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怡静  李琪  张景晓 《水产学报》2018,42(9):1358-1366
为评估不同壳色长牡蛎金属元素价值,实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和近红外(NIR)分析模型对5种壳色(壳黑、壳紫、壳橙、壳金和壳白)长牡蛎4个组织(外套膜、鳃、闭壳肌和性腺—内脏团)中的Mg、Fe、Zn、Cu、Mn和Se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与对照群体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以及5种壳色长牡蛎各组织间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外套膜中,壳紫、壳橙和壳黑长牡蛎中Z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壳紫长牡蛎Cu含量显著高于壳金和对照群体,壳金长牡蛎Mn含量显著高于壳紫和壳黑长牡蛎,其他元素在各群体中含量无显著差异;在鳃中,壳金长牡蛎Mn含量显著高于壳黑和对照群体,其他组份在6个群体无显著性差异;在闭壳肌中,壳橙和壳紫长牡蛎Zn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其他组份在各群体中差异不显著;在性腺—内脏团中,壳橙长牡蛎Zn和M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群体,且Cu的含量显著高于壳金长牡蛎,其他元素在6个群体中含量无显著性差异。4个组织中各金属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闭壳肌内各金属元素含量显著低于鳃、外套膜和性腺—内脏团。研究表明,不同壳色长牡蛎之间以及不同壳色与对照群体之间在部分金属元素含量上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新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金选育群体的繁殖周期及营养价值,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对山东省刘公岛海区长牡蛎第三代壳金选育群体的性腺发育、营养成分(总蛋白、总脂肪、糖原)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与普通养殖群体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性腺同步发育;配子发生开始于2月,全年只有1个产卵季节(6―8月),7月为两性配子排放高峰期。配子成熟及排放期间,水温处于较高水平,食物充足,可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也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生长。卵母细胞直径从配子发生开始逐渐增大,并在产卵前达到最大值(36.88μm),产卵后则降低。营养成分分析表明,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配子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糖原在性腺发育到4月时开始下降,为配子的发育提供能量;蛋白质在配子发育过程中大量合成,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外套膜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糖原和总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其他组织的一般营养成分未出现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长牡蛎在壳金群体选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朔  薛茗元  杨琼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2021,45(1):88-97
为阐明不同育性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与营养成分变化的关系,实验对不育型和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糖原、总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进行分析,并与二倍体长牡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闭壳肌和外套膜3种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时期的二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和闭壳肌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则显著低于同时期的二倍体。随着性腺发育,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的糖原含量下降了31.88%,二倍体长牡蛎下降82.41%,而不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糖原含量下降了0.55%,这与糖原为配子发生供能密切相关。此外,不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的糖原、总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在繁殖季节中均没有发现明显的波动,而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由于性腺一定程度的发育,其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二倍体类似。研究表明不育型和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在繁殖季节营养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育型三倍体的糖原品质性状优于可育型,这为长牡蛎育性控制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金黄壳色选育群体与养殖群体为试验材料,比较4月龄两个群体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比较8月龄与18月龄两个群体肝胰腺、闭壳肌、外套膜与鳃组织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同时检测两个群体肝胰腺、闭壳肌、外套膜与鳃组织载脂蛋白(PmAPOL3)、清道夫受体B(PmSR-B)与stAR相关脂质转运蛋白-3类似蛋白(PmSTARDL3)基因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4月龄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类胡萝卜素含量大于养殖群体,但差异不显著(P0.05);8月龄金黄壳色选育群体所有检测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养殖群体(P0.05);18月龄金黄壳色群体肝胰腺、闭壳肌与鳃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大于养殖群体(P0.05);8月龄金黄壳色选育群体肝胰腺、闭壳肌、外套膜与鳃PmSR-B、PmAPOL3与PmSTARDL3基因表达量均大于养殖群体肝胰腺、闭壳肌、外套膜与鳃(P0.05);18月龄金黄壳色选育群体肝胰腺与鳃的PmSR-B、PmAPOL3与PmSTARDL3基因表达量显著大于养殖群体的肝胰腺与鳃(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大于养殖群体,这与选育群体较强的类胡萝卜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的生长与繁殖特性,自2016年11月份至2017年10月份对养殖于山东省荣成海区长牡蛎"海大3号"群体的生长、性腺发育及营养成分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海区水温较低的冬季1—2月份,长牡蛎"海大3号"生长缓慢,性腺处于休止期;随水温升高,在春季3—4月份配子开始发育,雌雄个体发育基本同步,4—5月份壳高生长速率加快,湿重显著增加;在夏季,随配子发育壳高生长速率降低,7月份因配子排放湿重下降;在产卵后的秋季长牡蛎"海大3号"壳高和湿重均显著增长。