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效氯氰菊酯在韭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高效氯氰菊酯在韭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高效氯氰菊酯在韭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高效氯氰菊酯450g/ha(20.25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高效氯氰菊酯450g/ha(20.25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和300g/ha(13.5g a.i/ha,推荐最高剂量)施药,施药2~3次,施药间隔5d,施药后7、10、14d采样韭菜样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NCI源)对高效氯氰菊酯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在韭菜中消解较快,在山东露地和保护地半衰期分别为6.4和9.7d。最终韭菜样品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在0.1~0.858mg/kg。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虫螨腈在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虫螨腈在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360g a.i/ha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72g a.i/ha和108 g a.i/ha施药,施药1~2次,施药间隔7d,施药后7、14、21d采样姜样品。气相色谱对虫螨腈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虫螨腈在植株中消解较快,在山东和安徽半衰期分别为6.0、8.2d。最终21d姜样品中虫螨腈的残留量在低于0.01~0.0495mg/kg,低于欧盟和日本制定的虫螨腈在姜中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辛硫磷在棉花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其使用规范.于2010-2012年在杭州和商丘两地进行了氟铃·辛硫磷20%乳油在棉花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实验.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植株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0.62~0.81d和2.4~2.8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氟铃·辛硫磷20%乳油按300g a.i./ha和450g a.i./ha施药,虫害发生期施药3次和4次,末次施药后7、15、21d采集土壤样品和棉花样品,土壤和棉籽中辛硫磷的残留量均<0.05mg/kg.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45%咪鲜胺微乳剂在葱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咪鲜胺在葱中的残留量及残留消解研究。消解动态试验按照506.25 g a.i/ha 1次施药,药后2h、1、3、5、7、14、21、28、35d采集葱;最终残留试验按照337.5和506.25 g a.i/ha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施药后7、10、14d采样葱样品。气相色谱对咪鲜胺进行定量分析。消解动态试验表明:咪鲜胺在葱中消解较快,在山东和广西半衰期分别为5.3 d和6.3 d。最终10d葱样品中咪鲜胺的残留量在0.027~0.64 mg/kg,低于韩国制定的葱中咪鲜胺最大残留限量(1mg/kg)。推荐该药在葱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d。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氟啶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规律。进行2年2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剂量1 125g/ha;最终残留试验剂量1 125和750g/ha,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距末次施药后间隔7、10、14、21d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氟啶胺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氟啶胺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3.0~7.4d、6.7~10.0d。马铃薯最终样品中氟啶胺残留量在0.005~0.026 5mg/kg之间,土壤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在0.030 1~1.02m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马铃薯最终样品中氟啶胺残留低于欧盟(0.05mg/kg)和日本(0.1mg/kg)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高效氟吡甲禾灵在马铃薯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高效氟吡甲禾灵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残留消解研究。进行2年2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高效氟吡甲禾灵337. 5 g/hm2(94. 5 g a. i/hm2,推荐最高剂量的1. 5倍)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高效氟吡甲禾灵337. 5 g/hm2(94. 5 g a. i/hm2,推荐最高剂量的1. 5倍)和225 g/hm2(63 g a. i/hm2,推荐最高剂量)施药,收获期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高效氟吡甲禾灵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高效氟吡甲禾灵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4. 8~8. 9 d、8. 3~14. 2 d。最终马铃薯中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0. 01 mg/kg)。该方法,准确可靠。收获期马铃薯中高效氟吡甲禾灵残留低于我国规定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值(0. 1mg/kg)。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噻呋酰胺在水稻和环境中的安全性,建立了噻呋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开展噻呋酰胺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研究。进行两年三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噻呋酰胺植株中162 g a.i./hm~2施药1次,土壤中216 g 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162 g a.i./hm~2(高剂量)和108 g 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2次和3次,水稻收获期采样。噻呋酰胺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8~5.0 d、1.8~5.2 d、2.1~9.1d。噻呋酰胺在土壤、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322 0、2.305 2、2.142 7、0.199 7mg/kg。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中国规定的糙米中噻呋酰胺最大残留限量(MRL)5.0mg/kg。