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作用机制不同或相同的杀菌剂混合后能产生增效作用的理论与实践是开发新的杀菌剂混剂的基础。本文讨论了杀菌剂混剂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不同类型杀菌剂混合后的增效作用,混剂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下的增效作用以及杀菌剂混剂增效作用的机制,为杀菌剂混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丽珍  林毅  张杰 《植物保护》2009,35(1):8-12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主要特征是在芽胞形成的同时,能产生对多种昆虫具有特异杀虫活性的晶体蛋白,该蛋白对人畜和环境安全无害。但因在应用过程中杀虫毒力有限,影响了其巨大潜力的发挥。因此,如何提高杀虫蛋白的毒力,寻找更有效的增效物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蛋白具有增效作用的物质与增效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苏云金杆菌小试生产发酵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 1 0L全自动发酵罐对苏云金杆菌小试生产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的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及接种方式对发酵产量和发酵周期均有影响 ;在培养基配方中存在葡萄糖时 ,葡萄糖单独灭菌对提高苏云金杆菌发酵产量是重要的。初步生物测定显示 ,发酵上清中存在一些杀虫增效因子 ,建议配制苏云金杆菌制剂时尽可能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增效剂Pbo、TPP对田间棉铃虫抗性种群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西华田间棉铃虫种群,Pbo能显著地增加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的毒力,大幅度地降低其致死中量,TPP对两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也能表现一定的增效作用;对甲基对硫磷、甲胺磷,无论是Pbo还是TPP其增效作用均十分有限。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增效效果与棉铃虫对该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其主导抗性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有机硅助剂对10种杀菌剂防治鸡蛋花锈病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有机硅助剂对10种杀菌剂防治鸡蛋花锈病的增效作用,以表面张力、扩展直径、最大持留量、田间防效为评价指标,测定添加0.1%有机硅助剂对10种杀菌剂1 000倍液物理性状及田间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助剂能显著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增大扩展直径,提高药液持留量和防治效果。添加助剂后,药剂表面张力由34.67~66.47 mN/m降低至16.80~22.73 mN/m;扩展直径由2.09~2.56 mm增大至3.49~5.90 mm;持留量由1.43~2.88 mg/cm~2增大至1.94~4.35 mg/cm~2;在相等药剂用量下,有机硅助剂可使杀菌剂田间防效提高16.95%~36.01%。有机硅助剂通过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增加扩展直径,提高药液持留量,提高杀菌剂对鸡蛋花锈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协同防病作用(Synergistic disease prevention,SDP)在生物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防木霉种类多样,作用机制复杂,其不同抑菌因素之间,及其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往往存在协同作用。本文在讨论木霉具有的竞争、重寄生、抗生、诱导系统抗性等多种生防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木霉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包括微生物、化学药剂、营养物质等的SDP作用及其机制。生防木霉的SDP作用已有部分研究进展,其田间应用呈现出复杂性和有效性。建议对木霉SDP作用的微生物代谢机制、分子机制及其环境互作关系开展深入研究,为今后相关生物防治策略及技术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与顶孢霉菌株相容的化学杀螨剂,本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哒螨灵、虫螨腈和螺螨酯对顶孢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哒螨灵、甲氰菊酯、四螨嗪、氟虫脲、螺螨酯、虫螨腈、螺虫乙酯在不同浓度下对顶孢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哒螨灵、虫螨腈、螺螨酯与顶孢霉混用对二斑叶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哒螨灵、虫螨腈、螺螨酯在高浓度下(25μg/mL、0.83μg/mL、60μg/mL),对顶孢霉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7.67%、27.83%和29.22%,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18%和18%,抑制作用较低,有较好的相容性;25μg/mL哒螨灵、0.83μg/mL虫螨腈、60μg/mL螺螨酯与含孢量为1×106个/mL顶孢霉复配处理二斑叶螨11d,对二斑叶螨的致死效果明显大于单用顶孢霉的处理,3种药剂与顶孢霉复配剂对二斑叶螨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5.38、5.41、5.79d,较单用半数致死时间缩短了4.19、4.16、3.78d,提高了顶孢霉的杀螨速度。  相似文献   

8.
