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而水产动物营养性疾病之鱼类脂肪肝的发病也逐渐迅猛起来,逐渐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实验拟通过高脂饲料诱导建立斑马鱼营养性脂肪肝模型,为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该实验分别以基础饲料和16%高脂饲料投喂1月龄斑马鱼,在投喂后第14、30、90天3个时间点取样,采用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斑马鱼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q RT-PCR)检测斑马鱼肝脏脂合成及脂解相关基因: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PPAR)、胆固醇调节元件1基因(SREBP1)、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诱导细胞死亡脱氧核糖核酸裂解因子样效应因子基因(CIDE)、激素敏感脂肪酶基因(HSL)、甘油三酯水解酶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采用甲醇–氯仿法提取斑马鱼肝脏脂肪并检测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在高脂饲料诱导第30天,光镜下可见发生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脂合成基因显著上调,甘油三脂的含量显著增加;诱导第90天,经透射电镜及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证实,斑马鱼肝脏组织由于纤维化病变而使得肝组织功能受损,肝脏的脂合成基因及甘油三脂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实验设计的高脂饲料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显著,30 d的投喂即可诱导发生脂肪肝,90 d投喂斑马鱼肝脏出现肝纤维化,此过程中肝脏脂合成基因表达量及甘油三酯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斑马鱼肝脏的损伤是由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肪大量堆积而引起的,该营养性模型的成功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构建斑马鱼高脂模型的缺陷,为研究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
鱼类脂肪肝的形成原因及抗脂肪肝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脂肪肝的形成主要是其所需的营养素不平衡和某些抗脂肪肝因子缺乏造成的。同时还受到鱼类的生理代谢特点、养殖环境的影响。集约化养殖,养殖密度加大,生产周期缩短,同时营养不平衡的人工饲料完全替代天然饵料,常常难以满足鱼体快速、健康生长的需要,造成养殖鱼类的营养代谢  相似文献   

3.
草鱼属于草食性鱼类,长期投喂非全价饲料,不投喂青饲料,就会因营养不平衡而患脂肪肝病。除在一定时限内补充投喂青饲料外,尚无其他治疗此病的成功方法的报道。本试验在不投喂青饲料,只投喂非全价饲料的情况下,添加相关营养素,对草鱼营养性脂肪肝病的致病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养殖鱼类脂肪肝成因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杜震宇 《水产学报》2014,38(9):1628-1638
养殖鱼类脂肪肝病,是困扰水产养殖业多年的广发性病害,虽经多年研究和防治实践,至今尚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养殖鱼类脂肪肝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从营养和饲料、养殖环境、鱼类生理特性、物种差异和遗传变异等5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导致养殖鱼类肝脏脂肪过量累积的原因。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中存在的可能误区,并结合自身多年在鱼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脂肪肝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探讨了养殖鱼类脂肪肝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提出了"营养型脂肪肝"与"氧化型脂肪肝"的区分标准,揭示了当前鱼类脂肪肝防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对今后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团头鲂的脂肪肝形成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团头鲂鱼种为对象,设计了10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用以诱发团头鲂脂肪肝的产生并研究其防治方法。通过对团头鲂生化指标测定和肝组织学观察,发现在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组,缺乏胆碱时团头鲂产生较严重肝细胞脂肪浸润现象。每千克饲料添加1000毫克胆碱,可防止脂肪肝出现。高油脂细不添加胆碱亦出现肝脂肪浸润。缺乏无机磷也诱发了肝组织异常。高动物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饲料,未添加胆碱,脂肪肝现象严重。而以高植物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饲料饲养团头鲂,即使不添加胆碱,亦不会产生脂肪肝。此外,本文对团头鲂脂肪肝的形成及防治途径亦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海水鱼脂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类在鱼类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为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物质,机体中的必需脂肪酸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此外,脂类在能量供应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鱼油替代、脂类营养与水产品品质关系以及海水鱼饲料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就未来海水鱼脂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鱼类饲料添加剂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两类.其中营养性添加剂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非营养性添加剂是指在饲料的主体物质成分之外,添加到饲料中的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饲料结构、保持饲料质量、帮助消化吸收、防治鱼类疾病的添加剂,包括生长促进剂、促消化剂、益生菌制剂、诱食剂、粘合剂、抗氧化剂等.非营养性代谢调节物的合理使用,会改善机体的代谢,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饲料脂肪及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是鱼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本文探讨了在饲料中添加脂肪对鱼类蛋白利用、摄食行为、免疫功能、脂肪肝形成的影响以及鱼类对不同脂肪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鱼类配合饲料中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鱼类配合饲料中的促生长剂、诱食剂、酶制剂、生物制剂和粘合剂等非营养性添加剂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2014,(8):40-40
<正>2014年7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预防罗非鱼脂肪肝的配合饲料及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罗非鱼脂肪肝的配合饲料及制备方法,它由鱼粉、发酵豆粕、肉骨粉、菜粕、棉粕、麦麸、面粉、磷酸二氢钙、多维预混料、多矿预混料、豆油、大豆磷脂、壳寡糖、黄芪多糖、氯化胆  相似文献   

