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豆秸、花生秧和青贮玉米秸间的组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秸、花生秧和青贮玉米秸间的组合效应。试验将豆秸、花生秧和青贮玉米秸分别以0∶100、20∶80、40∶60、60∶40、80∶20、100∶0比例进行两两组合,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分析不同组合对产气量及产气参数、pH、氨态氮、菌体蛋白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进而筛选各饲料组合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豆秸-花生秧、豆秸-青贮玉米秸、花生秧-青贮玉米秸组合在产气参数上差异显著(P<0.05),豆秸-花生秧和豆秸-青贮玉米秸均以20∶80时各产气参数最优,花生秧-青贮玉米秸以60∶40时各产气参数为最优;各组合对体外瘤胃液pH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合的氨态氮浓度差异显著(P<0.05),在39~64 mg/dL变化;豆秸-花生秧和花生秧-青贮玉米秸的菌体蛋白浓度随花生秧比例增多而增多,豆秸-青贮玉米秸的菌体蛋白浓度在两者比例为20∶80时最高。以多项组合效应评定指数评定各组合效应,豆秸与花生秧、青贮玉米秸均以20∶80的比例较为适宜,花生秧与青贮玉米秸比例以60∶40时较为适宜,综合组合效应指数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WCS)、苜蓿干草(AH)及谷草(MS)间的组合效应。将WCS与AH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0∶100 7种比例组合,筛选出WCS与AH间的最优组合,将此组合再与MS按照上述7种比例组合。通过体外发酵技术测定72 h产气量(GP),检测体外培养液72 h的干物质消失率(DML)、NH3-N、微生物蛋白(MCP)及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并计算各个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在不同比例WCS与AH的组合中,72 h累积GP及DML均以80∶20组合最高(P0.01),且随着AH比例的增加而降低;MCP产量、NH3-N浓度及VFA随着AH比例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0∶40组合时MCP产量最大(P0.05);GP与DML的SFAEI在80∶20组合最大,其他指标的SFAEI均在60∶40组合最大,MFAEI以60∶40组合最大。在WCS-AH最优组合(60∶40)与MS的组合中,72 h GP与DML以100∶0组合最高(P0.01),并且随着MS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其余三个指标均为80∶20组合最大;GP及DML的SFAEI均以60∶40组合最大,其余三个指标的SFAEI及MFAEI均以80∶20组合最大。综上,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WCS、AH和MS的最适组合比例为48∶32∶20。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花生蔓与其他粗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本研究将花生蔓分别与羊草、青贮玉米秸、全株玉米青贮和干玉米秸以0∶100、20∶80、40∶60、60∶40、80∶20、100∶0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分析产气量、产气参数、产气量组合效应、微生物蛋白质产量、微生物蛋白质组合效应和综合组合效应.结果表明:1)在产气特性方面,各组合在产气参数上差异显著(P<0.05),花生蔓产气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粗饲料,潜在产气量全株玉米青贮最高,青贮玉米秸次之.2)在产气量组合效应方面,12、24、48h花生蔓与青贮玉米秸、干玉米秸及羊草组合,均是当花生蔓占20%时,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P<0.01);当花生蔓占40%时,与全株玉米青贮组合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P<0.01);当花生蔓占80%时,各组合均产生最大负组合效应(P<0.01或P<0.05).3)在48h微生物蛋白质组合效应方面,除花生蔓与羊草组合中花生蔓占20%和40%时产生正组合效应外(P<0.01),其余均为负组合效应(P<0.01),其中花生蔓占80%时各组合均产生最大的负组合效应(P<0.01).4)在48h综合组合效应方面,当花生蔓占20%时,花生蔓与青贮玉米秸、干玉米秸和羊草均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当花生蔓占40%时,花生蔓与全株玉米青贮组合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当花生蔓占80%时,4个组合均产生最大负组合效应.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生蔓与青贮玉米秸、干玉米秸和羊草均以20:80组合效果最好,花生蔓与全株玉米青贮40:60组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WCS)、小麦秸秆(WS)和苜蓿青贮(AS)不同组合比例对晋南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筛选不同饲料组合应用的最适比例。将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苜蓿青贮以不同比例组合(80∶10∶10, 70∶10∶20, 70∶20∶10, 60∶10∶30, 60∶20∶10, 60∶30∶10, 50∶10∶40, 50∶20∶30, 50∶30∶20, 50∶40∶10, 0∶100∶0, 100∶0∶0, 0∶0∶1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降解率(IVDMD)、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值(MFAEI)。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的组合比例对GP的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增加,GP逐渐增加。各组体外发酵液pH保持为6.68~6.89(P<0.01)。NH3-N的变化范围为14.31~26.01 mg·100 mL-1P<0.01)。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一定时,IVDMD随着苜蓿青贮比例增加而增加。不同比例组合的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体外发酵液中VF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60∶30∶10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丙酸浓度也为最高(13.99 mmol·L-1)。各比例组合乙酸/丙酸在2.76~3.2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合的综合组合效应值均为正组合效应,70∶20∶10综合组合效应值(0.9343)最高。