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锯齿矮缩病毒均可以引起水稻矮缩病。于2011-2012年,利用dot-ELISA和RT-PCR方法对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的水稻矮缩病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10.9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30.67%,水稻齿叶矮缩病毒4.62%。2012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0.4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48.38%,水稻齿叶矮缩病毒26.32%。检测结果说明2012年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水稻齿叶矮缩病害重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害轻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于江苏、浙江等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贵州、重庆、浙江等省区流行;水稻齿叶矮缩病在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均有发生,且往往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稻区水稻的重要病毒病。该病害潜隐性强、危害重、防控难度大,对水稻生成构成极大威胁。本文综述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分子进化、病毒与植物寄主或媒介昆虫间的互作、测报技术、药剂创制和田间综合防控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已报道的造成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有3种,分别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 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1]。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该病,上世纪60年代曾在中东部夏玉米区流行,至70年代以来各玉米产区已陆续发生[2],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特别是套播或晚春播、早夏播玉米田发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严重,2010年在桂林市中稻爆发成灾,一般发病田块病株率10%~30%,严重田块病株率达80%以上,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威胁。全国农技中心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2010年9月联合举办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规律及传毒媒介防治考察活动”指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梦玲 《广西植保》2011,24(1):30-32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等县发现,同时在上海市嘉定和奉贤县、江苏省苏州和镇江等专区的水稻上、扬州和南通等专区的玉米上有局部危害。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 tellus(Falle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该病毒的寄主较广,现已知的主要有28种。  相似文献   

7.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近几年在江西的发生、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综述,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谢联辉 《植物检疫》1993,7(4):305-305
水稻病毒及其所致病害能给水稻生产造成十分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目前国际确认的15种水稻病毒,因其传播方式、传病特性、粒体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片段以及血清学反应和致病特征不同,而分属于下列9个组群:(1)植物呼肠弧病毒组(Plant reovirus group),有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virus)、水稻簇矮病毒(Rice bunchy stunt  相似文献   

9.
马文元 《植物保护》1982,8(3):18-18
玉米粗缩病是由粗缩病毒(MRD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主要发生于意大利、捷克、以色列等国。这种病毒病与日本发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RBSV)所引起的玉米病毒病极其相似。两者都可以侵染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和稗草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而且症状也相似,传毒昆虫也都是以灰飞虱为主。但一般认为玉米粗缩病毒,不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虽然有的水稻品种可以表现出某些症状,但是以有此症状的水稻为毒源,再回接玉米,并不能使病毒复原。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则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稻品种黑条矮缩病感病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 ddwarf virus(RBSDV)]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发生普遍,部分种植区域、部分品种发病严重,损失较大。为掌握不同水稻品种间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RT-PCR从江苏玉米上克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的全基因组,其基因组10个片段核苷酸数目和蛋白编码情况与已报道的RBSDV分离物基本一致。 基因组的序列一致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表明,RBSDV基因组片段间存在频繁的RNA重排现象;江苏玉米分离物(JS)与湖北玉米分离物(HuB)和河北小麦分离物(HeB)的整体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安徽分离物(AH-MX8)的整体亲缘关系最远。综合本研究及前人对S8 和S10的研究,RBSDV基因组不同片段的进化中RNA重组的作用不同: S1、S2和S4中没有RNA重组;S3、S5、S6、S8和S10中存在低频率重组;S7 和S9存在较高频率重组,其中S7的高频率重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p8蛋白由其基因组片段S8编码,根据RBSDV浙江分离物S8序列(AJ297431)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编码p8蛋白N端部分的片段,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然后以大肠杆菌BL21plysS为宿主菌进行高水平地表达,利用纯化的p8蛋白免疫小鼠,制备了p8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8蛋白在水稻病株中含量较为丰富,易于检测,而且p8蛋白参与病毒粒子的组成,表明p8是一个病毒结构蛋白。ELISA检测显示p8蛋白的抗血清可与不同来源的水稻、小麦、玉米病汁液发生强烈的血清学反应,表明该抗血清适用于RBSDV田间病株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14.
 Four isolates of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ize plants showing rough dwarf symptom in Linyi and Tai'an,Shandong province.The S10 genomic sequences of these isolate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14 other RBSDV isolates.All of the four sequences were 1 801 base pairs (bp) long including the 5'-UTR of 21 bp and the 3'-UTR of 103 bp.They all contained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1 677 bp (22-1698),encoding the coat protein (CP) of 558 amino acids.The sequences of these four RBSDV isolates and those of the major cp gene of 14 other isolates available in the GenBank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Recombin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solate Lym2 was likely a recombinant of isolates Lym1 and Zhjs.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 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Isolates of plant reoviruses causing severe stunting and dark leaf symptoms on wheat in Hebei province, on maize in Hubei province and on rice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Four of the ten genome segments corresponding to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S7, S8, S9, S10 were amplified by RT-PCR from the Hebei and Zhejiang isolates and sequenced. Sequences of S9 and S10 were also obtained from the Hubei isolate. Sequences of corresponding segments of the Chinese isolates were very similar to each other (94.0–99.0% identical nucleotides and 96.3–100% identical amino acids) and were closer to those of a previously reported Japanese RBSDV isolate (90.0–94.9% identical nucleotides and 91.1–98.6% identical amino acids) than to those of an Italian Maize rough dwarf virus isolate (85.1–88.1% identical nucleotides and 85.5–94.3% identical amino acids). The Chinese isolates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RBSDV.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的种群变异,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RBSDV山东分离物RBSDV-JN1的水稻中克隆该病毒的S10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进而构建包含RBSDV-JN1的C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诱导表达;并以表达的融合蛋白为抗原,制备病毒的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S10片段全长为1 801 bp,包含1个1 677 bp编码框,编码558个氨基酸的外壳蛋白(CP);与GenBank已注册的19个RBSDV的CP基因序列相比较发现,病毒各分离物间核苷酸的序列相似性为90.5%~99.8%,氨基酸的序列相似性为95.9%~100.0%;地理位置较近的分离物间序列相似性较高,RBSDV种群分布呈现区域性差异。原核表达载体pET-RBSDV-CP经IPTG诱导,获得了分子量约为63 kD带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用该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Western blot和Dot-blot ELISA检测显示,效价为1:81 00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