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采集东海区黄鳍马面 (Thamnaconushypargyreus) 7批样本共 56 0尾 ,南海区 4批样本共 330尾 ,用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判别函数以及等级聚类分析等数值分析方法 ,对其第二背鳍、臀鳍、左右胸鳍等计数性状和头长 /体长、头长 /体高、体高 /体长等量度性状进行检验和分析 ,并结合生态系方法对两海区的种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与南海的黄鳍马面为 2个种群 ,称之为东海种群和南海种群 ,并提出了东海种群资源的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2.
90年代初以来,东海马面Tun渔业由黄鳍马面Tun马面Tun取代了绿鳍马面Tun,并在近几年来已成为群众渔业主要捕捞鱼种之一,因此,了解黄鳍马面Tun的资源状况变动,渔业生产,管理都具现实意义。本文依据有关资料,从若干方面简述分析了黄鳍马面Tun的资源动态,结果为:由于近几年连续高强度的捕捞,其资源群体数量已开始衰退,2000年其可能渔获量属偏低年份,其产量为3.3万t。合理利用初步看法是:减少越冬期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养殖技术、扩大产业化规模,本研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以体重为依据,将获得的绿鳍马面鲀样品划分为3个不同规格(小、中和大),分别测量了体重与全长(FL)、体长(BL)、体高(BH)、头长(HL)、吻长(SL)、眼径(ED)、尾柄长(CL)和尾柄高(CH)8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各个形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个形态指标对于体重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最终建立依据形态性状估算体重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影响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体重的主要形态指标存在差异,小规格为体高、体长、眼径和尾柄长,中规格为体长、尾柄高、头长、体高、全长和尾柄长,大规格为体高、全长和尾柄高。小、中及大规格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84.753+17.263X_(BH)+6.572X_(BL)–28.928X_(ED)–11.353X_(CL);Y=–325.824+20.321X_(BL)+94.047X_(CH)–11.425X_(HL)+15.713X_(BH)–7.218X_(FL)+15.744X_(CL);Y=–516.433+38.012X_(BH)+10.545X_(FL)+82.752X_(CH)。3个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之和均大于0.85,说明本研究得到的形态性状为影响绿鳍马面鲀体重的重点性状。本研究阐明了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体重和形态性状的相关关系,对全人工养殖技术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纵向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79)、决定系数最高(0.229),体长、体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体重产生影响,而尾柄高主要通过体高、体长对体重起间接作用;以体重为因变量(y),体高(x1)、体长(x2)、尾柄高(x3)为自变量,得到估算体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30.482 x1+18.328 x2+ 199.490 x3-500.785.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纵向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79)、决定系数最高(0.229),体长、体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体重产生影响,而尾柄高主要通过体高、体长对体重起间接作用;以体重为因变量(y),体高(x_1)、体长(x_2)、尾柄高(x_3)为自变量,得到估算体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30.482 x_1+18.328 x_2+199.490 x_3-500.785。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Pelteobagrus vachelli♂×P.fulvidraco♀)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对509尾杂交黄颡鱼11项计量性状(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体厚、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及11项标准化性状(肥满度、体长/头长、眼径/吻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尾柄长、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长/全长)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显示,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形态指标可以分为整体框架轮廓指标、肥瘦程度、眼间距特征、头部特征、尾部特征和身体前部T型结构特征6个方面,累积贡献率达76.36%。散点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体质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将326尾2龄杂交黄颡鱼和183尾3龄杂交黄颡鱼的11项计量性状与11项标准化性状逐步剔除,筛选出关于2龄鱼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和体长/全长8个变量,3龄鱼群体的全长和体质量2个变量,分别建立起性别判别函数。通过将数据代回方程中检验可得出2龄鱼综合正确率87.0%、3龄鱼综合正确率84.2%。t-检验结果显示,雌雄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差异集中在肥满度及外部轮廓指标上,雄鱼较雌鱼体型更宽、更长。上述差异性状和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杂交黄颡鱼性别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黄海水域捕捞的131尾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为样本,在活鲜状态下,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并绘图;统计各鳍条数量,对可量比性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发现:1)鱼体头部和背部在活体状态下呈深青灰色,腹部呈浅青绿色,趋于白色。死亡后,体色加深,转为墨绿色,鳍条保持蓝绿色为其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2)体长为体高的1.5~3.3倍;体长为头长的3.1~4.9倍;头长为吻长的1.1~1.6倍。3)全长(Tl)/体长(Sl)相关性显著(R^2=0.96),雌雄无显著差异;尾柄长/尾柄高、体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相关性不显著,雌雄差异大。4)鳍式为背鳍Ⅱ,36~39;臀鳍34~37;胸鳍14~15;尾鳍1+10+1;腹鳍退化为一个腹鳍棘。5)鳞片绒状鳞,由基板和骨质凸起组成;具有体侧线和框下线。6)绿鳍马面鲀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0,染色体核型为2n=40t,臂数NF=40,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且无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东海黄鳍马面豚生物学特性和资源利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阐述东海黄鳍马面豚的生物学特性,计测若干形态性状和差异比较。指明东海与南海的黄鳍马面豚系两个不同的群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二、三倍体鲤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倍体鲤鱼在体长/尾柄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尾柄长、头长/眼后头长、头长/眼间隔、体高/体厚等可量性状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据此可做为二、三倍体鲤鱼之间的区别特征。