由此可见,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比例为70∶20∶10时,组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体外发酵产气法对全株玉米青贮(WCS)与谷草(MS)的组合效应做出评价。WCS与MS分别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0:100的比例组合,每个比例设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分析不同组合对体外发酵24、48、72 h的产气量(GP)、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及干物质消失率(DML)的影响,计算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及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不同比例的全株玉米青贮与谷草在发酵24、48、72 h时产气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饲料组合后WCS80组的产气量最优;DML随着MS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是WCS80组的DML与WCS100组较接近,WCS100和WCS80组的MC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各组间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显著(P<0.05);在WCS与MS的不同比例组合中,发酵24、48、72 h的MFAEI均以WCS80组最大,分别为0.5517、0.5094和0.9860。通过MFAEI评定,WCS与MS的最佳配比为80:20。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究生薯条加工副产品-稻草混贮(以下简称“薯稻混贮”)与全株玉米青贮间的组合效应。“薯稻混贮”是按照1∶2混合(混贮后的干物质含量为35%)、添加青贮添加剂、用搅拌机混匀、打捆裹包机裹包、发酵60 d制成。根据“薯稻混贮”与全株玉米青贮的不同比例分为7个组合,分别为T0组(0∶100)、T20组(20∶80)、T40组(40∶60)、T50组(50∶50)、T60组(60∶40)、T80组(80∶20)、T100组(100∶0),每个组合3个重复。通过体外产气法,测定各组合发酵48 h干物质降解率(DMD)、pH、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产量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等指标,测定各组合在发酵2、4、6、8、10、12、24、36和48 h的产气量(GP)。并计算每个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及综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1)GP和DMD随“薯稻混贮”比例增加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SFAEI中T50和T80组的GP和DMD最低,GP和DMD最高值均出现在T20组。2)不同组合发酵后的pH值为6.46~6.59,其中T80组pH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除T100组外的其他组别(P<0.05或P<0.01),SFAEI在T80组最高。3)各组合间NH3-N浓度、MCP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以T40组最高,而SFAEI分别以T40和T80组最高。4)乙酸、丙酸、戊酸和TVFA浓度均以T0组最高,T100组最低,且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丁酸也以T0组浓度最高,但以T80组浓度最低。SFAEI指标中,乙、丙、丁酸分别以T80、T20和T60组最高。通过MFAEI指数评定得出,两种饲料组合均产生正组合效应,其中T40组(40∶60)最优,其次是T50组(50∶50)。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与苜蓿千草及全株小麦青贮间的组合效应。将全株玉米青贮与苜蓿干草以100:0、90:1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10:90、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筛选出全株玉米青贮与苜蓿干草间的最优组合后再与全株小麦青贮以这11个比例进行组合。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测定72 h产气量、微生物蛋白产量及瘤胃干物质降解率的单项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在全株玉米青贮与苜蓿干草的不同比例组合中,微生物蛋白产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均以60:40的组合最大,产气量组合效应指数则以70:30的组合最大,多项组合效应指数以比例为60:40的组合最大;在全株玉米青贮苜蓿干草最优组合(60:40)与全株小麦青贮的不同比例组合中,产气量、微生物蛋白产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均以80:20的组合最大,多项组合效应指数以比例为80:20的组合最大。综上,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全株玉米青贮与苜蓿干草比例为60:40的组合、全株玉米青贮-苜蓿干草-全株小麦青贮比例为48:32:20的组合具有最大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玉米秸秆(CS)、小麦秸秆(WS)与玉米秸秆青贮(CSS)的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首先研究CS与WS,筛选出的最优CS-WS组合后,再与CSS选出最优组合,每个组合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饲料组合间产气量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CS与WS组合的SFAEI在60∶40比例时达到最优、最优CS-WS组合与CSS组合在40∶60产气量达到最优;各饲料间的干物质消失率影响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其最优SFAEI的比例组合分别是50∶50和20∶80;不同饲料组合间pH差异不显著(P0.05);微生物蛋白产量在两组饲料组合中达极显著(P0.01)影响,分别是随小麦秸秆比例的增加而减少、随玉米秸秆青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最优SFAEI的比例组合分别是60∶40和40∶60;不同饲料组合间氨态氮浓度影响显著(P0.05),在10.71~26.05mg/dl变化,均在正常浓度范围内;用多项组合效应指数评定各饲料组合的最优比例分别为:CS和WS为60∶40;最优CS-WS组合(60∶40)与CSS为20∶80。综合分析得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青贮三者的适宜组合比例为12∶8∶80。  相似文献   

9.
