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对上海地区9个养虾场多年定池测定观察,搜集了中国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 在低盐度(2‰~15‰)养殖池内体长和体重增长的资料,从而得出:从仔虾到成虾可分为三个生长时期,即前期为第一生长高峰期,中期为高温生长过渡期,后期为第二生长高峰期。其体长生长速度前期为1.10±0.40厘米/旬,中期为0.54±0.07厘米/旬,后期为0.62±0.12厘米/旬;体重增长速度9~10月间比7月间明显,8月间增重较缓,但7月上中旬的增重率最高。根据生长规律的特点初步提出了饲养管理上的一些要求。  相似文献   

2.
光合细菌在虾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研究光合细菌(PSB)在虾病防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施用光合细菌后,随PSB浓度的增加水质、底泥中弧菌和异养细菌数量而逐渐减少,表明了PSB具有调节和改善养殖的微生态环境的作用。PSB还能降低底泥中的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降低COD含量,并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改善水生环境。本文还分析了PSB在长毛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效果,光合细菌的营养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促进对虾生长,增强对虾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微生物调控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排放水的水质状况,设置了3种放养密度(200、400、600尾/m~2),共9口养殖池,跟踪监测了对虾从苗期到养成期不同生长阶段排放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化物、总磷、COD、重金属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放苗密度下,当对虾体长8 cm时,排放水的水质基本能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当对虾体长≥9 cm时,排放水中无机氮的含量均不符合一级、二级标准。在采用微生物调控的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放苗密度不超过600尾/m~2时,对虾生长前期养殖水质基本能达到排放要求,生长后期则需要采取一定的养殖废水处理措施,才能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河北黄骅地区生产的无WSSV和TSV病毒的健康P5—P10期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作为苗种进行工厂化养殖。结果表明,2014年8月开始进行苗种暂养,进行三个月对虾养成,出池前对虾产量达到平均1.5 kg/m~2,养殖面积2 400 m~2。出池前对虾规格50~60尾/kg。对虾养殖成活率15%~20%。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溶解态铜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代谢的影响,以络合态铜和离子态铜作为在水体中添加形态,各设置2个水平的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通过8周养殖实验,检测其不同组织中的铜三磷酸腺苷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肌肉中的铜含量。结果显示:2种溶解态铜的水体均会影响虾肌肉组织中的铜含量,但不会随时间延长和水体中铜水平增高而上升,且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下降趋势;鳃和肝胰腺组织中的铜三磷酸腺苷酶活力与水体中铜含量呈正反馈关系,2个组织中的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力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养殖时长超过16d后与水体含铜量呈负反馈关系;在鳃、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多呈波浪起伏状变化。研究表明:在本实验设置的范围内,不同溶解态铜及含量不会使对虾积累过多的铜;一定量的铜可以促进对虾代谢,但时间过长会抑制对虾对钙镁的吸收利用;在本实验条件下,鳃组织和肝胰腺组织中均表现出铜在水体中的溶解形态要小于铜水平对铜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 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太湖蓝灌治理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药物、生物、机械加工治理蓝藻1.1硫酸铜(CuSO4)在水产养殖上,养鱼池塘发生蓝藻,常用的药物杀灭方法是用硫酸铜全池遍洒。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效果较好。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的变态具有致畸性,并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目前在特种水产品和海珍品的养殖中使用都持谨慎态度。由于太湖是城镇居民的饮水源,所以不能采用硫酸铜来治理蓝藻。1.2大麦杆无锡市前几年用水葫芦隔治蓝藻的方法,经过实践证明不能解决蓝藻问题。最近有见报道,国外利用大麦杆控制蓝藻,从实验室…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究活性酵素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及养殖池水质的影响,为稳定养殖池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共设3组(实验组A、B和对照组),各组均投喂3餐/天,对照组不拌活性酵素,实验组A、B分别拌活性酵素2餐/天、3餐/天,试验周期为45 d。