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雀自然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的鸡场捕杀麻雀54只,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检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4%(4/54);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1.1%(6/54);RT-PCR阳性样本病毒分离亦为阳性。结果表明,IBD流行的鸡场里的麻雀能够发生IBDV自然感染,麻雀可能是IBDV的贮存宿主或二次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发生本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正确诊断、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十分重要。本文将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常用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RT-PCR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中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基因组序列(登录号:X92760)。设计合成1对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的条件,建立针对IBDV的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RT-PCR扩增产物在610 bp条带处可见到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纯化回收后连接到pMD18-T克隆载体上,利用Eco RⅠ/HindⅢ双切酶鉴定后可在610 bp处见到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与IBDV序列一致;利用设计的引物同时对IBDV、ILTV、NDV、MDV、AIV进行RT-PCR检测,只有IBDV的扩增结果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 pg)0.1μL;用该检测方法对同种病料重复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应用建立的方法对临床病例进行检测,16份样品中有6份检测为阳性。以上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5.
用"黄连解毒汤"方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做治疗试验和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致鸡胚死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对人工致病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愈率为83.3%,差异显著(P<0.05);临床治疗治愈率为90.2%.抑制IBDV致死鸡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应用RT/PCR—SSCP法分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DNA序列,在病毒VP2区域设计1对引物,应用RT/PCR-SSCP方法对4个不同时间及不同地域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法氏囊组织中分离的IBDV分离物进行了分析,发现4个IBDV分离物的SSCP图谱均存在明显差异,本试验表明,IBDV变异在我国普遍存在,SSCP方法可用于IBDV的变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淋巴细胞是IBDV的靶细胞,尤其B淋巴细胞是最主要的靶细胞,法氏囊是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8.
为真核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将2007年12月从安徽境内发生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预防失败的病鸡法氏囊组织中克隆的IBDV VP2基因插入到pFastBac1供体质粒中,转化E.coil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抗性筛选,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rBac-VP2,用脂质体法转染SD细胞.对rBac-VP2感染的Sf9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具有特异性荧光;用western blot分析,在50 ku处出现1条特异蛋白条带;电镜观察重组VP2蛋白能够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本实验为研制针对近期流行IBDV的新型病毒样颗粒疫苗和新型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凝胶电泳法早期诊断传染性法氏囊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9只24日龄的 AA 肉鸡分成5组,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不同株。分别在感染后24,48、72、168小时采取法氏囊、脾脏、肾脏,用免疫复合物法直接从病料中提取病毒基因组 dsRNA。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将分节段的核酸分开。IBDV 和呼肠孤病毒(ARV)核酸分别为2条和10条谱带。同时,用单克隆抗体做琼脂扩散试验对照。IBDV 强毒株接种后24小时即出现于法氏囊,至少能持续至72小时。IBDV 弱毒株结果为阴性。因此 SDS—PAGE 可用于传染性法氏囊病早期诊断。目前,主要通过血清学方法检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此方法虽简便易行,但是,它不能检出 IBDV 变异株;也由于鸡感染IBDV 后至少需要7天才能检出 IBDV 抗体,不能早期诊断。为了早期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控制其流行,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BA)法检测实验性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在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胸腺、肝脏、肺脏、肾脏和心脏均检出了阳性细胞,并证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最早定位于法氏囊滤泡髓质区的淋巴细胞胞浆内并进行复制,法氏囊滤泡的淋巴细胞是IBDV的主要靶细胞.接毒后ld,法氏囊滤泡就见有许多病毒;2~3d.病毒数量激增并达到高峰;4~5d,病毒数量维持较高水平;6~7d,病毒数量显著减少.本实验结果表明,BA法可以作为IBD的特异诊断方法,法氏囊可作为检测本病的首选器官,在法氏囊滤泡的髓质检出阳性淋巴细胞、阳性异染性白细胞和阳性巨噬细胞,或主要检出阳性巨噬细胞,均可作为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其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BDV基因组为两片段双链RNA,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给传统的疫苗免疫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对IBDV的基础研究是控制该病的关键.RNA的结构不稳定成为阻碍RNA病毒研究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兴起的反向遗传技术将RNA病毒的基因组转化为cDNA,从而使RNA病毒的基因操作成为可能,也使RNA病毒的研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章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研究的意义、方法、概况及相关分子生物学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是目前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对传染性法氏囊病作了简介,从IBDVD病理组织学、细胞免疫学、抗原变异、毒力以及病毒复制入手,探讨IBDV的致病机理。