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质标识指数法在太湖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2014年太湖整个湖区平水期和丰水期的实际监测结果,依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选取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_(cr))、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氯(NH_3-N)、总氮(TN)、总磷(TP)6项参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太湖水环境状况分别综合水质评价。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太湖主要污染因子的污染程度排列次序是:TPTNCOD_(cr)COD_(Mn)NH_3-NDO,TP、TN的超标造成太湖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DO全年处于Ⅰ—Ⅱ类水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4年间,太湖丰水期水质总体优于平水期,且有继续变好的趋势,能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林永青 《福建水产》2016,(4):318-325
本文以2010—2013年丰、平、枯水期漳江水流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漳江氮、磷营养盐含量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漳江NO_3~--N含量范围为1.45~3.50 mg/L,NH_4~+-N含量范围为0.112~0.940 mg/L,NO_2~--N含量范围为0.030~0.188mg/L,PO_4~(3-)-P含量范围为0.005~0.143 mg/L,TN、TP含量范围分别为3.40~5.75、0.104~0.379 mg/L。漳江TN含量全年偏高,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变化规律,受点源和面源的双重污染,以面源污染占主导。TP含量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无明显区别,受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互作用。漳江NO_3~--N含量占漳江DIN总量的65.3%以上,是氮的稳定形态,不具有显著季节差异。漳江NH+4-N表现出枯水期高值的特征,主要来源于点源排放污染。PO_4~(3-)-P在枯、平、丰水期均有高值出现。漳江水体各营养盐因子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在枯水期,NH+4-N、TP和TN三个因子间皆呈极显著正相关,NO_3~--N和PO_4~(3-)-P也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雨季径流对各营养盐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则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依据历史资料和现场监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分布的差异性较大,外源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影响漳泽水库水质的首要原因。近10年来,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间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月度变化差异较大;水质指标(BOD5、CODMn和DO)含量月度最高值出现在枯水期的2、3月份;7月份,DO和NH3-N处于最低值。TP在枯水期含量最低,平水期最高,丰水期则居中。温度、降雨量、蓄水量等因子的季节变化对水环境要素年内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水温分层特性增强了水环境要素在垂向的分异性。  相似文献   

4.
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依据历史资料和现场监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分布的差异性较大,外源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影响漳泽水库水质的首要原因。近10年来,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间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月度变化差异较大;水质指标(BOD5、CODMn和DO)含量月度最高值出现在枯水期的2、3月份;7月份,DO和NH3-N处于最低值。TP在枯水期含量最低,平水期最高,丰水期则居中。温度、降雨量、蓄水量等因子的季节变化对水环境要素年内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水温分层特性增强了水环境要素在垂向的分异性。  相似文献   

5.
2013年5-9月对乌鲁木齐塔桥湾水库渔业水质展开了调查,通过监测酸碱度(pH)、叶绿素a(Chl-a)、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非离子氨(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水温(T)、蓄水量(V)共计11个项目,分析水库水质。利用相关性分析、单项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及主成分分析,对乌鲁木齐塔桥湾水库渔业水质的质量现状和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质呈弱碱性,pH月均值在7.45~8.59;NH3-N、NH4+-N、TN、CODMn、TP均严重地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限值;月均氮磷比为20.31~156.60:1,月均综合营养指数为58.9~78.3,水体一直处在氮元素过剩和富营养状态,营养盐和有机物是塔桥湾水库的主要污染物。水库多项水质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营养盐TN、TP、NO2--N、NH4+-N 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2~0.890,蓄水量与TN、TP、NO2--N、NH4+-N、NH3-N、pH、Chl-a的相关系数在0.585~0.943。主成分分析表明,营养盐和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随时间而改变,5-8月,营养盐对水质的影响作用减弱,有机物、水温和溶解氧对水质的影响作用增强。积累的数据为新疆渔业养殖提供了资料,为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提供参考,并对我国现有渔业水质标准中的氨氮和非离子氨指标规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阳澄西湖及其入湖港口的水质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阳澄西湖湖区及其入湖港口的水质现状,为其后续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选取湖区6个位点和4个港口,于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监测其水质,逢单月月初采样;监测的水质参数包括水深(H)、酸碱度(pH)、溶解氧(DO)、透明度(SD)、悬浮物(TSS)、总氮(T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总磷(TP)、活性磷酸盐(PO■-P)、叶绿素a (Chl-a)、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有机碳(TOC)。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水体主要污染因子,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探究湖区TN、TP对Chl-a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阳澄西湖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均值为57.9,主要水质参数的时空分布表现为枯水期(5-7月)优于丰水期(11-1月),湖区优于入湖港口,北部优于南部。湖区TN和TP年均值为2.63 mg/L和0.217 mg/L,Chl-a年均值为21.74μg/L,且以9月最低。主成分分析显示,NH~+_4-N、NO~-_2-N、PO■-P、TP、TN是湖区水质主要的污染因子,TP、NH~+_4-N、NO~-_2-N、TN是港口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显示,阳澄西湖的Chl-a浓度与TN呈正相关(P0.01),与TP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研究表明,阳澄西湖的Chl-a对营养物质的响应不灵敏,后续治理中需加强对外源氮磷的拦截。  相似文献   

