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青海省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本文根据青海省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54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青海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钻自西昆仑山崇测冰帽6530m处18.7m长冰芯的分析得到:尘埃含量的变化影响着崇测冰帽钻点处的物质平衡———与其它气溶胶相比,沙尘微粒是冰帽钻点处降雪的主要贡献因子;以沙尘作为冰核的降雪是钻点处降水的主导形式。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地面观测资料比较显示:近60a来的冰芯积累量所反映出的冰帽降水量在减少,同时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暖季降水量在增加,而沙尘恰是连接沙漠周缘地区和附近冰川区气候变化的中介。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对于崇测冰帽冰芯中降雪积累率与尘埃沉降通量一致降低的发现具有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气候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说明黄河断流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及断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解决黄河断流的四条途径,即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及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动态调控模型,进行人工调控,在对这些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动态调控模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建模原理与方法及其若干宏观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旅游安全的川藏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藏公路沿线多种自然灾害频繁,成为沿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之一。文中以旅游安全为出发点,选取了8个自然灾害指标,采用多灾种加权叠加法,对川藏公路沿线自然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川藏公路沿线综合自然灾害高危险区(波密-八宿、泸定-邛崃)、较高危险区(八宿-芒康、雅江-康定)、中危险区(堆龙德庆-墨竹工卡、林芝-波密、康定-泸定、理塘-雅江、邛崃-新津)、较低危险区(新津-成都、墨竹工卡-工布江达、巴塘-理塘)、低危险区(工布江达-林芝),分别占总里程的20.9%、25.7%、25.1%、21.6%、6.7%,其中,中等危险以上里程占总里程的71.7%,认为川藏公路是一条自然灾害高危险的旅游线路,研究结果将为川藏公路沿线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的旅游地或旅游线路的旅游业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7.
选取1961~2004年西宁站和周围3站的月平均气象资料,对西宁站与周围3站的气温距平3年移动平均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西宁市平均气温上升的趋势中有2个明显的变化期。然后利用1961~1974年(较长的平稳期)西宁与周围气象资料建立函数关系,求得1974年后西宁站由于热岛效应所产生的净增强值。其计算结果是西宁市1974~2004年的平均气温比1974年以前的平均气温增加了0.49℃,并且西宁市的热岛效应呈总体减弱的趋势。最后通过数学模型求得剔除热岛效应后西宁市的气温变化曲线,但西宁市的平均气温仍然呈升高的趋势,1961~2004年的气温平均升高0.40℃。这一变化不但与西宁市周围的地形有关,还与全球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青海南部高寒区沙漠化灾害态势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漠化灾害是我国青藏高原严重的灾害之一。青海南部高寒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本文分析了沙漠化的现状及主要灾害表现 ,阐述了沙漠化灾害的主要驱动机制。本区沙漠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沙化过程与人为沙化过程共同作用于脆弱的承灾体的结果 ,它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 ,而且还危及到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立基准时段,确定河湟谷地的气候因子影响系数,分析气候变化对河湟谷地粮食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季气候变暖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对河湟谷地20世纪90年代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12.6%~17.4%,对21世纪初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12.3%~20.0%,相对东北黑龙江地区,气候变暖对河湟谷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北半球的显著增温,已经对农业生产的产量、熟制和种植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河湟谷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面积的调查,并运用快速聚类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近20年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结构变化显著,薯类种植面积大范围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快速下降,其种植范围在地域空间上向东退缩,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显著,并向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由小麦-薯类作物,逐渐向玉米-薯类-小麦等多样化、喜温作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