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细菌、弧菌(Vibrio)和芽孢杆菌(Bacillus)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其中异养细菌波动范围1.35×10^4~1.39×10^6cfu·mL^-1,平均4.73×10^5cfu·mL^-1;弧菌波动范围1.05×10^3~5.20×10^4cfu·mL^-1,平均1.80×10^4cfu·mL^-1;芽孢杆菌波动范围0.11×10^3~4.30×10^3cfu·mL^-1,平均6.6×10^2cfu·mL^-1;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大多在1.0×10^2cfu·L^-1以内,平均0.97×10^2cfu·L^-1,远低于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对细菌与理化因子的单因子分析显示,异养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弧菌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多因子偏相关分析显示,异养细菌和弧菌与DO、pH、COD、TP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调查的养殖池塘对虾生长良好,该养殖池塘是安全、基本健康的系统,水环境中细菌数量受养殖系统中生物、环境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2.
九孔鲍养殖水体及消化道细菌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2年对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养殖水体和鲍消化道中异养细菌及弧菌的数量和类群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的四季变化从2 4×104~1 3×105cfu ml,平均为7 6×104cfu ml;消化道中异养细菌数量四季变化则从1 6×107~5 4×107cfu g(湿重),平均为3 3×107cfu g。水体中弧菌数量四季变化从1 2×104~5 1×104cfu ml,平均为2 5×104cfu ml;而消化道中弧菌数量四季变化则从2 8×105~3 8×105cfu g,平均为3 2×105cfu g。水体中细菌类群由Sphingomonas,Vibrio,Pasteurella,Moraxella,Pseudomonas,Aeromonas,Flavobacterium,Klebsiella,Weeksella和Alcall组成,消化道中细菌类群由Sphingomonas,Vibrio,Aeromonas,Flavobacterium,Shewanella,Sphingobacterium,Pseudomonas组成,水体和消化道弧菌种类主要为Vibriofluvialis,Vibrioparahaemolyticus,Vibriovulnificus,Vibriocholerae,Vibriominicus,Vibrioalginolyticus。并对不同养殖场水源弧菌数量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水中异养细菌为2.3×103-1.1×105cfu/m l,其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一致;弧菌为5.0×103-6.6×103cfu/m l,其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不一致,规律性不强。沉淀池泥中异养细菌为7.6×104-6.7×105cfu/g,弧菌为1.6×103-5.4×103cfu/g,反硝化细菌为2.5×102-3.2×104MPN/g,反硫化细菌为35-4.9×105MPN/g;温度高时,沉淀池泥中反硫化细菌占总异养菌比例最高,反硝化细菌次之,弧菌最小。从异养细菌的数量来看,沉淀池水质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因此,温度一旦升高,水中细菌会急剧增加,造成水质恶化,产生有毒的H2S、NO2-等物质,不利于菲律宾蛤仔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2018年6—10月对4口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池水质理化因子和微生物环境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池水体中,NO~-_3是DIN(NH~+_4、NO~-_2和NO~-_3)主要的存在形式,占比达55%~85%;NH~+_4在0.005~0.060 mg/L低浓度范围内波动;5#池中NO~-_2出现累积现象,其变化趋势与NO~-_3高度一致。虾池中PO_4~(3-)含量为0.012~0.400 mg/L,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各池中Chl-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份。水体中总异养菌数量为2.80×10~4~2.40×10~(5 )CFU/mL,弧菌数量为8.00×10~2~1.00×10~(4 )CFU/mL,弧菌在总异养菌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个大小为0.3hm2的空白虾池内,设立10个大小为5×5×1.6m(l×b×d)的陆基池塘围隔,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调控养殖环境微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低盐度围隔调控养殖系统,水体异养细菌平均为1.33~9.27×104cfu.ml-1,致病性弧菌平均为2.83~7.91×102cfu.ml-1,养殖水体致病性弧菌的数量比异养细菌平均低2个数量级。各围隔水体异养菌在养殖早期都有一个高峰期,中后期低而稳定;围隔异养细菌的数量并未因定期施菌而增高,反而呈下降的趋势。对虾养殖健康的围隔,中后期水体致病性弧菌保持较低的数量,而对虾发病的围隔,致病性弧菌数量高。围隔调控养殖系统,异养细菌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而致病性弧菌数量呈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6.
锯缘青蟹养殖环境中细菌类群及其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锯缘青蟹养殖环境中细菌类群及其数量在垂直与季节上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异养细菌的组成类群在水体与底泥中基本相似,其中水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7.2 %,底泥中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64.5 %;水体中菌量为5.3×10~6. 6×104 cfu/ml,9月达到高峰,底泥中菌量为7.8×103~3.5×105 cfu/g,高峰出现在11月.水体中弧菌量为1.4×10~8.6×103 cfu/ml,9月达到高峰,底泥中弧菌为6.8×102~1.33 ×104 cfu/g,9-10月维持在较高水平.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在9-11月初均维持较高水平,三者在底泥中于11月初达到高峰,提示该时期底泥环境已发生恶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2004年3月对大亚湾6个站位表层水异养细菌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大亚湾表层水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大亚湾表层水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7.15×102 ~91.0×102 cfu ·mL-1,异养细菌数量从湾顶到湾口依次减少;表层水中异养细菌的优势种有19种,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优势菌进行鉴定,它们均为革兰氏阴性菌,隶属于10属14种;大亚湾表层水中异养细菌的种类组成以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弧菌属(Vibrio sp.)和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为优势属,舒氏气单胞菌[A.schubertii(DNA group 12)]、最小弧菌(V.mimicus)和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glumae)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于暴雨频发的华南雨季(2009年5月-8月)对粤西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进行调查,研究在强天气干扰条件下养殖池塘细菌数量动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体异养细菌在104-106 cfu?mL-1间波动,弧菌数量在养殖初期高达105 cfu?mL-1, 虾池301# 和404# 自6月18日开始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微生态制剂后,其弧菌(Vibrio sp.)数量维持在104 cfu?mL-1以下,403# 和305# 波动较大且多次超过105 cfu?mL-1;4口虾池水体弧菌与异养细菌的数量比值在养殖初期均超过20%,之后301# 和404# 保持在12%以下,403#和305# 在养殖后期分别达到21%和33%。底泥异养细菌先升高后稳定,弧菌数量除305# 较稳定外,其他虾池波动较大(103-107 cfu?g-1)。施用微生态制剂池塘301#和404#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前期降低,305#和403#较前期升高;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则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群落的丰富度、常见种的优势度和群落均度较前期有所降低。结果表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可在气候多变的情况下保持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对稳定,抑制弧菌滋生,降低微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流沙湾海区异养菌和弧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沙湾海区异养菌、弧菌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优势菌群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异养菌和弧菌数量进行了周年检测;对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对代表性月份样品优势菌中的弧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区的异养菌和弧菌密度分别为8.8×103~9.60×105cfu/mL和1.0×103~2.45×104cfu/mL,其中异养菌数量高峰出现在6月,弧菌数量高峰出现在12月,异养菌、弧菌数量与水温变化的相关性不明显;流沙湾海区优势菌群中存在着溶藻弧菌等多种致病性弧菌。  相似文献   