7.
2015年全年对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主要分布流域漾弓江上游鹤庆段开展水质调查,对洗马池、白龙潭、清水河、寺庄龙潭、美龙潭、西龙潭、人工驯养池及驯养池水源8个监测点的水温(T)、pH、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7个指标进行采样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采样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人工驯养池和自然栖息地水质差异。结果显示:驯养池与自然栖息地部分水质指标差异显著;自然栖息地中,清水河夏季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物为TN,其余监测点各季节水质均满足水体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驯养池夏季水质评价结果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TN。  相似文献   

8.
以河蟹单品种养殖池塘为对照,通过河蟹、青虾和塘鳢混养模式,检测养殖水体水温(WT)、pH值、透明度(SD)、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和氨氮(NH4+-N)的变化,比较单养各混养模式的水体动态变化及产出效果。结果表明:混养池水温(WT)变化范围为19.1~31.5℃,pH值6.8~7.7,SD 35.0~60.0 cm,DO 5.1~7.6 mg/L,TN 1.53~1.79mg/L,TP 0.135~0.235 mg/L,CODMn7.86~8.59 mg/L,NH4+-N 0.35~0.48 mg/L,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国家三类水指标(GB3838-200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水温和pH值外,混养模式与单养模式水质差异性显著。混养池平均纯收益为89 735元/hm2和91 860元/hm2,单养池平均纯收益为65 250元/hm2。混养比单养池多26 610元/hm2。  相似文献   

9.
根据长江荆州段水质污染特性,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2010-2014年长江荆州段的城南、柳林洲、虾子沟、北门口、三矶头、长江新堤共计6个监测站点的氨氮(NH4+-N)和总磷(TP)水质参数变化趋势,探究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的NH4+-N和TP在城南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在长江新堤呈显著上升趋势,柳林洲的NH4+-N也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他监测站点的NH4+-N和TP无明显升降趋势。呈下降、上升和无明显升降趋势的河长分别占总评价河长的2.8%、38.2%和59.0%,整体看长江荆州段近5年水质无明显升降趋势;NH4+-N和TP的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城南至柳林洲呈下降趋势,柳林洲至虾子沟呈上升趋势,虾子沟至北门口呈下降趋势,从北门口向下至三矶头和长江新堤则又呈上升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长江荆州段虾子沟水域;上游来水水质及本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非点源是造成长江荆州段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应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积极推进长江沿岸及入江河流水土保持工作,减少点面源污染,促进长江荆州段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同时强化氮、磷污染高值区虾子沟水域的排污口及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军山湖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江西省军山湖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利用2013年5月—2014年3月军山湖15个位点水质周年实际监测数据,确定5个指标(DO、CODMn、NH3-N、TN、TP)作为评价因子,建立评价矩阵,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权重,最后对军山湖水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军山湖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各监测月份的水质状况达到Ⅰ类水或Ⅱ类水,其水生态环境适合长江江豚的栖息。  相似文献   

11.
  1. Habitat loss and degradation together represent one of the five 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apid decline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in the Yangtze River. Protecting key habitat patches and maintaining migration corridors between habitat patches are major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to ensure the in situ viability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Baseline information essential for addressing these two objectives includes that pertaining to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preference.
  2.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preferences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five transect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the Anqing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has the highest porpoise density among all sections of the river. Porpoise abundance estimates were calculated, and preferences for different habitat types were evaluated.
  3. The calculated porpoise abundance in the Anqing section was 181 (95% CI 125–239) animals on average.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seasonal differences in porpoise abundance estim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natural river banks and sandbar shores were the most preferred habitats, representing 46.3 and 29.8% of the porpoise observations,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8.1% of the porpoises were observed in habitats along reinforced river banks, which account for 38.7% of the total coastline. In subsections with natural habitat patches, porpoises were observed in almost every survey, while porpoise occurrence became highly stochastic in subsections with long reinforced river bank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tendency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to prefer natural habitats with natural river bank or sandbars but to keep away from reinforced river‐bank habitats.
  4. According to porpoise density in different subsections, free migration may be impeded or only one migration corridor remains in some subsections.
  5. Although protecting finless porpoise habitats has become a primary conservation objectiv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to protect frequently used habitat patches and migration corridors, particularly those near natural river banks and sandbars, and to resto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long reinforced river banks.
  相似文献   

