119-121+126
禽腺病毒感染在家禽中广泛存在,鸭群作为腺病毒的天然贮存宿主,近年来感染率不断上升,其中鸭3型腺病毒(DAdV-3)为近年来新发的以引起鸭肝脏肿大、发黄、质地变脆、坏死、呈弥散性出血;肾脏肿大、大面积出血点为特征的鸭群新发疫病。DAdV-3会引起雏番鸭发病和死亡,造成疫病流行,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本文就一例感染DAd V-3病鸭的诊断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探讨。首先利用剖检的方法观察病鸭的大体病变,同时采集病料,制作组织切片进行镜检观察。然后利用细胞接种的方法获得病毒液,提取病毒DNA。利用PCR实验的方法对禽腺病毒特定DNA片段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扩增条带与标准DAdV-3条带大小相似,接种细胞可见细胞变圆、团聚、空泡化现象,表明该疾病为鸭腺病毒病。该论文服务于进一步的科研分析,为深入探究鸭腺病毒病的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病毒分离、PCR和基因测序等方法,从广东某鸭场疑似“白肝病”发病鸭的肝组织样品中分离了1株鸭3型腺病毒,命名为GD2019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fiber基因包含fiber-1和fiber-2两个片段,长度分别为1380、1443 bp。鸭3型腺病毒fiber基因非常保守,GD2019株fiber-1和fiber-2基因与已报道的鸭3型腺病毒同源性均为100%,而与其他禽腺病毒同源性则较低,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5.
根据基因库中鸭Ⅰ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对反应条件和试剂浓度进行优化,建立能够同时检测鸭Ⅰ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Ⅰ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均达到200个模板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圆环病毒、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本研究建立的鸭Ⅰ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鸭Ⅰ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鸭3型腺病毒(Duck adenovirus type 3,DAdV-3)为近年来新发的以引起鸭肝脏肿大出血、肾脏大面积出血点为特征的鸭群新发疫病。为建立特异性的检测DAdV-3的PCR方法,研究通过分析鸭群中鸭腺病毒A型(DAdV-A)、鸭源禽腺病毒4型(FAdV-4)、鸭2型腺病毒(DAdV-2)和DAdV-3的Fiber 2基因特征,建立特异性检测DAdV-3的PCR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后的PCR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54℃,对DAdV-3扩增片段大小为548 bp;敏感性强,最低检测限为36.4 pg;特异性好,对DAdV-A、FAdV-4、鸭病毒性肠炎(DEV)、番鸭细小病毒(MDPV)、鹅细小病毒(GPV)、鸭圆环病毒(DuCV)和鹅多瘤病毒(GHPV)均无特异性扩增。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用于开展新发DAdV-3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根据基因库中鸭I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RT-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鸭I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RT-PCR方法.该方法对同一样品中的鸭I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模板进行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2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202 bp(鸭I型肝炎病毒)和474 bp(番鸭细小病毒)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对鸭圆环病毒、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100 fg的鸭I型肝炎病毒RNA和番鸭细小病毒DNA.研究建立的鸭I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鸭I型肝炎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福清市渔溪镇郭某番鸭养殖场饲养的14日龄番鸭群发病,患鸭个体大小参差不齐、被毛杂乱,部分患鸭出现静卧蹲伏、腹泻等症状,剖检病死鸭可见肝脏肿大、斑驳样出血,肾脏肿大、出血。无菌采集患鸭肝脏、肾脏等实质性脏器进行实验室病原检测。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诊断为鸭3型腺病毒与鸭圆环病毒共感染。  相似文献   

9.
番鸭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二重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用该方法对同一样品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得到了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51bp(鸭圆环病毒)和474bp(番鸭细小病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Ⅰ型肝炎病毒、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技术最低能检出100fg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QU分离株是一株类似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于鸭腺病毒1型病毒。通过人工感染和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QU分离株接种无特定病原雏鸡未出现临床病症及生长发育障碍,不致死鸡胚,对鸭胚的致死率明显比引起产蛋下降的HS株低。QU株在鸡胚肝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良好,产生典型细胞病变,且在鸡胚肝细胞上的增殖滴度最高,但不适应鸡胚肾细胞。这些数据说明QU株系对鸡具有低毒力的腺病毒,有可能用作禽用基因疫苗或基因治疗的候选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1.
番鸭呼肠病毒的分离与RT-PCR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发病番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用该病毒接种番鸭胚,至第2代可引起鸭胚死亡,胚体出血,部分鸭胚肝脾有少量白点。分离毒经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可与番鸭呼肠病毒标准株扩增出大小一致的特异条带,证实该分离毒为番鸭呼肠病毒。  相似文献   

