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通过对江苏地区1368-1911年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368-1911年江苏地区共发生旱涝灾害362次,其中旱灾发生108次,涝灾发生254次,在旱涝灾害中以涝灾为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旱涝灾害在年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a、11a、17a和22a 4个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出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的变化特点;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区域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草原是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物质基础。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等复杂因素的多重影响下,过牧超载与垦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和敏感地区。笔者兼顾多方面因素,在设定多层次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筛选与气候相关性强的35个关键指标,其中敏感性指标20个,适应性指标15个,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原区县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选择依据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北方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CO_2浓度增大时所带来的气候效应作了重点分析,经过综合归纳后得出我国北方气候在今后一百年内的两个基本变化趋势:第一:旱化加重,旱涝灾害频繁;第二: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三十年代,气候继续转冷,之后气候逐步转暖。  相似文献   

4.
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1980-2012年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探讨了城市化对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影响,依据1997年以来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东中西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能源消费将增加1.814%;生产消费占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和工业消费所占比重减小,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城乡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差距越来越小.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但其作用强度要显著小于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工业水平等因素,东中西不同区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强度更大,西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最后从城市化视角对能源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与灾害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地震、饥荒等灾害史料的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世纪的3000年间每个世纪灾害发生的频率,并对此时间内历史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气候交替变化较为频繁;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出现频率高,且集中于6-10世纪,14-18世纪。同时分析得出该地区历史时期灾害频数与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灾害在气候突变时出现频率远高于气候平稳期。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空间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陕甘宁地区35年来(1971-2005),39个测站的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法,聚类分析法,5年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比较该地区39个县的气候变化空间结构特点以及致灾效应。结果表明:陕甘宁地区暖干化趋势明显;全区有6个增温中心(定边靖边,神木,正宁,西峰,延安和同心)和4个干旱中心(延长宜川,甘泉富县,吴堡,和子长);气候变化导致该地区原本恶化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持续的时间延长,强度增大,最后导致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贫困。  相似文献   

7.
明代河南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代(1368年-1644年)277年河南地区干旱灾害史料的整理、分类与统计分析,从频次和强度两个方面探究河南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地区在明代共发生干旱灾害88次,其中1级旱灾35次,2级大旱灾48次,3级特大旱灾5次.在时间分布上,明代河南地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尽管有阶段性起伏,但总体来看,呈现出前期少,中后期多的特点,其中后期尤为突出;在发生季节上,干旱灾害多集中于春、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在空间分布上,明代河南地区干旱灾害频次的区域分布与干旱灾害强度的区域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豫北地区既是干旱灾害易发区,也是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豫西地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偏低,但干旱灾害强度偏大;地处西南的南阳府(范围大体同于现在的唐白丹区)干旱灾害发生最少且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8.
气候条件及其变化是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最敏感、最活跃的因子,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明显。然而,气候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上。在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在空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不同地区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不同的连接区域的气候构成的气候变化序列可以替代同一个区域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因为它们的变化都是连续的。基于此思想,选择气候条件明显不同的两个区域(分别用我国南方的和北方的两个省代替),分别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利用现代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等定量方法,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耕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管理、地形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定量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可能是渐变或跳跃性的突变转型)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气候条件转好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减小;农业社会和农业产出状况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减小;人们会有选择地耕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的土地。当气候条件变差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增强;农业产出和农业社会状况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增大;人们更多关注农业人均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生产状况,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的关注严重减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石羊河流域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51—2009年气象资料和武威市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对比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分析、Arcgis空间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石羊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气温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月、季、年平均降水增量不同程度地增(减),并且气候变化显著周期分别为:平均气温3~5 a,降雨量1~3 a。从气象因素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可以看出,降水是影响春小麦乳熟期长短的主要气象因素,而气温和降水与玉米关键生育期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地区的影响,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解决好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调研,收集整理一线基础数据、资料、依据和建议,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象灾害应急体制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重点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应急响应队伍建设、政策法规建设、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建设,以此突破气象灾害应急体制障碍,凸显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防灾避险科普机制,以此突破气象灾害应急机制障碍,形成全社会防灾避险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陇东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自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的268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11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清代陇东地区中度旱灾发生最多,其次为大旱灾和轻度旱灾,而特大旱灾发生最少;从清代早期...  相似文献   