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随性腺发育,外套膜、性腺-内脏团、鳃和闭壳肌中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脂质和蛋白质作为配子主要结构物质在性腺中不断累积,随配子排放而显著降低;在秋季,4个组织中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为机体的快速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外套膜作为构成壳物质的分泌器官,在8—9月份其糖原含量和脂质含量显著增加,这暗示机体的快速生长需要一定能量储备。研究表明,长牡蛎"海大3号"的生长和繁殖活动受海区水温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并与各组织营养成分密切相关。春季和秋季为机体快速生长时期,夏季为配子集中排放期;糖原是生长繁殖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质是配子主要结构物质,蛋白质是机体产后恢复和快速生长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虾夷扇贝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虾夷扇贝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瓣鳃和性腺中Cu、Fe、Mn、Zn、Pb和Cd等元素的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内脏团中的Cu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织,其他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闭壳肌中Zn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内脏团、外套膜、瓣鳃和性腺中的含量;Fe含量内脏团和瓣鳃中显著(P<0.05)高于性腺、闭壳肌和外套膜;各组织中Mn的分布特性为瓣鳃>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外套膜;Pb的分布特性为内脏团>闭壳肌>性腺>外套膜>瓣鳃;内脏团中的Cd占全贝总量的67%,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因此,约占全贝质量10%的内脏团蓄积了较高含量的Cu、Fe、Pb和Cd,尤其是Cu和Cd(分别约占全贝蓄积总量的71%和67%),食用时去掉内脏团,可保证虾夷扇贝的食用安全和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海州湾不同养殖区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收获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21年1—3月测定了海州湾不同养殖区(H1:离岸1 n mile,H2:离岸3 n mile,H3:离岸7 n mile、H4:离岸13 n mile,H5:离岸21 n mile)水环境理化因子、紫贻贝的条件指数及蛋白质、脂肪、糖原、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与条件指数和营养成分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水温和叶绿素a (Chl-a)浓度等关键理化因子均有升高趋势,1—3月H1站位紫贻贝的条件指数逐渐增加,H2~H5站位的条件指数均在2月达到峰值;各站位的紫贻贝总糖含量呈正态分布,于2月达到峰值,其中,H4和H5站位总糖含量在3月显著下降(P<0.05),比2月分别降低了62.7%和61.6%;H5站位紫贻贝的氨基酸含量在1月显著高于其他站位(P<0.05),而后,在3月显著降为各站位中最低(P<0.05);1—3月各站位紫贻贝外套膜的糖原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3月H5站位紫贻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站位。本研究表明,紫贻贝营养物质储备的差异主要与水温和饵料密度有关,离岸养殖更有助于紫贻贝积累营养物质及生长,离岸养殖区紫贻贝性腺成熟早,营养物质积累快,H5站位紫贻贝比近岸站位可提早1个月上市。本研究将为拓展紫贻贝养殖空间、优化养殖布局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牡蛎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基础数据,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主要养殖区新鲜牡蛎食品化学特性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不同养殖海域及不同品种牡蛎的粗蛋白、脂肪、灰分、糖原和牛磺酸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牡蛎中锌(Zn)含量最高,各金属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P0.05),其中汕头牡蛎的锌、铜(Cu)、镉(Cd)和铅(Pb)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样品(P0.05)。呈味物质特征表现为,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和甜菜碱含量均具有较强的地域和品种间差异性(P0.05),其中甜菜碱含量呈"南低北高"的特征,品种间差异表现为香港牡蛎含量最低,福建牡蛎最高。醛类是新鲜牡蛎特征气味的重要组分,各地区牡蛎中检出的气味物质数量和种类有所不同;关键风味物质(ROAV≥1)中,1-辛烯-3-酮是汕头牡蛎最关键风味物质,而其他牡蛎中(E,Z)-2,6-壬二烯醛对风味贡献最大。综上,不同地理群体牡蛎的一般营养成分、牛磺酸、呈味物质和气味成分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山东沿海魁蚶繁殖周期与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山东省鳌山卫海区魁蚶的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每月采集样品1次,测定采样点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性腺的季节变化,并分别测定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和足组织的生化成分(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区魁蚶雌雄比例为1∶1,雌雄性腺发育同步,全年只有1个繁殖期;配子发生始于2月,分别有25.0%和53.9%的雌雄个体性腺进入形成期,随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而发育,6月大部分个体成熟并有部分进入排放期,至8月配子集中排放(雌:58.3%;雄:69.2%)。生化分析显示,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性腺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所有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在3—7月显著高于其它月份,并且性腺中的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于5月达最大值64.2%,表明糖原在魁蚶繁殖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在除闭壳肌外的其他3种组织中出现冬季和产卵盛期两个低谷,暗示蛋白质能够弥补糖原的供能不足,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黄河和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养殖至成蟹,比较了三群体雄体成蟹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进一步测定和比较了可食组织中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及氨基酸,旨在评价三种群雄体成蟹的营养品质和可食率。