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莲藕叶斑病的药剂,探索适宜的防治方法,本文研究了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嘧菌酯3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处理对莲藕叶斑病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第三次施药后10 d,10%苯醚甲环唑WG 112.5 g(a.i.)/ha的防效(72.79%)最高,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WP 787.5 g(a.i.)/ha和10%苯醚甲环唑WG 75 g(a.i.)/ha的防效,分别为70.90%和69.13%,这3个处理之间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并均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 412.5 g(a.i.)/ha的防效(68.50%)无显著差异,且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莲藕安全,可在生产中与50%多菌灵WP轮换使用。推荐使用剂量:10%苯醚甲环唑WG为75~112.5 g(a.i.)/ha;70%甲基硫菌灵WP为787.5 g(a.i.)/ha。在莲藕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施药时间选择上午9时前或傍晚时进行,采取常规方法叶面均匀喷雾(加充分溶解的0.1%中性洗衣粉),每次用水量675 L/ha左右,间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3次,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减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氟虫腈在薏苡Coix lacryma-jobi仁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了讨论。浙江泰顺和缙云两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薏苡生长的不同时期,分别用常规(30 g/hm2)和1.5倍(45 g/hm2)剂量氟虫腈处理两次,其在薏苡仁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0~10.2 d (泰顺)和10.8~11.3 d (缙云)。最终残留试验表明,在薏苡仁收获前14 d (泰顺)或7 d (缙云)按30 g/hm2有效剂量施药,收获前30 d (泰顺)或21 d (缙云)按 45 g/hm2 有效剂量施药,氟虫腈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 0.01 mg/kg。综合多方面因素,按照常规有效剂量30 g/hm2处理,建议氟虫腈在薏苡上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的安全间隔期可考虑暂定为30 d。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醇在麦苗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3.82~4.94d,土壤中消解相对缓慢,其半衰期为17.17~20.91d;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最高推荐剂量(商品)60g/mu和最高推荐剂量的2倍120g/mu施药2、3次,采收距末次施药间隔7、14、21d,三唑醇在小麦籽粒中残留量为0.029 1~0.153 0mg/kg,麦杆中残留量为0.029 1~0.153 0mg/kg,土壤中为0.005 9~0.046 0mg/kg。该药属于低毒农药,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及土壤中精甲霜灵残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精甲霜灵在马铃薯上的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了讨论。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两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的两倍时(有效成分144 g/hm2),精甲霜灵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0~3.7 d和 10.5~11.2 d。在有效成分为 72 g/hm2和144 g/hm2 的剂量条件下,施药3~4次,施药后第14 d马铃薯中精甲霜灵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综合多方面因素,按照推荐剂量72 g/hm2处理,建议精甲霜灵在马铃薯上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的安全间隔期可考虑暂定为14 d。  相似文献   

12.
Sensitivity to epoxiconazole of 90 single-spore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was determined. The EC50 values for epoxiconazole in inhibiting mycelial growth of the 90 M. oryzae isolates were 0.11–0.86 μg/ml, with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0.260?±?0.082 μg/ml.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itivity to epoxiconazole and sensitivity to carbendazim or iprobenfos. In protective and curative tests, epoxiconazole applied at 200 μg/ml provided over 70 % control efficacy, while tricyclazole exhibited better protective than curative activity. The results of four field trials performed in 2010 and 2011 at two sites showed that epoxiconazole at 112.5 g a.i/ha provided over 75 % control efficacy, which was similar to tricyclazole with 300 g a.i./ha and better than carbendazim with 562.5 g a.i./ha.  相似文献   

13.
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中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GC-ECD)检测,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 及三七茎叶对其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三七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2.3~12.8 d;叶面施药后,其可被三七茎叶吸收并迅速向下传导至根部,且主要集中在须根中。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不同部位之间的最终残留量存在差异,依次为花>须根>块根。于三七病害发病初期 (通常在三七开花前的营养生长期)施用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用量为有效成分67.5 g/hm2, 施药4次,间隔期为7 d,距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28 d收获的三七块根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RQ)仅为0.21%,处于安全水 平。建议在使用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防治三七上的病害时,用药量为有效成分67.5 g/hm2, 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28 d。  相似文献   

14.