分别于投喂后的第15、30和45天测定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并每3天测量养殖池pH、温度、溶解氧(DO)、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等水质指标,初始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均未检出。结果显示,使用活性酵素的2个实验组均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拌料2餐的实验组A增重率为(962.02±13.55)%,高于拌料3餐的实验组B(726.58±16.04)%,实验组A体长为(5.50±0.14)cm,高于实验组B(4.70±0.15)cm,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说明活性酵素拌料2餐/天投喂为宜。对照组养殖池水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波动大,分别高达(2.70±0.03)mg/L和(0.31±0.01)mg/L,而2个实验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始终低于0.5 mg/L和0.1 mg/L的安全浓度水平,表明活性酵素在稳定养殖池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方面的作用显著。3组的养殖池DO范围为10~13 mg/L、温度范围为19~23℃、pH值范围为7.5~8.4,表明活性酵素对养殖池DO、温度、pH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说明,活性酵素拌料按照2餐/天投喂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养殖池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的增加,调节改善养殖池水质。  相似文献   

9.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永菊 《河北渔业》2006,(11):25-25,40
1 试验目的 2004-2005年,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下达的 《中国对虾深水池塘养殖高产模式的研究》项目.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剩余的对虾饵料及粪便对养殖池中的海水水质影响很大.为了比较在增氧与不增氧,使用底改剂与不使用底改剂等条件下,养殖水体中溶氧、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硫化物含量的变化情况,从中找出改善水质的有效方法,确保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进行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实验,分析了单养与混养两种条件下养殖水体营养盐结构以及底质成分的变化,测定了对虾与海参的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结果显示,混养海参可以明显改变养殖系统的营养盐结构,可使水体中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有所升高,同时也可有效地控制系统中氨氮浓度。混养海参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实验结束时混养组硫化物含量为(7.71±1.33)mg/kg,仅相当于单养组浓度的1/3。混养海参对对虾生长及存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混养组对虾体长特异增长率为(0.69±0.13)%/d,显著优于单养组(0.45±0.06)%/d;混养组对虾成活率可达72.5%±22.9%,显著高于对照组55.0%±17.5%。在混养系统内,对虾不会对海参的生存造成负面影响,海参能够有效地选择摄食和利用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食物中有机质的同化率可达36.36%±13.79%),并以较快的速度生长。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玉足海参具有明显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Ca^2和Mg^2 对长毛对虾仔虾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场水库水体中Ca^2和Mg^2 质量浓度及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影响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仔虾生长和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当水体中Mg^2 质量浓度为877.8mg/l,Ca^2 含量为278.7-292.6mg/l,并且Mg^2/Ca^2 =3.00-3.15/l时长毛对虾仔虾生长发育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今年9月初,厦门水产学院海渔系斑节对虾科研课题组,用人工饲养成熟的斑节对虾做为亲虾,培育出虾苗(仔二代).获得全人工育苗成功. 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是从1983年开始的.