研究结果显示:(1)黄河种群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种群蟹,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最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2)辽河种群性腺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三群体性腺中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长江种群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最低,但其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其他两种群;黄河种群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辽河种群的含量,而其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黄河种群(P0.05),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三种群性腺中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相近,长江种群性腺中∑PUFA、∑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最高;三种群肝胰腺中各PUFA、∑PUFA和∑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群肌肉中C_(18:3n3)(LNA)和C_(20:5n3)(EPA)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黄河种群的这两种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高于辽河种群(P0.05)。(4)辽河种群性腺中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且辽河种群的总必需氨基酸(EAA)、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高于黄河和长江种群;长江种群雄体肌肉中的EAA、总EAA、总NEAA、TAA含量最高。(5)辽河种群性腺中存在3种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且其平均必需氨基酸分(EAAS)最低;三种群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辽河水系EAAS仍然最低。综上,不同种群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和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发育阶段和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贝类壳色常呈现出多态性,壳色可以作为优良性状的标记色,用于贝类良种选育研究。为了探究青蛤壳色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青蛤不同壳色个体的生长指标及营养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湿重、壳长、水管和鳃组织湿重占比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壳宽和外套膜组织湿重占比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青蛤紫壳个体可食部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紫/白壳个体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37.46%和37.02%,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7.72%和66.60%,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表明紫壳个体氨基酸平衡效果优于白壳个体,且均属于优质蛋白。紫/白壳个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棕榈酸为主,分别占可食部分脂肪酸总量的9.97%和9.85%,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EPA和DHA为主,其中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64%和6.54%,DH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8.00%和8.51%。研究表明,紫/白壳个体间在生长和营养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紫壳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存在一定正向关联关系,为利用紫壳性状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青蛤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壳白长牡蛎品系生长和壳色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经过连续4代家系选育获得的壳白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选育系为亲本,通过巢氏平衡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混合养殖,采用微卫星多重PCR技术进行家系鉴定,基于REML法估算24月龄壳白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壳高、壳长、总重、壳重、L~*(明度)、a~*(红绿轴色品指数)和b~*(黄蓝轴色品指数)的遗传力为中高等水平,依次为0.35±0.13、0.18±0.09、0.20±0.09、0.16±0.08、0.16±0.08、0.27±0.11和0.19±0.08,壳宽、肉重、出肉率、壳型指数A和壳型指数B的遗传力为低等水平,依次是0.07±0.02、0.11±0.06、0.02±0.03、0.08±0.06和0.11±0.06。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壳重和肉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其中,壳高、壳宽和总重与其他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高,分别为0.40±0.65~0.90±0.14、0.39±0.55~0.97±0.24和0.50±0.66~0.99±0.02。壳型指数A和壳型指数B与壳高均为较高的负相关,分别为–0.94±0.16和–0.77±0.19,表明仅以壳高性状为选育目标时,可能不会对长牡蛎壳型改良产生作用。壳白长牡蛎壳色参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范围为–0.09±0.42~0.91±0.74,不同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差异很大,其中L~*与生长参数遗传相关较高,为0.49±0.29~0.91±0.74,表明以壳高、壳长、总重和L~*任一个为选育目标时,其他生长性状都可以获得提高。壳色参数间L~*与a~*负的相关性最高,为–0.96±0.04,L~*与b~*和a~*与b~*相关性较低,分别为–0.08±0.36和0.21±0.31,表明以L~*为选育目标时,可间接降低a~*值。本研究为合理制定壳白长牡蛎新品系育种方案和选择反应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育壳色性状优良且生长性状良好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品系,本研究以5个壳黑第四代家系和5个壳白第四代家系的成贝为基础群体,利用截头法对壳高进行选择,构建了壳黑和壳白快速生长系第一代群体,分析了两个选育群体的壳高和活体体重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长牡蛎收获的490日龄,壳黑群体和壳白群体选择组壳高较对照组壳高分别提高(9.83?1.68)%和(9.97?1.87)%,体重分别提高(10.16?3.64)%和(11.36?1.96)%。两选育群体壳高的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53?0.09)和(0.405?0.111),体重的平均现实遗传力为(0.192?0.080)和(0.244?0.123)。本研究表明壳黑群体和壳白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方差,在对壳高生长速度直接选择的同时实现了对活体体重的间接选育,可继续通过群体选育提高生长速度。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培育出壳色美观、生长性状良好的长牡蛎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博文  李琪  王九龙  于红 《水产学报》2020,44(2):195-205