11.
养殖鱼类脂肪肝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肝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患脂肪肝的鱼肌肉脂肪含量明显升高,品质下降。简述鱼类脂肪肝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综合养殖鱼类抗脂肪肝因子的研究成果,为防止养殖鱼类的脂肪肝病变、提高养殖鱼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鱼类糖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鱼类饲料中的三大营养物质,糖类作为重要的能量物质,不仅价格低廉,还具有节约蛋白质、保护环境等作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糖类可以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饲料效率。而糖类的过量添加会导致鱼类血糖升高,甚至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影响其生长和健康。因此,糖类物质在饲料中的正确使用十分重要。近30年来,人们对鱼类糖营养生理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近10年来在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和特点、影响因素和最适添加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鱼类的糖营养生理研究提供文献数据。  相似文献   

13.
鱼类饲料中添加的非营养性物质包括生长促进剂、促消化剂、益生素、黄酶素、抗氧化剂、诱食剂、粘合剂等,主要作用是改善鱼体代谢机理,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概述了这些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各自功能及应用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4.
鱼类消化道菌群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水化合物氧化分解是鱼类能量的重要来源。由于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饲料中添加适量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节约蛋白原料,减少氨氮排放。然而以往研究表明,鱼类摄入超量碳水化合物时会出现抗病力受损、生长迟缓、脂肪肝、死亡率升高等问题。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的糖、脂类和蛋白质等代谢过程,对动物营养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对鱼类增产、渔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综述了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鱼类消化道微生物为出发点,阐述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调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方式与可能机制,旨在为鱼类高效利用碳水化合物以及节约饲料中蛋白质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日本从1959年起开发了淡水鱼的配合饲料,有关部门在参考美国东部和西部鱼类营养研究的基础上,对虹鳟鱼营养开展了研究,并首获成功。尔后又对日本主要养殖鱼类,如鲤鱼、鳗鱼和香鱼等进行了营养研究,分别研制成各自的配合饲料,并弄清了各养鱼场中鱼类某些营养性疾病的原因,因此,注意了营养性配合饲料的开发,满足了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6.
高能量饲料的使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且脂肪氧化能提供更高的能量产出,在许多肉食性鱼的饲料中脂肪含量一度达到35%,甚至更高,造成鱼类产生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这激发了研究者们对鱼类脂类代谢的兴趣,而肉碱恰好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当提高高脂水产饲料中外源L-肉碱水平时,相对过量的L-肉碱能够加速脂肪酸的β-氧化,将过多的脂肪转化为机体代谢需要的能量,从而达到以脂肪代替部分蛋白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鱼用非营养性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营养性添加剂是指在饲料的主体物质成分之外 ,添加到饲料中的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饲料结构、保持饲料质量、帮助消化吸收、防治鱼类疾病的添加剂。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国内外对鱼用非营养性添加剂的研究日益深入 :促生长剂、诱食剂、粘合剂、着色剂等已大量用于鱼类配合饲料的生产中 ,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促生长剂鱼类促生长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促生长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鱼类内分泌系统 ,调节新陈代谢、提高饲料利用率 ,从而促进养殖鱼类的生长。1.抗生素抗生素对鱼类是否具有促生长作用 ,尚存在两种基本对…  相似文献   

18.
3.脂类大多数海水鱼类能有效地利用食物中脂类,将它们当作能量来源。海水鱼类饲料中脂类含量以8%~16%为宜,这可使海水鱼类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鱼体脂肪积累处于合适水平。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鱼类体内不能合成十八碳二烯酸和十八碳三烯酸,因此必须根据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集约化淡水养殖的普及导致鱼类肝病大量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淡水鱼类的肝病易被养殖户所忽视,并且耽误治疗。一、淡水鱼类肝病的病因1.营养性因素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过多或缺乏;饲料中营养指标与养殖对象不适合;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等等。例如:用高营养的鲤鱼饲料投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鱼种饲料投喂成鱼,且投喂量过多,致使鱼类生长过快,出现肥胖和脂肪肝;饲料中维生素E、胆碱、肌醇、硒等微量元素缺乏,磷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调等,都容易诱发肝病。2.毒性物质由多种外来的污染物或内部产生的毒物引起,如…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养鱼》2003,(11):66-67
饲料是养殖鱼类的物质基础,饲料费一般占养殖鱼类总费用的50%~60%。因此如何解决饲料问题是养殖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较好的饲料系数为1.2左右,而较差的达2以上。其实鱼类对饲料的消化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配方、加工工艺、投喂方法和水环境条件等都是影响饲料系数和饲料成本的主要因素。下面就影响饲料系数的几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饲料配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