12.
山西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灾害趋势判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山西18个气象站自建站以来到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应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马尔可夫模型等分析了山西近60a来的气候变化及旱涝趋势。结果表明:1)山西近60a来气候总体上具有暖干化特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29℃/10a。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迅速,在1992年气温发生突变,1992年以前为冷期,以后为暖期。2)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为-12.77mm/10a。降水变化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3)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显示在气温突变后2012~2016年降水处于"正常"状态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地方灾害史料和疫病专著资料的整理收集,统计出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通过深入的分析,表明瘟疫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在气候恶化时期瘟疫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异常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出现时最容易发生瘟疫;从一年之内来看,春夏季是瘟疫多发的时期。况且,瘟疫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最容易发生,它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JIN Jia 《干旱区科学》2016,8(4):533-545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regions to climate change.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syst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nd the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s important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n various ecosystems from 1982 to 2013 in western China with large areas of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based on the Time-Integr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TINDVI)data and climate dat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asslands were the most vulnerable ecosystem to climate change in western China,especially for those in Tibetan Plateau.Croplands in oases were not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compared to rain-fed croplands in semi-arid regions(e.g.Gansu and Inner Mongolia),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well-developed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 in oases.Desert and Gobi ecosystems were slightly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The assessment results,as revealed in this study,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aking appropriate actions to protect the ecosystems in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青铜峡地区气候资源特点及其优势,给出了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指标及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并相应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及防灾减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的文献史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在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影响下,渭南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并呈增加趋势,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均有很大影响。其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认识渭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防范和防洪减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蒙古高原农牧业系统格局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蒙古高原农牧业系统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阐述了蒙古国农牧业生产现状和过去半个多世纪农牧业格局变化,在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时空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耕地比例小,主要作物单产很低,耕地面积自1950年代起逐渐增加,至1980年代中期达到最大,然后持续减少,谷物总产量在1980年代中期前波动增加,之后则持续减少,人均拥有谷物量与总产量走势基本一致;畜牧业是蒙古支柱产业,但畜牧业粗放经营,畜产品生产力远低于发达国家,各种畜种数目自20世纪初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山羊自1990年代起增长迅猛,而人口稳定增长却导致人均占有家畜量波动下滑。分析认为蒙古农牧业系统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农业技术投入和牧业管理、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尤其气候灾害和开放市场经济对蒙古农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青南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及2002年人口、经济等社会人文要素和1949-2000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与相关文献,运用ARCGIS 9.0及ARCVIEW 3.2软件建立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并生成区划基本单元,运用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的方法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区划小区,结合自上而下区域划分的方法将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划为4个一级灾害区10个二级灾害区,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选取1961~2009年兰州市气候观测资料,采用城郊对比法,分析兰州市气候环境变化特征,发现兰州市城市气候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和暗岛效应,雨岛效应则不明显。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分析建立城市化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联模型,其中三次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分析表明:兰州市热岛效应和暗岛效应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现象比较明显,而此现象在干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中并不存在,兰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并不完全符合环境库茨涅兹曲线规律。  相似文献   

20.
明代河南大水灾城洪涝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水灾城灾害是洪水灾害中的特大水灾,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明代河南大水灾城灾害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河南大水灾城洪水灾害共发生101次,平均每3.65年发生一次。1580、1470、1530、1590年代灾害最为频繁。灾害季节性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具体为农历的6、7、8、9月间。主要为河灌型灾害,占水灾总次数的46%,河溢型、雨灾型各占水灾总次数的35%、19%。明代河南有64个州县发生灾害,约占全省的61.5%,祥符、睢州等受灾最为严重。处于黄河南泛区的开封府、归德府受灾严重,南阳府、汝宁府,受灾最轻。总体特征为东部密、西部疏;黄河沿岸及其泛区、沁河流域、伊洛河下游密,其他流域及支流疏。黄河南泛河道不固定、泛溢无常,以及太行山东南缘河道短促,暴雨集中、宣泄不畅等是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