一株几丁质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灭蝗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几丁质酶活性较高的细菌,其48 h发酵液的酶活力达到110 U/mL。Biolog MicroStation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确认,该菌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一个亚种。该菌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igenes)等量混合制成一种新的混合型生物灭蝗剂在防治蝗虫上比其单一菌株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蝗虫平均死亡率达93.33%。  相似文献   

9.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8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力,选活性较好的药剂进行复配,筛选出具有较高活性的混剂,测定不同类型增效剂的增效作用与复合增效作用,并研究混剂与复合增效剂的最佳增效配伍。结果表明,18种药剂对褐飞虱的毒力大小次序为:氟虫腈噻嗪酮烯啶虫胺氟铃脲噻虫嗪甲维盐吡蚜酮阿维菌素丁醚脲毒死蜱速灭威啶虫脒异丙威联苯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三唑磷马拉硫磷,其中氟虫腈的活性最高,是吡虫啉的128.38倍。不同药剂复配中,烯啶虫胺与噻嗪酮(30∶70)复配的共毒系数最高,为246.02。6种增效剂与药剂混配增效作用,以氮酮、有机硅最好,增效比在2.69~2.85之间,并且将两者按40∶60配比后,其联合增效作用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现有生物农药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的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防病效果,确定了二者复配的增效作用及适宜配比。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质量比为9:1和1:1时,复配制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具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6348和1.7145;二者质量比为9:1、7:3和1:1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7268、1.6335和1.5336。田间试验表明,3%中生菌素·纳他霉素可湿性粉剂(9:1)500倍稀释液防病效果最好,施药7 d后对叶片和果实上的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81.04%和78.48%,显著高于单一制剂的防病效果。上述结果表明,适当配比的中生菌素与纳他霉素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增强,对生物农药的田间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两种有机硅助剂Silwet 408和Greenwet 7618对四氯虫酰胺防治菜青虫的增效作用,本文采用喷雾法测定四氯虫酰胺以推荐剂量、50%推荐用量分别与Silwet 408和Greenwet 7618的3 000倍稀释液混用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以50%推荐用量分别与Silwet 408和Greenwet 7618混用,药后3 d对菜青虫的防效均与单独使用推荐剂量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药后7 d,50%推荐用量与Greenwet 7618混用对菜青虫的防效与推荐剂量的四氯虫酰胺仍无显著差异,而50%推荐用量与Silwet 408混用的防效显著降低;在药后14 d,所有处理对菜青虫无防治效果。因此,建议在生产上推广50%推荐用量的四氯虫酰胺与Greenwet 7618的3 000倍液混用防治菜青虫。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了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对小麦及多花黑麦草的活性,田间试验测定了二者混配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分蘖数的影响。室内水培法测定结果表明,氟噻草胺、氟唑磺隆对多花黑麦草有效抑制中剂量(ED50)分别为0.37mg/L和105.91mg/L,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混配比例为8∶2、12∶2、16∶2、20∶2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94.3、239.7、198.1、156.5,表明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混用具有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以12∶2、16∶2比例混配对多花黑麦草防治增效最为显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苗前以12∶2和16∶2比例土壤封闭喷施对小麦与多花黑麦草的选择性指数为1.51和1.43;苗后3d及苗后15d茎叶喷施对多花黑麦草与小麦选择性较差,选择性指数低于1。田间测定结果表明,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混配对阔叶杂草荠菜、播娘蒿、婆婆纳防效优于氟噻草胺单独使用,混配条件下株防效为85.45%~100%,鲜重防效为89.57%~100%,对小麦分蘖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花黑麦草是近来危害严重,抗药性发生普遍的一种恶性杂草,对我国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筛选对多花黑麦草有效的防除药剂,本文采用盆栽法进行了除草剂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并对筛选的配方进行了室内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麦田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效果均不理想,多花黑麦草对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土壤处理除草剂中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效果较好。进一步通过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得出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1∶1.2混合对多花黑麦草的ED50为3.46 g/hm~2,共毒系数(CTC)为137.40,表明二者1∶1.2混配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有增效作用。安全性试验表明,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1∶1.2混配下对小麦的ED10为381.98 g/hm~2,对多花黑麦草和小麦的选择性指数为56.93,表明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混配选择性最高,能有效防除多花黑麦草且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不同喷雾助剂对苯唑草酮减量施用下的增效作用,采用仪器分析和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7种助剂对30%苯唑草酮悬浮剂的药液特性和杂草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助剂均能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和干燥时间,增加药液铺展直径。其中,杰效利对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最大,迈丝和渗透者对干燥时间的影响最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迈丝和渗透者对苯唑草酮的增效作用好于其他助剂,苯唑草酮的田间用量可以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梨火疫病是梨、苹果等蔷薇科仁果类植物上的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为筛选新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比浊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梨火疫病菌的毒力,并测定了这6种杀菌剂混配成的7类35种混剂的毒力,将3种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及4种组成混剂的单剂在盆栽杜梨苗上进行防效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梨火疫病菌均有毒力,毒力最强的是丙硫唑,EC50为0.02 mg/L;35种混剂中有9种具有增效作用,其中增效作用最强的是春雷霉素∶喹啉铜=1∶9,CTC值为184。