10.
精养虾池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点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至7月,对海南省儋州市排浦对虾养殖场3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养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弧菌、活性磷(PO34--P)等16项环境因子进行全程定期测定,分析养殖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DO)、pH和透明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悬浮物(TSS)、化学耗氧量(COD)、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和弧菌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ρ(Chl-a)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养殖前期低,中后期逐渐升高;Chl-a与硝酸盐氮(NO3--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O34--P呈负相关。桡足类密度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异养细菌、弧菌、轮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Chl-a、COD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异养细菌与CO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TSS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弧菌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OD呈显著的正相关,与pH、DO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蔡葆青 《福建水产》2012,34(1):16-20
本实验通过水体与育苗池消毒、合理投喂、科学防病以及育苗池水质理化因子(DO、pH、NH 4+-N、NO 2--N、COD)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等)的实时监测,对凡纳滨对虾高健康育苗模式做了一定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水溶解氧保持在4.2~5.8mg/L(平均5.01±0.63mg/L),pH保持在8.04~8.38(平均8.13±0.11);NH 4+-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51±0.40mg/L),NO 2--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05±0.02mg/L),COD控制在1.56~7.02mg/L(平均4.75±2.18mg/L)。异养细菌数200~91000cfu/mL,弧菌0~6980cfu/mL。投放无节幼体4600×104尾,收获虾苗1280×104尾,成活率达27.8%,且虾苗体质健康,活力旺盛,无携带病毒。  相似文献   

12.
锯缘青蟹苗池微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锯缘青蟹苗池微生态环境和水质环境的全过程检测,探讨了总菌数、弧菌数及弧菌数/总菌数的消长规律,并对苗种培育阶段涉及的各种外源因素及控制苗池微生态环境的相关手段的有效性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苗池水体中总菌数在Z1~Z2少量添加水不换水阶段,呈相对稳定状态,进入Z3后总菌数逐渐增加,最高达3.5×106cfu/m l;弧菌数在Z1培育阶段出现2×102cfu/m l激增至5×104cfu/m l的峰值,第二峰值出现在Z5阶段,达6×105cfu/m l;弧菌数/总菌数比值在育苗起始时仅为0.4%,之后迅速升至30%~40%,在Z5阶段,由于弧菌数量急剧上升,达到50%的高比值;NH4-N与COD检测值在育苗过程中变动较大,两者与弧菌数/总菌数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现行育苗方式中对苗池微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苗种培育密度,海水、饵料的处理方式和抗生素;净化功能菌和蛭弧菌应用于育苗水体具有抑制弧菌繁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讨了贝类以缢蛏为代表在室温16℃、湿度50%~70%条件下,不同冷冻时间对贝类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贝类菌落总数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分别在1.0×102~1.0×103 CFU/g之间。而大肠杆菌数基本小于30MPN/100g,低于农业部无公害贝类标准。存储8d以后,大肠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菌总数在6d以后呈下降趋势。可见贝类在-11~-18℃的温度下,大肠杆菌数存储8d无明显变化,细菌总数存储6d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自净式养殖槽水层和过滤沙层的异养细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及硝化速率进行了研究,测得装有循环过滤装置的水槽水中和沙粒上异养细菌平均数量分别为2.32×10  相似文献   

15.
从患病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体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ZS201364-1和ZS201364-2),通过对其生化特性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致病菌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能运动,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2株致病菌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1×105cfu·g^-1和5.6×105cfu·g^-1。ZS201364-1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pH为7~8、氯化钠(NaCl)质量分数为1%,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6.
研究葡萄糖的不同添加量(1.25~5×10-3 g/L)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指标(氨氮、活性磷)和微生物数量(总异养菌、弧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水体中添加葡萄糖能明显提高异养菌、弧菌密度(P<0.05),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活性磷浓度(P<0.05)。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糖浓度越高,氨氮、活性磷浓度越低,异养菌、弧菌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