当时他们将从海区捕来的20尾体长10-15厘米的斑节对虾成虾,放在海水试验场的水泥池内饲养,对其进行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饵料需求、防病、诱导性腺成熟产卵及人工育苗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至1984年8月有1尾成熟亲虾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泥池培育暗纹东方Tun,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培育密度,饵料转,投饵量以及不环境因子等对成活率的影响,并把土池育苗与水泥池育苗的优点相结合,解决了Tun苗后期培育易相残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工厂化育苗的方法,本实验投放仔苗3万尾(体长0.28厘米-3厘米),40天后,出池鱼苗2万尾(体长2.5厘米-3厘米),成活率高达66.7%,其中前期培育成活率70%,后期培育成活率95%。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监测池塘水质变化,研究分段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养殖实验在6口池塘内(0.267 hm~2/口)进行,首先在其中2口池塘内进行对虾的中间培育,养殖密度为300×104尾/hm~2。经过36 d和48 d的中间培育后,将对虾先后转移到其他4口池塘内,养殖密度为60×10~4尾/hm~2,分别记为T_1和T_2组。剩余的对虾继续养殖在中间培育池塘内,记为C组。结果显示,经过分段养殖的T_1和T_2组对虾,在分池养殖阶段7 d内,生长速度均明显增加,其特定生长率(SGR)分别达到9.36%/d和6.76%/d;养殖期间,T_1组具有最大的SGR(9.36%/d)和饲料投喂量,然而其饲料系数(FCR)(1.053)高于T_2组(0.822);经过分段养殖的对虾FCR均低于C组(1.082)。在分池养殖阶段的大部分时间,T_2组对虾的SGR高于T_1组;C组NH4+-N、NO_2--N和Chl-a浓度低于T_1组和T_2组,而颗粒物含量(T_PM)和总磷(T_P)高于T_1组和T_2组;T_2组Chl-a含量明显高于T_1组和C组。结果显示,经过48 d中间培育后,即对虾体重约为2 g时进行分池养殖仍可保证对虾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大的生长速度,对于饲料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分池养殖阶段具有较多的饲料投喂,经过36 d中间培育后的对虾具有最大产量。分池养殖池塘内饲料投喂少于全期养殖,有利于养殖系统的稳定,然而单位时间内投喂量增加则会影响水质。分段养殖模式在提高分池养殖阶段对虾的生长速度和保持水质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用硫酸铜杀灭虾池轮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山东省乳山县养虾池内轮虫大量繁殖,至使水体严重缺氧,造成3,740亩对虾浮头以至死亡,其中740亩对虾全部死亡。为了消除轮虫对养虾的危害,乳山县水产研究所进行了不同药物试验,认为硫酸铜是杀灭轮虫的理想药物,而且对对虾无不良影响。兹介绍用法如下: 1.用量:一般情况下,使池水硫酸铜浓度达到1—2 ppm即可。倘若轮虫和原生动物数量大,虾出现浮头,为了短时间内杀死轮虫等,药量可增加到2~3.5ppm。  相似文献   

17.
贾雯  黄翔鹄 《水产学报》2013,37(3):465-472
颤藻(Oscillatoria sp.)为对虾养殖池塘中的一种常见的有害蓝藻。本实验以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的除菌体滤液和颤藻为基础,研究各自在不同阶段的溶藻效果,通过测定藻体干重、叶绿素a含量以及藻蓝蛋白含量,探究溶藻效果的最佳作用阶段及其作用机理,为改善对虾养殖水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稳定期和衰亡期的除菌体滤液对颤藻的溶藻效果均影响极显著(P<0.01):7天后颤藻干重分别减少了51.77%、47.04%,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了67.60%、59.13%,藻蓝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33.51%、30.97%;溶藻细菌除菌体滤液对延滞期的颤藻溶藻效果影响极显著(P<0.01):7天后颤藻干重减少了63.90%,叶绿素a含量下降了69.72%,藻蓝蛋白含量升高了54.17%。因此,本研究显示侧孢短芽孢杆菌培养至稳定期的除菌体滤液对延滞期颤藻的溶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体长7~8 cm的大鳍(鱼又)对8种常用水产药物的敏感性强度为:硫酸铜>高锰酸钾>甲醛>强氯精>漂白粉>敌百虫>食盐>亚甲基蓝.安全质量浓度除亚甲基蓝外依次为0.085、0.233、5.21、0.3、0.74、0.497、1045mg/L.硫酸铜不宜作为防治药物,高锰酸钾不宜作为浸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池塘施服过多及水源污染而导致池水富营养化 ,藻类大量滋生 ,池水表面漂浮一层厚厚的蓝绿藻及青苔 ,可引起池塘中养殖的鱼类缺氧及中毒 ,严重的可引起鱼类大批死亡。在虾蟹养殖池塘中 ,虾蟹体表附着大量藻类、青苔及其它污物 ,不仅影响虾蟹的生长而且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每年3~11月 ,养殖池塘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池塘中的藻类及青苔 ,一般用硫酸铜0 5~0 7毫克/升全池泼洒。由于硫酸铜毒性大、多用影响鱼类生长 ,同时易引起鱼类缺氧 ,其效果也不是太好 ,因此 ,我们不太建议多使用硫酸铜。淡不渔业研究中心中水渔药有限公…  相似文献   

20.
《海洋渔业》1985,7(6):278-279
<正> 十七、如何进行鲍的人工养殖?目前我国沿岸很多鲍的育苗室,培育的鲍苗越冬后,壳长可达2厘米左右。这些苗多数用于海底自然放养,有些地区进行人工养殖,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人工养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筏式养殖。养殖容器为长60厘米、直径25厘米、壁厚2毫米的塑料桶,内装100头体长2厘米左右的幼鲍,两端用孔径为4~5毫米的网衣封堵,每3桶连成1串,每台架子可挂150筒,养殖15,000头鲍。养殖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