12.
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3.
<正>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鸭呼肠孤病毒(DRV)引起番鸭、鸭、半番鸭和鹅等水禽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鸭呼肠孤病毒可分为经典型(C-DRV)和新型(NDRV)两种。经典型病毒主要感染番鸭引起鸭坏死性肝炎(俗称番鸭"白点病"或"花肝病");新型病毒可感染番鸭、半番鸭、肉鸭和鹅等多种水禽,引起番鸭和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称为番鸭"新肝病")和肉鸭"脾坏死症"。2007年开始,该病在我  相似文献   

14.
从现地分离一株3型鸭腺病毒(duck adenovirus 3,DAdV-3)并命名为DAdV-3 YN株,分析该毒株的基因特征与致病特性,本研究选用LMH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与纯化,并对YN株的hexon、penton base、fiber1和fiber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通过腿部肌肉注射病毒感染7日龄番鸭,观察番鸭精神状态,记录体重变化、脏器剖检特征、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脏器载毒量、泄殖腔拭子排毒量以及血清生化等数据,同时测定法氏囊与脾内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以探究YN株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番鸭感染YN株后体重增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P<0.000 1);体内各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攻毒组鸭的肝组织与肾组织脏器系数均大于对照组且在攻毒后第7天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组番鸭血清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0 1);同时,法氏囊与脾内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水平显著上升(P<0.01;P<0.001)。以上结果提示,YN株感染7日龄番鸭后,可以导致肝和肾...  相似文献   

15.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PV)引起的番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该病主要侵害1~3周龄雏番鸭故又称3周病.早在1985年我国首次在福建发现了雏番鸭的细小病毒[1].1989年法国西部也发生了致死亡率为80%的番鸭疫病,并分离到病毒[2].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病愈鸭大部分成为僵鸭,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番鸭细小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6.
鸭腺病毒A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建立鸭腺病毒A型(duck adenovirus A,DAdV-A)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DAdV-A Hexo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检测DAdV-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检测,用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同时对福建地区临床收集的85份番鸭源病料进行DAdV-A感染的检测,比较其符合率。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建立了检测DAdV-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扩增相关系数为0.996,扩增效率为99.9%;特异性强,对鸭常见病原(如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源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均为阴性;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8.37拷贝/μL;重复性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54%~1.28%和0.61%~2.39%。对临床送检的85份病料,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阳性率为7.06%(6/85),PCR方法的阳性率为5.88%(5/85),且PCR检测的阳性样品经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检测DAdV-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鸭群中开展DAdV-A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肇庆市某番鸭场1周龄雏鸭发生以腹泻、软脚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剖检变化等初步诊断为番鸭细小病毒(MDPV)感染。为进一步探明病原,本研究采集死亡鸭肝脏和胰脏处理后接种鸭胚上皮细胞,细胞出现变圆、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用番鸭细小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显示,VP1基因大小为2 199 bp,与GenBank已发表的6株MDPV参考毒株的VP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以上,其中与福建株同源性最高,达99.4%。利用鸭胚上皮细胞成功分离到一株番鸭细小病毒,将其命名为MDPV-ZQ株。本研究为掌握番鸭细小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其变异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番鸭细小病毒VP3基因片段,通过PCR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核酸,利用RT-PCR和PCR方法排除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瘟感染,利用非免疫雏鹅接种试验排除小鹅瘟病毒感染,确诊引进的番鸭患鸭细小病毒病.  相似文献   

19.
<正>半番鸭又称骡鸭,是栖鸭属的公番鸭与河鸭属的母家鸭杂交产生的后代。目前,商品半番鸭主要是公番鸭与北京鸭母鸭的杂交后代,因其具有耐粗易养、生长快、体型大、肉质好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宜良县半番鸭的养殖迅速发展,随着饲养规模扩大,其疾病发生不断增加,如大肠杆菌病、半番鸭病毒性肝炎、鸭瘟、细小病毒病等。半番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  相似文献   

20.
为确诊引起福建某番鸭场以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的病原,采用病毒分离、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学诊断、fiber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所采样品盲传15代后获得病毒,PCR可以扩增出鸭3型腺病毒(DAdV-3)的特异性片段,分离病毒可引起3日龄番鸭发病死亡,死亡率为28.6%。人工感染死亡鸭的肝脏超薄切片呈现大量晶格状排列的典型禽腺病毒颗粒,肝脏的组织病理学以"包涵体肝炎"病变为特征。其fiber基因与已报道的DAdV-3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均为100%。以上结果证实分离的病原为DAdV-3。本试验为DAdV-3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