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其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BDV基因组为两片段双链RNA,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给传统的疫苗免疫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对IBDV的基础研究是控制该病的关键.RNA的结构不稳定成为阻碍RNA病毒研究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兴起的反向遗传技术将RNA病毒的基因组转化为cDNA,从而使RNA病毒的基因操作成为可能,也使RNA病毒的研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章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研究的意义、方法、概况及相关分子生物学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BID)是由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3~12周龄的雏鸡、青年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原主要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是目前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对传染性法氏囊病作了简介,从IBDVD病理组织学、细胞免疫学、抗原变异、毒力以及病毒复制入手,探讨IBDV的致病机理。从IBDV诱导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免疫抑制等方面探讨其分子致病机理。随着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致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期为设计抗病毒药物奠定基础,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4.
用200-500g/L蔗糖进行不连续梯度离心可除去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培养液中的大部分杂蛋白,经检查提纯的IBDV颗粒结构完整、纯度高;经用SDS-PAGE分析表明,IBDV主要结构蛋白带清晰。提示用超滤浓缩法和蔗糖不连续梯度离心提纯的IBDV抗原均可进行其他试验的抗原材料。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快,并能导致发病鸡的免疫抑制,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危害。赤峰地区,法氏囊病(IBD)的流行随着规模化养鸡业的发展而不断蔓延。据笔者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6.
诊断鉴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该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从IBDV弱毒疫苗中提取病毒RNA,采用二步RT-PCR方法,建立诊断和鉴别IBDV毒株性质的分子诊断方法。结果表明:针对IBDV VP2基因高变区的基础RT-PCR引物和巢式RT-PCR引物,分别能够扩增出目标大小的特异性片段;区分IBDV超强毒株和经典毒株的RT-PCR扩增结果与预期目标一致。该方法可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的快速分子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7.
利用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单抗克隆抗体夹心ELISA,本方法对16株IBDV均呈阳性反应.对人工感染和自然发病的鸡法氏囊病的检出率为100%;同时对其它脏器进行了检测,以脾和肾的检出率最高,肝次之,心和肺较低.本法对IBDV蛋白的最小检出量为7.5ng/ml,因而是一种高度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的检测IBDV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以侵害雏鸡淋巴组织尤其是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不仅可破坏B淋巴细胞的结构,同时还会导致胸腺和脾脏的淋巴组织坏死,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免疫抑制、抗原变异、特别是超强毒株的出现(vv IBDV),使得该病的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主要侵害雏鸡法氏囊等中枢免疫器官 ,其靶细胞是表面带有 Sm Ig的 B淋巴细胞 ,从而导致以淋巴细胞衰竭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IBDV属于双节核酸病毒科 (Bir-navirade)禽双节核酸病毒属 (Avibirnavirus)的成员 ,近几年 IBD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 ,VP2 不仅是 IBDV的主要结构蛋白 ,而且还是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 ,与病毒中和性抗体的诱导与识别、病毒毒力变异、病毒的抗原漂变、细胞凋亡的诱导等有关 ,因此 VP2 成为研究 IBDV遗传变异、繁殖机制以及IBDV的免疫学防制的“hot”基因。本文就这方面的最…  相似文献   

10.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该病毒较为顽固,不像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一般的消毒剂可以将其杀灭,相对于IBDV来说显得脆弱一些。IBDV没有囊膜,一旦在鸡场里存在,要想清除并不太容易。有报道指出,IBDV在鸡舍的尘埃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表现特点:一是由于该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使机体自身免疫机能下降,导致患病鸡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致使鸡的死亡率、淘汰率上升,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该病传入我国以来,就一直严重危害着我国的养禽业发展,尤其是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给该病的防制带来了困难,尽管我国采取了控制与扑灭IBD的措施,但由于目前养禽业管理的不规范化和污染源的存在,IBD迄今仍然是威胁养鸡业的头号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每年5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传染性法氏囊炎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到麦收时节,达到发病高峰。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法氏囊炎病毒(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侵害3月龄以内的小鸡,特别是7~40日龄的鸡更容易感染该病。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的广泛应用,鸡群对该病的抵抗力增强以及病毒毒力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一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曹永长  毕英佐 《动物保健》2009,(7):14-16,3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主要侵害雏鸡法氏囊等中枢免疫器官,其靶细胞是表面带有SmIg的B淋巴细胞,从而导致以淋巴细胞衰竭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IBDV属于双节核酸病毒科(Birnavirade)禽双节核酸病毒属(Avibirnavirus)的成员,近几年IBD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VP2不仅是IBDV的主要结构蛋白,而且还是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与病毒中和性抗体的诱导与识别、病毒毒力变异、病毒的抗原漂变、细胞凋亡的诱导等有关,因此VP2成为研究IBDV遗传变异、繁殖机制以及IBDV的免疫学防制的“hot”基因。本文就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制备兔抗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小鼠抗IBDV和绵羊抗兔免疫血清,并纯化绵羊抗兔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采用方阵滴定法测定其最佳使用浓度,建立了IBDV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包被抗体的最适稀释度为1:160,兔抗IBDV的最佳稀释度为1:200,酶标记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400。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与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鸡减蛋综合征病毒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对人工感染病例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双夹心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IBDV。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lBD病毒(IBDV)侵袭并危害3~8周青年鸡的一种烈性高度传染性疾病;1957年最先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1962年由Cosgmve首次报道该病.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IBD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IBD的流行出现发病日龄增大、临床症状不明显等新的特点,加上IBDV超强毒株和抗原变异毒株的出现,致使传统疫苗免疫效果欠佳,给我国IBDV防控带来更大的挑战。文章对IBDV编码蛋白的功能、IBDV感染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论述,以期对IBDV的致病机制有更加系统的了解,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