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探讨了饥饿及恢复投饵过程中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196±38g)肌肉组成分及鱼体非特异免疫水平的变化。实验设S0组(对照组,持续正常投喂),S5组(饥饿5d后恢复正常投喂),S10组(饥饿10d后恢复正常投喂),S15组(饥饿15d后恢复正常投喂)。S0组每隔5d取样,S5,S10和S15组分别在结束饥饿及恢复投饵后每隔5d取样测定。结果显示:饥饿程度对花鲈肌肉组成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10组饥饿结束时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降低;S15组饥饿结束时肌肉的总脂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都显著降,同时显著增加了肌肉的水分含量。表明饥饿过程中花鲈先动用肌肉脂肪,后动用肌肉蛋白。在恢复投饵过程中,S10和S15组总脂含量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规律,而S15组蛋白表现为逐步回升的趋势。表明花鲈在饥饿后恢复投饵的过程中,先恢复肌肉蛋白含量,后恢复肌肉脂肪含量。饥饿15d时花鲈血清蛋白浓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S5组血清、脾脏和头肾溶菌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S10组头肾溶菌酶活性在恢复投饵10d时补偿性升高。S15组在饥饿结束时显著降低了花鲈头肾溶菌酶活性,但在恢复投饵5d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花鲈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也受饥饿程度及恢复投饵的影响。饥饿会降低花鲈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在恢复投饵过程中,饥饿(5d)后恢复投饵会引起白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的补偿性升高。表明饥饿及恢复投饵也影响花鲈的非特异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14-18℃条件下,对平均初始体重(35.15±1.06)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S0组(对照组,持续投喂56d)、S1组(饥饿7天后再投喂49d)、S2组(饥饿14天后再投喂42d)、S3组(饥饿21天后再投喂35d)和S4组(饥饿28天后再投喂28天),每组3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7d后哲罗鱼体重下降了11.52%;饥饿14d后体重下降了17.09%;饥饿21d和28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6.24%和36.07%。恢复投喂结束时饥饿7d组体重赶上了对照组,饥饿14d组体重超过了对照组,饥饿21d和28d组体重低于对照组。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规律性变化:在各试验组饥饿后,鱼体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恢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3.
朱艺峰  林霞  关文静  陈芝丹 《水产科学》2007,26(11):597-600
试验设3个饥饿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花鲈在短期周期性饥饿下的补偿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饥饿处理下的花鲈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再投喂下的干物质摄食率(F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但饲料效率(F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花鲈在短期周期性饥饿下的补偿生长通过提高摄食率实现。花鲈在补偿生长期间的生长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投喂时间为对照组50%的条件下,周期性饥饿7 d(SR77)和周期性饥饿2 d(SR22)组平均特定生长率达到对照组的70.0%。  相似文献   

4.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平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点带石斑鱼幼鱼全长、湿重、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含量和能值均逐渐减少,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损失率顺序为糖类>粗脂肪>粗蛋白。再投喂后,S2湿重超过S0(P>0.05);各试验组粗蛋白含量除S10外,均与S0差异不显著(P>0.05);S2粗脂肪含量超过S0组,且差异显著(P<0.05),S4粗脂肪含量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S2糖类含量达到了S0组(P>0.05)。再投喂期间,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增加率顺序为粗脂肪>糖类>粗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质量分数和能值的变化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再投喂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质量分数变化与能值呈正相关关系;认为蛋白质是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能值变化的主要的含能物质。饥饿幼鱼行为变化表现为集群觅食、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均匀静伏底。  相似文献   

6.
千年笛鲷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区又君  刘泽伟 《水产学报》2007,31(3):323-328
研究了在22.5~31.9 ℃条件下,千年笛鲷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0、2、4、6、9、11 d)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千年笛鲷幼鱼的体重在短时间(2~6 d)的饥饿后下降不大,9 d以上的饥饿可导致幼鱼的体重明显下降。经过饥饿11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略有下降,灰分含量有所上升,水分含量明显上升,表明千年笛鲷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依靠消耗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恢复投喂后,各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11 d组鱼在恢复投喂后全部死亡,半致死时间为10~11 d。结果表明:饥饿2 d组的千年笛鲷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该补偿现象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达到;饥饿4 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6 d组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饥饿9 d组幼鱼不具有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1 d组幼鱼为饥饿致死。图5表1参13  相似文献   

7.