从IBDV诱导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免疫抑制等方面探讨其分子致病机理。随着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致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期为设计抗病毒药物奠定基础,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E株感染鸡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E株人工感染28日龄SPF雏鸡后鸡法氏囊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电镜观察和DNA电泳分析结果表明,IBDV感染后12~48h,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出现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经流式细胞计检测和荧光染色观察,统计学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24~48h,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试验结果揭示IBDV变异E株人工感染可以诱导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BDV可在不同宿主系统中增殖。本试验建立了简便、快速的多克隆AC—ELISA方法用于滴定不同宿主系统增殖的IBDV,并与滴定抗原的常规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已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的蛋鸡群发生非典型IBD的原因,从2019年检测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阳性的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从5份阳性病料中分离到5株IBDV,5株分离株均不致死SPF鸡,剖检后仅发现法氏囊萎缩,无其它典型病变;对5株分离株VP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5株IBDV均属于新型变异株分支,而且5株IBDV分离株均具有IBDV变异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222T、249K、286I、318D,另外也具有新型变异株的独特氨基酸位点221K、252I和299S;攻毒保护试验表明,使用当前的IBD灭活疫苗对IBDV经典强毒株可提供100%保护,对2019年分离的IBDV流行株保护率为50%~80%。研究提示,IBDV新型变异株已在部分蛋鸡群中流行,而且当前疫苗不能对鸡群提供完全保护,有必要研发用来预防IBDV新型变异株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16.
兔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然发病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制作鸡IBD油佐剂灭活苗,用鸡IBD油佐剂灭活苗多点皮下注射健康成年兔,获得高免兔抗鸡IBDV血清,经过盐析、透析的方法制备高纯度的兔抗鸡IBDV高免IgG。兔血清中抗体效价为1∶128,蛋白质含量为40.3~48.8 mg/ml;纯化后效价为1∶32,蛋白质含量为18.0~23.0 mg/ml。用此试剂对安徽部分地区疑似鸡IBD的病例进行了诊断,取得良好效果。该试剂为临床琼脂扩散试验(AGP)检测IBDV抗原提供高效价的抗体,并为临床免疫组化法检测IBDV提供可靠的抗体。  相似文献   

17.
对100日龄的发病鸡,经临床诊断后,取法氏囊用IBDV抗原检测卡试剂盒进行检测,同时将法氏囊剪碎、研磨,进行RT-PCR试验。结果显示,IBDV抗原检测卡结果是阳性,获得序列的VP2基因高变区序列分析结果与IBDV的E-DEL毒株的同源性为94.9%,说明青年鸡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相似文献   

18.
Mx蛋白是由干扰素诱导产生的在多种脊椎动物中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效应分子。为探究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鸡抗病毒基因Mx m RNA在法氏囊和脾脏中的表达变化,采用IBDV感染雏鸡70只,分别于感染后0、24、72、120、168、192 h随机选取6只,收集法氏囊和脾脏,利用q RT-PCR技术检测IBD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鸡Mx m 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雏鸡感染IBDV后,法氏囊和脾脏中Mx m 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几乎无变化;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法氏囊和脾脏中Mx m RNA表达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法氏囊和脾脏分别在72和24 h Mx表达量达到最高,是对照组的66.13和25.40倍。结果表明,法氏囊和脾脏中Mx的转录水平随着IBDV在法氏囊中的增殖而迅速升高,而IBDV减少后Mx的转录水平下降;脾脏中Mx对IBDV感染的转录水平变化比法氏囊更为快速。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已经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Blast在线检索GenBank数据库,未发现其他相似序列。提取已鉴定的IBDV—QD株传代病毒尿囊液的总RNA,合成cDNA模板,优化RT-PCR反应条件,最终获得预期453bp的目的片段,IBDV扩增产物经测序结果证实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致病力不同的IBDV毒株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7.4%~99.9%,最终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用已建立的RT—PCR方法对已知的8份临床IBDV阳性法氏囊病料进行检测,阳性率达100%,另外对2份鸡白血病病毒(ALDV),2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2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阳性病料进行平行同条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所建立的RT—PCR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可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初步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雏鸡和育成鸡.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由双股RNA组成,无囊膜,淋巴组织、法氏囊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器官.该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给养鸡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琼脂扩散试验以及易感雏鸡接种等.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