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聚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的聚集强度测度进行了分析。本文选择优势度Y≥0.1的桡足类为本水域优势种,丰水期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枯水期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tenell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运用聚集强度指标,通过对这些优势种在长江口锋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聚集强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河口半咸  相似文献   

2.
于1998年6月大潮(10~13日)和小潮(17~19日)期间对潍河口及其临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肠道色素含量和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现场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优势类群主要是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浮游幼虫,在大部分站位占浮游动物数量组成的80%以上.从分布上看,双毛纺锤水蚤和浮游幼虫无论在河口内外均占优势,而小拟哲水蚤只分布于河口外区域,太平洋纺锤水蚤主要在河口及河口以内为优势种.双毛纺锤水蚤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0.655ng/ind.,小拟哲水蚤为0.073~0.483ng/ind.,太平洋纺锤水蚤为0.142~0.916ng/ind..A1站双毛纺锤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周日肠道色素含量变化与潮汐变化规律相吻合.测得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河口外(10号站)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体的日摄食量占初级生产力的32.28%,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4.12%,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河口内(A1站)浮游动物优势种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3%,日摄食量小于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  相似文献   

3.
春季三亚湾浮游动物生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11年3月27日-4月3日调查资料,对三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鉴定浮游动物68种,优势种为桡足类的瘦歪水蚤( Tortanus gracilis)、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美丽大眼剑水蚤( Corycaeus speciosus)、小哲水蚤( Nannocalanus minor),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毛颚类的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介形类的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被囊类的异体住囊虫( Oikopleura dioica);樱虾类的中型莹虾( Lucifer intermedius)。生态类群主要以暖水沿岸种类为主。三亚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呈现由河口沿着三亚湾向外海再到鹿回头沿岸呈逆时针逐渐减少趋势,且湾内大于湾外;三亚湾浮游动物的密度与重金属铜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活性磷酸盐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悬浮物、叶绿素a、铜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2005年8月(夏季)的大、小潮期间和2006年3月(春季)的大、小潮期间对长兴岛沿岸进行了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32种,夏季44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无节幼虫为春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太平洋纺锤水蚤为夏季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低于夏季。小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高于大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优势种受潮周期的影响。北部沿岸和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成熟稳定。  相似文献   

5.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河口锋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Ⅲ优势种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年8月丰水期及12月枯水期间,对长江口羽状锋区水域内浮游动物进行了垂直分布调查研究。经对七个断面22个测站垂直采集标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优势种乌喙尖头Feniliaarirostris主要分布于10─0米层,在A断面密度可达1700个/米 ̄3。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主要分布于30米以浅水层,于A、B两断面垂直分布现象明显。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广泛分布于台湾暖流及其所控制或影响的水域,在长江口外B断面,该种主要分布于20米以上水层中,其密集分布中心及层次与乌喙尖头及中华哲水蚤高密度聚集有关。枯水期经对四个断面15个测站的调查分析结果看,冬季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与夏季丰水期相比有很大差异,大部分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不明显。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分布于A、B断面20米以下水层中;中华哲水蚤则分布于10米以上水层中。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11月份大潮、小潮时期对奉贤附近海域进行的浮游生物生态调查资料,对大、小潮时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与生物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潮时浮游动物密度比小潮大,而浮游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比小潮时低,大潮时优势种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的优势度(Y≥0.02)及其所占的数量比例高于小潮,优势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的优势度及其所占数量比例明显低于小潮。海洋浮游动物对潮汐变化的生态响应强烈。  相似文献   

8.
中性柠檬酸菌对几种常见藻类生长的他感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4500~4800lux光照,26~28℃的培养条件下,从绿裸藻(Euglenaviridis)水华中分离的优势菌种之一中性柠檬酸菌(Citrobacterintermedius)的分泌物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粉核小球藻(Chlorelapyrenoidosa)、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capri cormutum)、水华鱼腥藻(Anabaenaflos-aquae)和易变鱼腥藻(Anabaenavqriabilis)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glauca)、莱茵衣藻(Chlamydononasreinhardi)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uosa)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中性柠檬酸菌胞外分泌物能促进粉核小球藻细胞个体的长大,对其他藻类主要是影响细胞的大小。中性柠檬酸菌对不同藻类影响的差异对水华过程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海县核大砣子海珍品自然保护区海域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海县核大砣子自然保护区海域浮游动物的调查工作是在1990至1991年期间进行的。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共有11类41种及多种浮游幼虫。优势种主要为纤毛虫类中的纤毛虫SP(Ciliatasp.)、桡足类中的剑水蚤SP.(Cy-clopoidaspsp.)鞭毛虫类中的平底鼎型虫(Peuidiniumdepussum)等。年平均生物量9.4×105细胞/m3。生物量四季分布差异很大,同一季节里,全海域分布差异较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春季较高。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海域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较高。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水温对石蛙人工孵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下水微流水状态下孵化石蛙卵子,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石蛙卵子的出苗率影响很大,21-23℃是其最适宜的卵化水温,当水温高于25℃,石蛙孵化开始出现畸形苗,32℃是其孵化的致死水温。  相似文献   