在可数性状方面没有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三个地理种群鲂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北江、钱塘江、金沙河水库3个地理种群的鲂(Megalobrama skolkovii)414尾样本,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法比较研究了37个形态比例性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口裂长/头长、吻长/头长、口宽/头长、上颌厚/头长、全长/体长、体厚/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体长、尾柄长/尾柄高、1—2/体长、1—3/体长、2—4/体长、2—5/体长、3—5/体长、4—5/体长、4—6/体长、4—7/体长、5—6/体长、6—8/体长、6—9/体长、7—8/体长,及7—9/体长23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1:吻端;2:头部后缘;3:胸鳍起点;4:背鳍起点;5:腹鳍起点;6:背鳍基部末端;7:臀鳍起点;8:尾鳍背部起点;9:尾鳍腹部起点);聚类结果显示,北江与金沙河水库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北江群体与金沙河水库群体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0.26%;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8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鲂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率为99.03%。结果显示,可以通过形态比例性状来判断鲂的3个地理群体的归属。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东海及部分黄海海域表面水温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03年东海及部分黄海海域的表面温度状况。研究表明,不同的水团具有不同的温度年变化特点。大陆水系的均极差远大干多年平均的水平,说明沿岸海域的表面温度年变化比常年更大,但黑潮主干区的均极差却和多年平均值差不多。虽然各海域的温度季节变化因海区的不同略有不同,但各种水团的年平均温度比多年平均都要高一些,说明这一年是比较温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12.
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为应对当前渔业新形势,实施新的组织体制,建造了第三代先进的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以加强对日本近海及东、黄海国际渔场的资源调查,并希望加强与中、韩两国的渔业合作,期待日、中、韩三国在东海实施共同的渔业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3.
唐明芝  慕康庆  连大军 《海洋渔业》2003,25(2):82-82,103
太平洋斯氏柔鱼(Ommastrephes sloani)又称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俗称火箭鱼(以下简称鱿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东黄海区鱿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泛。我国鱿鱼生产主要是拖网和流刺网,特别是拖网生产,渔期长,产量高,效益好。现将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鱿鱼资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海和东海带鱼群体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两个自然群体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的9种同工酶(AAT、ALP、G3PDH、IDHP、LAP、LDH、MDH、PGM、SOD)进行了电泳分析,共检测出13个基因座位,其中3个(AAT*、PGM*、SOD*)为多态位点。两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0*.99)分别为0.1538和0.0769,平均等位基因的有效数为1.0211和1.016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192和0.0038,平均预期杂合度(He)分别为0.0173和0.0037,群体间遗传距离(D)为0.0015。  相似文献   

16.
黄、东海底栖性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海中部的群落相对稳定,而东海北部具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5,39(6):824-835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东、黄海表面水温分布状况对中国沿海的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研究表面水温的年变化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很有意义。本文分析了2005年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的表面水温状况。研究表明不同的水团具有不同的水温年变化特点。2005年暖流区域的表面水温总体上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差别不大。虽然显示出上半年较冷,年末较热的现象,但只是在秋初一段时间内暖流区的表面水温比多年平均值高一些,而显示出较强的势力,年中的其余时间与多年平均的差别不大。沿岸海域的水温变化比较复杂,福建沿岸表面水温与多年平均状况差别不大;浙江沿岸及长江口邻近海域除春季的一段时间外,年中大部分时间的水温比多年平均值偏高,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偏高持续的时间既长,且幅度也较大;江苏北部沿岸及山东沿岸的表面水温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差别不大,除在夏季一段时间内有偏高现象外,其余时间都呈略微偏低状态。中间水体的表面水温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在2005年的前3季的状况比较一致,都呈现了初冬偏暖,春季偏冷,夏季略微偏热的变化特征;秋季则南部的区域偏暖,北部区域与多年平均状况差不多。  相似文献   

19.
东海和黄海南部细条天竺鲷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细条天竺鲷(Apogonlineatus)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营养级及其季节与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细条天竺鲷最主要的食物种类,它们的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分别为46.08和37.46,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7.90和21.98,个数百分比分别为27.80和12.80。磷虾、十足类、端足类、鱼类和糠虾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不同季节和体长组食物类群的个数百分比及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差异均极显著,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替代也非常明显。细条天竺鲷的总空胃率14.01%,胃饱满系数最高76.69‰,平均11.26‰。胃饱满系数的季节差异极显著,而体长变化不显著。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春夏秋冬逐次提高。不同体长组的多样性指数以41~50 mm体长组最高,然后逐次降低;均匀度则呈现出先随个体的生长而降低,至体长61~70 mm后趋于稳定的状况。细条天竺鲷的营养级3.39级,春夏秋冬分别为3.31、3.59、3.39和3.33级。研究表明,细条天竺鲷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以食浮游动物为主,兼食部分游泳动物;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食物优势度集中;食性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动而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