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苜蓿与燕麦草、全贮玉米、全贮藜麦间的组合效应( AE)。在以苜蓿与燕麦草为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再将其分别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试验,测定不同粗饲料组合物的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消失率(DMD)、pH、氨态氮浓度(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分析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FAEI)。研究结果表明:(1)苜蓿∶燕麦草为80∶20时,GP24 h(34.84%)、DMD(24.44%)、TVFA (25.43%)的SFAEI最高,均极显著高于(P < 0.01)其他各比例组,MFAEI(92.08%)最大,为最优组合。按照此比例进一步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效益评价。(2)(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为50∶50时,GP24 h (37.81%)的SFAEI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比例组(P < 0.05),MFAEI(75.55%)最大,为最优组合。(苜蓿-燕麦草)∶全贮藜麦20∶80时。TVFA (8.63%)的SFAEI显著高于其他各比例组(P < 0.01),MFAEI(69.27%)最大,为最优组合。由此得出,苜蓿∶燕麦草为80∶20的基础上,(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50∶50时、(苜蓿-燕麦草)∶全贮藜麦20∶80时饲粮具有较优的组合效应。 [关键词] 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全贮藜麦|饲料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间的组合效应。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3次组合筛选试验:首先进行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和稻草组合(玉米秸秆-稻草)比例;再进行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和玉米秸秆青贮组合(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比例;最后进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比例。各组合均分别以100.0∶0、80.0∶20.0、60.0∶40.0、50.0∶50.0、40.0∶60.0、20.0∶80.0、0∶10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每个组合设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48 h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DMD)、p H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1)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产气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60.0∶4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2)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DMD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DMD的SFAEI分别在50.0∶5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3)不同玉米秸秆-稻草-稻草∶精料对p H有极显著影响(P0.01);4)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MCP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80.0∶2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NH3-N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范围在20.20~31.59 mg/d L;6)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的乙酸/丙酸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丁酸浓度在各比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其余VFA和TVFA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以MFAEI进行评定各饲料组合的最优比例如下:玉米秸秆与稻草为60.0∶40.0;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为24.0∶16.0∶60.0;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为9.6∶6.4∶24.0∶60.0。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间的最优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组合效应筛选,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为20∶30∶50,与精饲料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以及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产气法分析累积产气量和不同组合比例时pH、干物质降解率(DMD)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变化,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产气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48 h产气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80∶20组最大。2)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pH影响显著(P<0.05),且0∶100组最低。3)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DMD影响显著(P<0.05),DMD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20∶80组最大。4)NH3-N含量受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影响显著(P<0.05),以50∶50组NH3-N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大。5)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M CP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MCP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高值出现在50∶50组。6)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指数得出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精饲料最优组合比例为10∶15∶25∶50。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的青贮茭白鞘叶与玉米、豆粕组合对体外瘤胃发酵及其组合效应的影响。