噻虫嗪在保护地和露地菠菜中的消解规律及安全使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莉  沈桂明  马琳 《农药学学报》2014,16(4):457-461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菠菜中噻虫嗪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并根据农药残留登记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保护地和露地菠菜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噻虫嗪在2种栽培条件下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但在保护地菠菜中的消解速率明显比露地的慢,半衰期分别为4.08和1.28 d;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45 g/hm2,分别对水喷雾施药2~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于距离末次施药3、5、7 d采样测定,噻虫嗪在保护地菠菜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露地的。我国暂未制定噻虫嗪在菠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参照其在甘蓝上的MRL值(0.2 mg/kg),噻虫嗪在保护地和露地栽培时的安全间隔期分别应为7和3 d以上。在菠菜种植中使用噻虫嗪时应根据不同栽培条件设定不同的安全采收间隔期,从而降低其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三唑磷在竹笋中的残留分析与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竹笋中三唑磷的残留量和消解动态,建立了三唑磷的消解动态方程。竹笋样品经乙腈匀浆、净化后,在DB-1701色谱柱中分离并采用GC-FPD分析,当添加水平为0.01~0.1 mg/kg时,竹笋中三唑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4.0% ~101.5%,相对标准偏差在1.6% ~18.2%之间,以3倍基线噪音作为最小检出限,得到最小检出量为5×10-12 g,最低检测浓度为 0.01 mg/kg。田间残留消解试验表明: 竹笋对三唑磷的吸收在施药后1 d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药后30 d接近最低检测浓度0.01 mg/kg,半衰期为3.7 d,消解到0.01 mg/kg的时间为药后30.2 d,其消解方程ct=2.738 5e-0.186 t。建议三唑磷在竹笋上的安全间隔期应大于21 d。  相似文献   

16.
戊唑醇及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残留行为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玉米及其秸秆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0.0025~0.1 mg/L范围内,戊唑醇及吡唑醚菌酯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鲜食玉米及成熟玉米籽粒在0.01、0.1和1 mg/kg,青玉米秸秆在0.01、0.1和2 mg/kg,成熟玉米秸秆在0.02、0.2和6 mg/kg添加水平下,戊唑醇在玉米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在75%~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6.0%之间;吡唑醚菌酯在玉米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在76%~101%之间,RSD在2.1%~8.4%之间。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80 g/hm^2剂量施药3次,分别于末次施药后21和28 d采集的鲜食玉米及成熟玉米籽粒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0.01 mg/kg),也低于CAC、EU和EPA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一般人群戊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154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8.2%;一般人群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24.0%。因此,建议在玉米上使用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时,最高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180 g/hm^2,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为7 d,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17.
纪然  朱光艳  刘冰 《农药学学报》2010,12(3):283-288
建立了测定甘蓝和土壤中醚菊酯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在0.02,0.20和2.00 mg/kg 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80.3% ~105.5%,相对标准偏差2, 收获期距末次施药间隔7,14,21 d时,甘蓝和土壤中醚菊酯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杀虫单在水稻和土壤中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按常规用药剂量和高剂量施于水稻田后,杀虫单最终残留量表现为:稻壳〉稻田土壤〉植株〉糙米。建议杀虫单在水稻合理使用:按混剂用药剂量600、900g a.i./hm^2(其中杀虫单为180、270g a.i./hm^2)在水稻生长期施药,施药3次,2次施药的间隔时间为14d,安全间隔期至少为14d。收获时杀虫单在稻田土壤、稻植株、稻壳、糙米中的残留量均〈0.50mg/kg。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合制备安全、高效防治韭菜上灰霉病烟剂的杀菌剂品种,从原药抑菌活性、烟雾毒力作用、成烟率、安全性和田间防效5个方面,对9种常用杀菌剂制备成韭菜灰霉病防治烟剂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胺、咯菌腈和啶菌噁唑抑制韭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13、0.05和0.12 mg/L;吡唑萘菌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