3种混剂在盆栽苗上防效显著高于4种单剂,效果最好的是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本研究结果对创制新的梨火疫病防治复配药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全国不同稻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及其抗性机制,2012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16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和3种增效剂在10个抗性种群中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安徽安庆、合肥、江苏南京、盐城和无锡5个地区种群达到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74.1~91.2);浙江杭州、台州、湖州3个种群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5.8~47.7),福建福州和广东广州达到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8.4~21.3),其他地区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增效剂增效结果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在5个高抗种群和2个低抗种群中对吡虫啉均具有增效作用,表明P450单加氧酶和羧酸酯酶是抗性产生的主要代谢机制,而3个中抗种群中,仅PBO对吡虫啉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说明这3个种群仅有P450单加氧酶是其抗性上升的主要代谢机制。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测定的10个种群中对吡虫啉均没有增效作用,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参与其抗性上升。建议在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途径。 [方法]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采自兰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二斑叶螨为敏感种群(S),在室内用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分别对二斑叶螨进行抗性选育;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磷酸三甲苯酯(TPP)、有机硅、噻酮进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二斑叶螨经室内甲氰菊酯和螺螨酯抗性选育45代和30代后,抗性倍数分别达到314.50倍和77.92倍。TPP、PBO、DEM 3种增效剂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分别为12.15、7.78和3.09,推测其抗性机理涉及的主要解毒酶是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 DEM对二斑叶螨抗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大于TPP和PBO,分别为4.87、3.67和1.91,二斑叶螨对螺螨酯产生抗性机理可能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强有关。有机硅和噻酮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指数比分别为1.38、1.42和1.18、0.92,说明二斑叶螨的抗性与表皮通透性改变关系不密切。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二斑叶螨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Myzus persicae is a well known aphid pest, which can transport plant viruses to plants of the nightshade/potato family, namely the Solanaceae, and other food crops. Our aim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midacloprid combined with synergistic agents (Beichuang and Jiexiaoli) on Myzus persica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midacloprid combined with synergistic agents were used to treat M. persica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M. persicae was analyzed under indoor conditions, 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admixture was determined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the admixture on tobacco leaf and M. persicae was analyzed, and the liquid surface tension and contact angle was measured. Imidacloprid combined with Beichuang and Jiexiaoli showed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effects with high control efficacy. Beichuang and Jiexiaoli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enetration of imidacloprid into the cuticle of tobacco leaves and the insect body wall. The surface tension and contact angles were abated by synergists. The combination of imidacloprid with Beichuang and Jiexiaoli showed a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effect, which can be used for decreasing the dosage of imidacloprid and improving its long-term control efficacy.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的协同增效作用,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有效剂量药效验证法研究杀菌剂协同增效组合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应用效果,并制定梨树主要病害关键防治时期的减量用药流程。结果显示,针对梨树3种主要病害共筛选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协同增效组合10个(体积比):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菌唑(4∶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噻肟菌酯(1∶1)、辛菌胺醋酸盐+噻肟菌酯(1∶5)、苯醚甲环唑+噻肟菌酯(1∶1)、硝苯菌酯+氟硅唑(1∶4)、醚菌酯+氟硅唑(1∶1)、苯菌酮+四氟醚唑(1∶1)、氟吡菌酰胺+嘧菌酯(1∶1)、丙硫菌唑+嘧菌酯(1∶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吩嗪α-2羧酸(1∶6),增效系数分别为2.15、2.87、3.46、3.89、2.36、3.62、3.21、4.39、2.87、2.64;确定杀菌剂与杀虫剂协同增效组合1个:12.5μg/mL丙硫菌唑+12.5μg/mL嘧菌酯+7.2μg/mL阿维菌素,用药1次后10 d防效为96.74%,用药3次后50 d防效为70.31%;确定杀菌剂与助剂协同减量增效组合6个:100μg/mL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25μg/mL氟菌唑+0.1%NF-100、60μg/mL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10μg/mL吩嗪α-2羧酸+0.1%Tmax、40μg/mL醚菌酯+40μg/mL氟硅唑+0.1%NF-100,连续用药3次对梨褐斑病的持效期可达50 d;40μg/mL醚菌酯+40μg/mL氟硅唑+0.025%N280(或0.1%迈道或0.1%Tmax),对梨黑星病和梨白粉病的持效期可达30 d。根据协同增效组合与病害对应关系,可制定以上述协同增效组合为关键技术的梨树主要病害减量用药综合防控体系,防效最高达93.15%。  相似文献   

20.
用浸玻片法测定了茶皂素、鱼藤酮、托尔克以及茶皂素分别与鱼藤酮和托尔克混用对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citri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茶皂素单用对柑桔全爪螨的LC50为804.04mg/L,分别与鱼藤酮和托尔克混用,对这两种农药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233.53和737.55。田间试验结果,茶皂素单用时对柑桔全爪螨的防效较差,且持效期很短,但加入到鱼藤酮和托尔克中使用,药效可提高20%左右,特别是对托尔克增效极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