通过研究青贮茭白鞘叶与玉米(0%、15%、30%)、豆粕(0%、15%、30%)组合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探索优化组合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微生物蛋白(MCP)、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和丁酸生成量也相应上升,同时pH、氨态氮(NH_3-N)和乙丙比相应下降。随着豆粕比例的增加,所有发酵指标生成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当青贮茭白鞘叶∶玉米∶豆粕为40∶30∶30时,NH_3-N、MCP、TVFA、产气参数48 h产气量(48 h GP)、产气速率(a+b)和有机物消化率(OMD)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相比较最低值,NH_3-N浓度提高了196%,MCP提高了131%,TVFA提高了81%,48 h GP提高了98%,OMD提高了70%。同时该组的48 h GP、TVFA、MCP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都极显著升高(P0.01)。以48 h GP、MCP、TVFA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主要衡量指标,青贮茭白鞘叶:玉米:豆粕为40:30:30时正组合效应最大(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贮茭白鞘叶∶玉米∶豆粕为40∶30∶30组合的营养成分较均衡,瘤胃发酵效率最高,为最优组合,在这个比例下能够有效的提高青贮茭白鞘叶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法研究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及羊草间的组合效应。将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以100∶0,90∶1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10∶90,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筛选出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的最优组合后再与羊草以这11个比例进行组合。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测定24 h产气量、微生物蛋白产量及瘤胃干物质降解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在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的不同比例组合中,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均以70∶30的组合最大,分别为0.69和0.72,极显著高于其他比例的组合(P<0.01),微生物蛋白产量则产生了显著的负组合效应;2)在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的不同比例组合中,多项组合效应指数以比例为70∶30的组合最大;3)在全株玉米青贮花生蔓最优组合(70∶30)与羊草的不同比例组合中, 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均以80∶20的组合最大,分别为0.17和0.18,极显著高于其他比例的组合(P<0.01),微生物蛋白产量则产生了显著的负组合效应;4)在全株玉米青贮花生蔓最优组合(70∶30)与羊草的不同比例组合中, 多项组合效应指数以比例为80∶20的组合最大。综上,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比例为70∶30的组合、全株玉米青贮-花生蔓-羊草比例为56∶24∶20的组合具有最大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玉米秸秆青贮(CSS)与红薯秧(SPV)间的组合效应,试验采用体外产气装置,选择7个不同的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比例进行48 h体外发酵,发酵结束后对发酵指标、产气量以及组合效应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后,各组间干物质消化率、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产气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除pH值外,各处理试验指标均随红薯秧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玉米秸秆青贮∶红薯秧为50∶50时达最大值。说明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的适宜组合比例为50∶50。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与桑叶青贮在体外的组合效应,试验将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与桑叶青贮3种饲料以不同比例(分别为100∶0∶0、80∶10∶10、70∶10∶20、70∶20∶10、60∶10∶30、60∶20∶20、60∶30∶10、50∶10∶40、50∶20∶30、50∶30∶20、50∶40∶10、0∶100∶0、0∶0∶100)组合进行发酵(每个组合3次重复),检测不同组合的体外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氨态氮浓度、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并分析不同饲料组合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合的产气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发酵第2,4小时,组合12(玉米秸秆比例为100%)产气量最高;发酵第8~72小时,组合13(桑叶青贮比例为100%)产气量最高。发酵第72小时,各组合产气量随着桑叶青贮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其中组合8(桑叶青贮比例为40%)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除组合13外,P<0.05);不同饲料组合对干物质降解率和氨态氮浓度有明显影响,但对pH值影响不明显。当玉米秸秆青贮比例固定时,对应组合干物质降解率随着桑叶青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组合13的干物质消化...  相似文献   

16.
试验拟采用体外培养技术,通过将荞麦秸秆、油菜、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进行不同比例的组合搭配,在体外进行培养试验。通过检测多项发酵指标,用以评估这几种粗饲料的组合效应。组合比例(%)为油菜20青贮80,荞麦20苜蓿80,荞麦40苜蓿60,油菜20苜蓿80,油菜40苜蓿60,荞麦20青贮80。每种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发酵技术,评估每种组合发酵0、3、6、12、24 h的产气量、pH值、干物质消化率、氨态氮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和甲烷含量,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各组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增长均呈上升的趋势,油菜20苜蓿80组挥发性脂肪酸总浓度最大。油菜20青贮80平均消化率达到了37.19%,其组合效应综合指数也最高。干物质消化率和产气量最高的为油菜20青贮80组,最小油菜20苜蓿80。各组NH_3-N浓度并无规律性变化。油菜20青贮80组甲烷排放量最低。荞麦20苜蓿80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最高。各试验组pH值维持在5.57~5.93,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略有下降。以MFAEI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时发现,油菜20青贮80组合效应值最高,荞麦20苜蓿80组次之。