孙盛明  苏艳莉  潘方艳  戈贤平 《水产学报》2020,44(11):1777-1791
为研究刺鼠相关蛋白(AGRP)和神经肽Y(NPY)基因在团头鲂幼鱼应答饥饿与再摄食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RACE PCR技术首次克隆了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设置正常对照组(control,体质量3%持续投喂4周)、饥饿再投喂组(F/refeeding,饥饿2周+3%再投喂2周)、饥饿过量投喂组(F/excessive refeeding,饥饿2周+8%再投喂2周)和饥饿组(fasted,持续饥饿4周)4个处理组,采用qRT-PCR技术分析团头鲂在脑和肠道组织中这两种基因在饥饿再投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组织学分析表明,持续饥饿组肠道黏膜下层出现明显的白细胞浸润现象。(2)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770 和557 bp,其中有5’非编码区77和101 bp以及3’非编码区315和120 bp,开放阅读框为378和336 bp,共编码了125个氨基酸和11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团头鲂的AGRP和NPY基因分别与其他鲤科鱼类聚类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3)qRT-PCR分析显示,AGRP和NPY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均在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肠道。(4)饥饿再投喂处理对团头鲂脑和肠道中AGRP和NPY基因表达影响显著,饥饿组团头鲂脑和肠道组织AGRP基因表达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第28天,饥饿再投喂组能够显著上调团头鲂AGRP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但饥饿过量投喂组能够显著上调AGRP基因在肠道中表达量。持续饥饿组团头鲂脑和肠道组织NPY基因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饥饿组脑和肠道组织中NPY表达量在28 d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上述结果表明,AGRP和NPY基因在团头鲂摄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在脑和肠道组织具有不同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8.
选用体重196.77±7.60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饥饿14d、21d、28d、35d、42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饱食投喂,试验周期为56d,水温为22~26℃,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白斑狗鱼生长性能、体生化组成和肌肉、肝脏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后各处理组均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饥饿14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饥饿处理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各处理组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处理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恢复投喂初期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肌肉和肝脏的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恢复投喂结束时,RNA/DNA比值均在饥饿28d组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饥饿14d组的白斑狗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超补偿生长效应,21d组、28d组、35d组和42d组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该补偿效应是由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尼罗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建  王琨  陈建春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14,38(6):869-876
为了探讨尼罗罗非鱼对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分别采用每天投喂(S0)及饥饿1 d+投喂3 d(S1F3)、饥饿1 d+投喂5 d(S1F5)、饥饿1 d+投喂7 d(S1F7)、饥饿2 d+投喂3 d(S2F3)、饥饿2 d+投喂5 d(S2F5)和饥饿2 d+投喂7 d(S2F7)6种不同的循环投喂模式,用含33%蛋白质和8%脂肪的饲料饲养尼罗罗非鱼(均重13.50 g),饲喂期为43 d。结果显示,S0组的增重率(806.74%)最高,与S1F3、S1F5和S1F7组差异不显著,但分别比S2F3、S2F5和S2F7组显著提高40.3%、33.6%和10.4%;S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5.36%),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采用循环投喂模式没有改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但却能明显提高日摄食率;各实验处理组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鱼体灰分含量、肌肉RNA/DNA比值及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S1F3、S1F5和S1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与S0组差异不显著,但S2F3、S2F5和S2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S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S0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在S1F3、S1F5和S1F7模式下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而在S2F3、S2F5和S2F7模式下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且均是通过提高恢复投喂期间的摄食量来实现补偿生长。在获得完全补偿生长的3组中,S1F3组的实际投喂天数最短,仅为33 d,比每天投喂模式缩短了23.3%,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1 d+投喂3 d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0.