12.
大银鱼卵巢的成熟期和产卵类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帼英 《水产学报》1985,9(4):363-368
本文对崇明长江口及金山沿海大银鱼的卵巢进行了周年的组织学观察,将大银鱼的卵巢发育划分为六期,还有重复发育的Ⅵ-Ⅲ′期(或Ⅲ′期)、Ⅳ′期和Ⅴ′期。在生殖时期,至少产二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时间从12月底开始,一直延续到翌年4月。产完卵后鱼体消瘦,不久死亡,寿命仅一年。  相似文献   

13.
蓝点鲅渔业的最佳经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昌臣  朱德山 《水产学报》1984,8(2):171-177
蓝点鲅(Scomberocmorus Niphonius Cuvier & Valennes)是我国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本文用生物经济模式(基于 Schaefer 模式和 Fox 模式)讨论了蓝点鲅渔业的经济效益、能源消耗和就业等问题。对其最大经济效益(Umax)、最适能源消耗(Oopt)和最适经济捕捞努力量(foop)等数值作了估算,列于表2。如果以最大经济效益为这个渔业的管理目标,将捕捞努力量控制在最适经济捕捞努力量水平(foop 约为 290O),就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Umax=19.65百万元)。把这个结果与最大持续产量的结果相比,渔业的经济效益将增加15.5%,能源消耗减少26.8%,但产量将下降7.2%,约2000吨。如果以增加就业为这个渔业的管理目标,捕捞努力量可控制在5400左右、和最大经济效益的结果相比,捕捞力量可多安排76.8%,但是渔业经济效益下降35.2%,能源消耗将增加78.9%。  相似文献   

14.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结构变化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及促雄腺结构变化的光镜与电镜观察表明:中华绒螯蟹的精巢发育、精子发生与促雄腺的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促雄腺处于发育起始阶段时,精巢内尚未有精细胞形成,生精小管内以初级精母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占优势;当促雄腺处于分泌期时,精巢内精子形成并成熟释放;河蟹繁殖后,促雄腺处于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2-1993,1982-1983年8、10、5月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生态锥体的结构和生态效率。其中生物量锥体中食植物动至二级肉食动物的比为100:68:19和100:49:19。能量锥体食植动物二级肉食动物比为100.0:18.4:1.2和100.0:8.2:1.4,与林德曼效率大体接近。从1982年至1992年10年间,食植动物生物量减少了44%,而一级肉食动物仅减少了24%,说明高营  相似文献   

17.
青鱼的原始器官原基的形成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发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瑞霞 《水产学报》1982,6(1):77-83
本文介绍了青鱼的早期发育、原始器官原基的形成,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发生与分化的观察结果。对青鱼胚胎的早期发育和器官发生作了描述;并就此和其他硬骨鱼类的胚胎发育和器官发生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18.
黄骅沿海的赤潮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阐述了1989年黄骅沿海赤潮生成的过程、造成的危害,并从生物、理化、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分析了赤潮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主要养殖鱼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3,17(4):344-358
一、研究和保护鱼类种质资源的意义和迫切性 (一)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谈起 为什么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原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如今变成了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黄土高原?为什么原来郁郁葱葱、生意盎然的北非大森林如今变成了偶尔只闻驼铃声的撒哈拉大沙漠?为什么历史上盛产脍炙人口的大白鱼(翘嘴红鲌)的太湖如今变成了肉少刺多的毛鲚鱼的天下?这些都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0.
西太平洋头足类资源现状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董正之 《水产学报》1981,5(3):263-270
本文专题综述西太平洋头足类的资源现状与开发前景。内容包括开发中的资源特点和问题;年渔获量超过一万吨的10种重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简况;资源结构与渔获量变动等;最后,作者根据食饵——捕食者关系,对西太平洋头足类的潜在资源量作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