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3个品种柱花草与王草间的组合效应。将3个品种柱花草[热研2号、20号、21号柱花草]与热研4号王草分别以6个比例[0∶100、10∶90、20∶80、40∶60、50∶50、100∶0]组合,利用体外产气技术,分析不同比例的组合对产气量、产气参数、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 CP)含量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进而筛选出各品种柱花草与王草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1)热研2号和20号柱花草与王草不同比例组合的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达到最大的组合比例分别为30∶70和50∶50。热研2号柱花草∶王草、热研21号柱花草∶王草分别为50∶50、40∶60时的IVDMD最高,与仅有王草做底物时差异显著(P0.05)。热研2号柱花草∶王草、热研20号柱花草∶王草为30∶70时MCP含量最高。NH3-N含量随着柱花草比例的递增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品种柱花草与王草组合均以30∶70时最高。2)3个品种柱花草与王草的综合组合效应值均随着柱花草比例的增大而呈现单峰型增长趋势,其中热研2号柱花草∶王草和热研20号柱花草∶王草为30∶70时最高,热研21号柱花草∶王草为20∶80时最高。综合得出,在王草中添加适宜比例的柱花草能够提高体外发酵的产气量、IVDMD和MCP含量,提高瘤胃微生物活力,产生正组合效应;热研2号、20号柱花草与王草均以30∶70组合效果最佳,热研21号柱花草与王草以20∶80组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以苜蓿为对照研究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效应。辣木叶/苜蓿与玉米分别按100:0、80:20、60:40、40:60、20:80、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组合间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升高,两组培养液pH、氨态氮(NH_3-N)浓度和乙丙比均呈下降趋势,而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48h产气量(48 h GP)和潜在产气量逐渐升高;辣木叶组和苜蓿组的pH、48h GP和丁酸无差异(P0.05),TVFA、乙酸、丙酸、产气速率和有机物消化率(OMD)极显著高于苜蓿组(P0.01);辣木叶组的48 h GP和微生物蛋白(MCP)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与苜蓿组无差异(P0.05),TVFA、乙酸和NH_3-N的组合效应值显著高于苜蓿组(P0.05);以48 h GP、NH_3-N、MCP、TVFA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主要衡量指标,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比例为60:40时,正组合效应达到最大。从本试验结果可以得知,辣木叶是一种与苜蓿营养价值相当的粗饲料资源,辣木叶与玉米比例为60:40时的饲料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alfalfa meal,AM)和氨化秸秆(ammoniated corn straw,ACS)的最佳组合比例,以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并降低饲养成本。将AM与ACS分别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和0:100比例进行混合,每种组合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评定不同组合发酵3、6、12、24、48 h的累积产气量(GP),及发酵48 h时发酵液pH、干物质降解率(DMD)、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进而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发酵48 h时,AM20:ACS80组的累积产气量最高;而AM0:ACS100组的DMD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AM20:ACS80组和AM0:ACS100组的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M20:ACS80组MCP浓度最高;AM20:ACS80组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乙酸/丙酸的比值均大于3,属于乙酸发酵型;发酵期间各组pH的变化范围为6.69~6.85。以MFAEI和SFAEI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时,仅有AM20:ACS80组出现正组合效应。由此可见,AM和ACS的比例为20:80时组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从瘤胃发酵和纤维消化来研究粗饲料分级指数(GI)优化牦牛饲粮粗饲料科学搭配的组合效应。选取4种不同GI的粗饲料[苜蓿干草(9.52)、青贮玉米(1.81)、燕麦干草(1.34)、小麦秸秆(1.24)],体外发酵试验以苜蓿干草与青贮玉米、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苜蓿干草与燕麦干草的3种组合进行,各组合比例分别为70∶30、60∶40、50∶50、40∶60、30∶70,每种比例设3个重复,共发酵48 h并且进行2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1)苜蓿干草与青贮玉米组合时,各GI之间的产气量(GP)及氨态氮(NH_3-N)、甲烷(CH_4)、丁酸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5),且在GI=7.20时有最大值;各GI之间的干物质消失率(IVDMD)及中性洗涤纤维(NDF)、总蛋白(TP)、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GI减小,IVDMD及NDF、TP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并且在GI=4.89时达到了最小值;乙酸、丙酸、TVFA含量随GI减小而减少。2)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组合时,各GI之间的GP、IVDMD及NDF、NH_3-N、TP、CH_4、乙酸、丙酸、丁酸、TVFA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5),且GI=6.21时有最大值;IVDMD及NDF、NH_3-N、TP、CH_4及TVFA含量随着GI减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在GI=6.21时达到了最大值。3)苜蓿干草与燕麦干草组合时,各GI之间的GP、IVDMD及NDF、NH_3-N、TP、CH_4、丙酸、丁酸、TVFA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5),且在GI=6.25时达到最大值,各GI之间乙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IVDMD及NDF、CH_4、NH_3-N及TP、乙酸、丙酸、丁酸、TVFA含量随着GI减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在GI=6.25时达到了最大值。基于GP、pH、IVDMD及CH_4、NDF、TP、NH_3-N含量及单项组合效应值(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值(MFAEI)等指标得出: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中GI=7.20时组合效果最优;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中GI=6.21时组合效果最优;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GI=6.25时组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