哲罗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0 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4组鱼分别被饥饿1周、2周、3周、4周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分别用S1、S2、S3、S4、C表示。实验结果显示:饥饿过程中各饥饿组鱼体重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饥饿结束时S2、S3、S4组鱼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S1、S2、S3组鱼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组鱼体重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期间除S1组外其他饥饿组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饥饿过程中,其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恢复投喂后逐渐上升,其中S1、S2、S3组在各自恢复投喂后5 d、9 d、12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S4组则在其恢复投喂后24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导致鱼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组鱼躯干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躯干灰分含量除S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哲罗鱼饥饿1~3周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4周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组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哲罗鱼恢复生长中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饥饿后再投喂对星斑川鲽生长、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饥饿不同时间后再恢复投喂相同时间的方法,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的星斑川鲽[(26.02±0.30)g]的生长、摄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超过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超补偿生长;饥饿10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15 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显著(P<0.05),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后再投喂处理对星斑川鲽的体质量、全长、特定生长率、比肝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总摄食量、平均摄食量、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排粪率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后生长最快,表现出很强的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2~26℃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饥饿14、21、28、35、42 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正常投饵,在投喂后以7 d为一个生长阶段,比较各处理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白斑狗鱼的总体重损失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各饥饿阶段体重损失率呈下降的趋势;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在恢复投喂后的第35天,S14组(饥饿14 d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摄食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升高(P<0.05);饵料系数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在第14天时,S42组(饥饿42 d组)的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饥饿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饥饿处理组,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呈显著性下降的趋势(P<0.05),饵料系数呈升高的趋势,其中S14组在第35天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摄食率升高和饵料系数下降是饥饿再投喂白斑狗鱼增重率显著上升的原因,且这种生长倾向随着恢复投喂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4.
在(28±1)℃水温条件下,以4种循环饥饿的投喂方式饲养初始体重为1.58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研究其补偿生长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每天投喂,为对照组,第二组投喂4 d后饥饿1 d,第三组投喂2 d后饥饿1 d,第四组投喂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C、R1/4、R1/2和R1/1表示,试验持续60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实际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3个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体重未赶上对照组,而且饥饿时间越长,体重增长率越低。鱼体的蛋白质、灰分含量未受到投喂方式的显著影响,干物质、脂肪和能量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下降;肥满度、肝体比、ATP酶、SOD酶活性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也随饥饿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Many fish species can withstand long period of food deprivation and consequently compensate for any weight loss by undergoing rapid growth during resumption of feeding. There is an interest in taking advantage of compensatory growth to reduce feed cost. In this present study, we attempted to compare the changes in hepatic mitochondrial proteome of zebrafish undergoing starvation and refeeding. Two‐dimensional gel separation and image analysis revealed a total of 65 spots that showed changes in expression after 15 days of starvation followed by 7 days of refeeding. A total of 35 proteins were selected for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sulting in the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of 18 proteins. Identified proteins indicated that starvation resulted in reduction in glycolysis and increase in gluconeogenesis, while refeeding caused these activities to return to normal levels. Expression pattern of several proteins related to fatty acid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 also suggested the utilization of non‐carbohydrate resources for energy during starving conditions. Proteins with chaperoning and antioxidative roles such as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paraxonase and heat‐shock protein were also upregulated in starv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自斑狗鱼肝脏和肌肉RNA/DNA比值的变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白斑狗鱼体内RNA/DNA比值不断下降,体重逐渐减小,饥饿561时RNA/DNA比值下降幅度达到最大.恢复投喂后,白斑狗鱼摄食强度明显增大,生长加快,各组试验中肝脏和肌肉RNA/DNA比值均超过正常投喂水平.试验结果表明RNA/DNA比值与体重变化呈正相关,进一步证明RNA/DNA比值可作为衡量鱼类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2种状态(饥饿和复投喂)下投喂3种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虾体组成成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共5个处理,分别为饥饿组S0、对照组C、实验组S1、S2、S3(在基础饲料中糖源分别为: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实验选取体质量为(1.84±0.23) g的凡纳滨对虾仔虾用方形纱制网兜独立喂养,进行为期12 d的饥饿实验后继续复投喂12 d。结果显示,饥饿后仔虾体组成成分及相关酶[脂肪酶(LPS)、磷酸果糖激酶(PFK)、已糖激酶(HK)、谷氨酰胺合成酶(GS)]差异显著;仔虾肝糖原、肌糖原均呈现出反复升降的过程,饥饿8 d后肝糖原降到最低值,肌糖原短暂回升后显著下降。复投喂4 d后S3组增重率最高,实验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均低于C组;全虾水分、全虾粗灰分、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S1、S2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S3组;肝糖原、肌糖原均有回升,S1组肝糖原显著低于其他组。复投喂12 d后,S3组LPS活性、HK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GS、PFK含量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饥饿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先于蛋白质被动用供能;复投喂出现部分补偿生长效应,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饲料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期恢复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