12.
2013年9月15日至2014年2月22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2、11、17、20日购买2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冬片鱼种692 kg,在投食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试验组。每次在白天整点时刻,采用瞬间扫描法记录10 min内江豚的出水次数和出水位置,作为1个样本。皖河汇流区设置304个网格(50 m×50 m),每头江豚出水1次,在相应网格位置以黑点标注。皖河入口端线中点为圆心,以半径500 m半圆面积为有效观察窗,根据江豚平均游动速度(4.3 km/h),窗内群体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7 min,视为2个独立的群体。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江豚在皖河口觅食活动主要在支流区和滞留区,9:00、12:00和14:00出现3个活动高峰期;集群规模在1~8头,平均为3.67头。投放活体幼鱼后,江豚在分离区和急流区平均出水次数增多,而滞留区减少;出水次数骤然升高,以后逐渐降低;集群规模在2~10头,均值为5.80头,可见投放鱼饵后江豚集群规模明显增大(P<0.05)。在皖河18次调查的144个样本中,有效观察时间为1400 min,共记录江豚活动87次,累计记录309头(含重复数),分为156个亚群类型,以夫妻型居多(37.10%),家庭型最少(14.67%)。自然状态下,每天观察到江豚约15头,投放鱼苗时观察到约24头,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但出水平均次数明显增多(P<0.05)。所以在其经常出没的汇流水域投放鱼苗可以减缓施工对江豚捕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对长江泰州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共监测到鱼类48种,隶属于11目、18科,其中鲤形目占总种数的62.5%,优势种有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litrix)、鲫(Carassius auratus)、(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平均值,Margalef指数R为3.999,Shannon-Wiener指数H′和H″分别为1.965和1.980,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分别为0.680和0.663.与同期江阴段、南京段相比,泰州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H″显著高于南京段(P<0.05),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J′和H″均与南京段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江阴段(P<0.05).泰州段夏季鱼类种类最多,春、夏季的鱼类种类组成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董传举  赵镔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9-029319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心地位。但多种因素,尤其是法律规制的长期空位和缺失,导致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为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长江保护法》在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注重目标导向,并就搭建全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物资源监测以及深入推进禁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系统部署,为我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需指出的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旧存在配套制度迟滞影响实效、迁地保护作用发挥不突出、多重执法主体造成状态混乱、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制度缺位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快配套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重视迁地与就地双重保护作用、完善长江流域综合执法体系、填补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漏洞等完善建议,以期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其充足的水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其它水生植物上百种。长江还拥有许多珍稀、特有鱼类和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我国淡  相似文献   

16.
探究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主要栖息地的生境保护与动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2月、2018年4、6、9月对皖河口4个断面的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RDA)分析,解析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2属、47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占优,轮虫(12种)和枝角类(11种)次之,桡足类(4种)较少。全年共出现优势种6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轮虫,仅出现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一种富营养指示种。皖河口浮游动物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0.18个/L和0.1586 mg/L,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生物密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总体上呈小型化现象,以食藻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及喜中营养化轮虫群落结构为主。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53、1.53和0.32。综合营养指数(TLI)显示,皖河口水质良好,处于中营养状态。Pearson相关性表明,溶解氧(DO)、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RDA分析表明,氨氮(NH;-N)也是影响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凤鲚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凤鲚(Coilia mystus)个体生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3 146.2~33 237 egg,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27.7~185.7 egg·mm-1,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366.5~1 614.2 egg·g-1。F、FL与体长、体重、纯体重、卵巢重、成熟系数、年龄均呈幂函数正相关,与肥满度相关关系不显著。FW与表明性腺成熟程度的指标(卵巢重、成熟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形态指标均不相关。典型相关分析显示,F主要与卵巢重有关,FL主要与鱼体型有关。依据卵径频率分布推测,凤鲚属单峰一次性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主要以幼鱼为食,同时还摄食大量的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70~18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春、夏、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食物组成与体长≥70 mm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强度也有显著的季节和体长变化,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组和体长组平均胃饱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1);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斑尾刺虾虎鱼的空胃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空胃率差异显著(P0.01)。通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饵料生物体长与斑尾刺虾虎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s=0.263,P0.01)。此外,摄食饵料平均重量和个数随着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因此,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不仅与环境中饵料生物丰度有关,也与其自身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长江干流各江段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新形势下垂钓渔业状况,2017—2018年对长江干流872位垂钓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垂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钓具类型主要为手竿和海竿,占钓具总量的80%以上。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垂钓者渔具年投入50%以上样本在500元以下;在长江中下游50%以上样本在1 000元以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垂钓者人数分别估算为2 344、4 764、4 600和6 649位,对应江段年垂钓量分别估算为45.0、294.7、171.1和478.7 t,年垂钓量占对应江段鱼类资源现存量比例分别为8.6%、2.0%、1.8%和3.6%;垂钓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为引导垂钓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划定禁钓区、禁钓期,建立天然水域钓具、钓法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树立垂钓渔业品牌。  相似文献   

20.
河流生境健康的准确评估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以长江流域典型支流雅砻江、赤水河、乌江以及汉江为研究对象,对各支流的生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探索影响不同支流生境状况的主要因子,从而为长江流域河流生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从河流物理生境形态、河流岸边带生境和水环境特征3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构建河流生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2017年8-9月对4条支流的162个断面进行了调查并对河流生境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价结果表明,雅砻江、赤水河、乌江、汉江的河流生境综合指数(RHI)分别为124.7、158.5、137.8、135.5,其中赤水河评价等级为“优”,其他河流评价等级均为“良”。人类活动、河岸植被覆盖、河道蜿蜒度等是影响各支流生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建议强化支流国土空间管控,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流河段开展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