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内宁波、余姚、慈溪、绍兴、诸暨、金华、上虞和福建省等地的雏番鸭群发生一种以主要病变在肝脏,但其病变又不同于“雏鸭病毒性肝炎”和“雏番鸭花肝病”的疫病,暂称为雏番鸭“新肝病”。笔者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及临床防治技术等展开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雏番鸭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番鸭呼肠孤病毒腿部肌肉接种10龄健康雏番鸭,复制番鸭"花肝病",并研究其不同时期诱导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能力.结果表明,雏番鸭在感染病毒后的12 h、24 h、48 h、72 h、144 h均能观察到胸腺、脾脏、法氏囊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变化,在12~24 h达到高峰,72 h后逐渐降低.由此可知,雏番鸭呼肠孤病毒对雏鸭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具有诱导作用.揭示该病毒致病机理与淋巴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的免疫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3.
雏番鸭花肝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番鸭"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弧病毒引起的、对雏番鸭有着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于患病雏番鸭的肝脏具有特征性病灶,在其表面形成大量灰白色小点或花斑点,故称"花肝病"。该病主要的传染途径是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这几年该病在饲养番鸭地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除常规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外,雏番鸭细少病毒病的确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作者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两个方面综合阐述了雏番鸭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雏番鸭"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弧病毒引起的、对雏番鸭有着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于患病雏番鸭的肝脏具有特征性病灶,在其表面形成大量灰白色小点或花斑点,故称"花肝病"。本病主要传染途径是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这几年本病在饲养番鸭地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未有理想的特效药,应引起广大养殖户和同行的重视。1诊断要点1.1本病发生在饲养番鸭的地区,多发生于7~35日龄,而通常10~25日龄的雏番鸭为最易感  相似文献   

7.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番鸭细小病毒是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引起幼龄番鸭的一种新的番鸭疫病。该病于1980年在中国首次报道。本病因日龄不同而异,3周龄以下的雏番鸭主要是急性感染,主要症状是喘气、厌食、腹泻、脱水、迅速消瘦、死亡率高,特征病变是胰炎、肠炎和肝炎。3周龄以上的番鸭主要是慢性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怀小鹅瘟病毒均属于细小病毒科,其理化特性和基因组结构非常相似,常规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方法不能区分雏番鸭细小病毒与小鹅瘟  相似文献   

8.
2017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约45%。死亡鸭见有角弓反张、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死亡雏番鸭见肝脏呈现大面积点状、片状不规则出血,且伴有坏死;脾脏见有明显的脾坏死。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雏番鸭的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雏番鸭细菌分离为阴性,RT-PCR试验可以特异性扩增出约586 bp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而经典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未见特异性目的条带,确诊雏番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9.
雏半番鸭"花肝病"简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1年1月以来,福州市北郊两个半番鸭场及闽侯甘蔗某半番鸭场的12d~43d的雏半番鸭群发病,发病率20%~60%,死亡率5.2%~46.7%,而且日龄愈小、病死率愈高,耐过鸭生长发育明显迟缓.患病雏半番鸭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与雏番鸭"花肝病"极为相似.我们对以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表面出现多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和法氏囊粘膜明显出血为特征的病死雏半番鸭进行病原学研究,确定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现将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番鸭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MPV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并和胶乳凝聚试验(LPA)、免疫荧光抗体试验(FA)的检测结果相比较:1材料方法1.1病毒和单克隆抗体雏番鸭细小病毒强毒株(MPV-F),雏番鸭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MPV-McAb15),由本所单克隆研究室制备提供犤1、2犦。1.2样品处理2日龄雏番鸭20羽,每羽腿部肌肉注射0.2mlMPV-F番鸭胚悬液。待雏番鸭发病后扑杀,取肝脏和脾脏组织。一部分组织用蒸馏水制成1∶1匀浆液后,加等体积氯仿振荡3min,5000rpm/min离心5min,…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番鸭发展很快,继而经常出现一种雏鹅、雏番鸭均易感的德兹西氏病(国外病名)其病原均为细小病毒.福建农学院1990年首先发表了雏番鸭小鹅瘟的诊断报导.目前,浙江省各地均有发生,余姚市某番鸭养户,于1991年连续饲养番鸭三群计2000余只,均在11-30日龄发病.金华县曹宅镇有番鸭饲养户20余户,1992年5-7月份暴发本病,每户均受不同程度病害.对8户12批3717只雏番鸭疫情调查,均在20-25日龄发病,其死亡2301只,平均死亡率为61.  相似文献   

12.
几种药物治疗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雏番鸭发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患病中后期易继发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13.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感染,俗称番鸭"白点病"、"花肝病",是由MDRV引起雏番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番鸭的一种新病毒性疾病--花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远 《中国家禽》2005,27(21):18-19
番鸭花肝病是自1997年以来在雏番鸭中发生的以肝、脾上散布许多灰白色坏死小点的一种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由于这些小点似花点状。故称之为“花肝病”,也有的称“白点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多个省份的番鸭养殖地区常有暴发,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有关该病的认识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雏鸭群:(1)雏番鸭小鹅瘟、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苗免疫:在出壳后48h内应用二联雏鹅活苗免疫.或二种单活苗免疫。(2)雏鸭病毒性肝炎活苗免疫:雏鸭和雏番鸭在出壳后3日龄左右应用该病活苗免疫。(3)番鸭坏死性肝炎(番鸭肝白点)活苗或灭活苗免疫雏番鸭3日龄左右应用本病活苗免疫.或用灭活苗免疫.每羽皮下0.3~0.5mL。  相似文献   

16.
<正>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1病原雏番鸭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为球形单股DNA病毒,无囊膜,其可在番鸭胚中增殖,并能致死鸭胚。雏番鸭细小病毒对酸和热不敏感,对紫外线敏感。2流行病学本病6~21日龄雏番鸭最易感,感染后死亡率高达40%~60%,30日龄以上的番鸭感染后死亡率较低,往往成为发育不良的僵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不洁孵化场和带毒鸭为传染源,本病从9月份到次年4月份高发,这段时间气温  相似文献   

17.
鹅细小病毒弱毒株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C)培育出适应MDEFC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的鹅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株,同时测定了该弱毒株的部分生物米特性。结果显示: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在雏番鸭体内连续肓传5代,未见毒力反强现象;该弱毒株对MDEFC的TCID50稳定在10^-5-10^-6/0.1ml;1日龄雏番鸭免疫接种后7天攻毒可获100%保护,表明该弱毒株安全、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三周龄以内的雏番鸭常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引起的疫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自1985年以来,在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江苏、山东等省先后发生流行,对养番鸭业危害极大。1988年国内一些学者进行番鸭细小病毒分离与防治研究。法国学者报道了1989年在法国两个地区爆发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并从病群中分离到NX3和GM两个毒株进行部分特性的研究,数年来,在流行的疫区应用小鹅瘟免疫血清和活疫苗进行免疫有保护率。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91年从患病雏番鸭分离到一株病毒(代号为M91),进行与GPV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研究,为本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胡奇林 《广东饲料》2012,(12):42-44
鹅细小病毒病或称小鹅瘟(GooseParvovirus,GPV),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于1956年由方定一教授首次在江苏扬州发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相继报道该病的发生与流行。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也感染雏番鸭,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特征表现为水样腹泻,渗出性肠炎,乃至腊肠样栓塞。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危害、病原学、疾病的诊断和防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该病的特征和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并对番鸭细小病毒新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