黑色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界的生物色素,而酪氨酸酶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实验以3种壳色的长牡蛎选育品系为材料,使用PCR-SSCP的方法对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1进行SNP分型筛选,将突变位点与不同壳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酪氨酸酶基因的外显子上存在23个SNP位点,其中11个SNP位点与壳色性状极显著相关;在这11个S N P位点中,检测到有3个S N P位点为有义突变(c.591C/T、c.632G/A和c.1155T/C),分别导致不同的氨基酸突变(Ala122Val、Gly136Ser和Phe310Ser);利用极显著关联的11个SNP位点,为每种壳色群体建立了1种单倍型,并在验证组中得到了确认。研究表明,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的单个碱基突变和以此构建的单倍型与壳色性状存在显著的关联。本研究筛选出的SNP位点和构建的单倍型为长牡蛎壳色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低氧胁迫及恢复后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抗氧化酶活力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将体重(2.0±0.2) g的日本沼虾暴露于(2.0±0.2) mg/L低氧环境中24 h,设定溶解氧(6.0±0.2) mg/L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于低氧胁迫0 h、6 h、12 h、24 h及复氧1 h、6 h、12 h、24 h分别采集实验组及对照组鳃、肝胰腺及肌肉组织,测定这些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并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低氧胁迫期间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先升高后下降, 3种酶活力在低氧胁迫1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阶段肌肉组织中SOD、CAT酶活力呈波动性变化,GPX酶活力在复氧24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鳃组织中SOD、CAT和GPX酶活力在低氧胁迫1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GPX酶活力在复氧24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氧胁迫期间肝胰腺SOD、CAT和GPX酶活力在低氧6 h均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阶段3种酶活力均呈现波动性变化,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在低氧及复氧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氧胁迫及恢复并未对肌肉组织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鳃组织在低氧胁迫期间鳃小片上皮细胞与支柱细胞排列发生紊乱,次级层片发生肥大的现象且有红细胞流入,泌氯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且细胞数目有所增加,但复氧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肝胰腺组织在低氧胁迫期间B细胞数量逐渐降低,胞内运转泡体积减小,复氧阶段B细胞数量及体积恢复明显。结果表明急性低氧胁迫能够导致日本沼虾肝胰腺和鳃组织结构损伤并引起抗氧化酶活力发生显著变化,且24 h恢复期不足以让日本沼虾在低氧胁迫中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6.
壳白长牡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邢德  李琪  张景晓 《水产学报》2019,43(2):474-482
为探索壳白长牡蛎品系的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利用巢氏设计构建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分成两组分别在乳山和荣成海域进行养殖。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REML法分析11月龄壳白长牡蛎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及G×E效应。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法)估计壳高和L~*两个性状的育种值,并通过加权获得综合育种值来筛选优良家系。结果显示,乳山组和荣成组的壳白长牡蛎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不同,分别为(0.14±0.08)~(0.62±0.18)和(0.01±0.03)~(0.78±0.19),可能存在尺度效应。以不同环境为固定效应,综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为(0.02±0.02)~(0.51±0.09),然而由于部分全同胞家系缺失和模型不收敛的原因,估计模型中未包括母本/共同环境效应和显性效应,上述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本研究中生长和壳色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为(–0.47±0.40)~(0.75±0.18),均小于0.8,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的生长和壳色性状都具有明显的重排效应,壳白长牡蛎品系其选育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培育不同适应性的选育家系。综合育种值排名前20的个体其家系来源比例表明,家系G1和G21对于乳山海域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而家系G4、G22和G5对荣成海域环境具有特适性,家系G2则对两个环境具有普适性。研究为壳白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蝗抗利尿肽(neuroparsin,PtNP)基因。该基因全长1920 bp,5¢端非编码区237 bp,3¢端非编码区1373 bp,开放阅读框309 bp,编码10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0.8 k D,理论等电点7.42。PtNP含有12个半胱氨酸残基,具十足目动物蝗抗利尿肽典型的特征。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tNP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NP4的同源性最高(89%),并且三疣梭子蟹与拟穴青蟹首先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发现,PtNP基因在脑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和眼柄,在卵巢、肌肉、心脏和肝胰腺中表达量较低或不表达。通过分析PtNP基因在低盐胁迫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低盐胁迫可显著改变PtNP基因在脑、鳃和眼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整体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其中在脑、鳃和眼柄中表达量分别最高上调至7.7倍、2.8倍和2.6倍,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去除眼柄后该基因在鳃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且去除双侧眼柄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去除单侧眼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tNP基因在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且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厚壳贻贝Wnt4基因时空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跃峰  李一峰  梁箫  陈芋如  杨金龙 《水产学报》2016,40(10):1567-1575
为探究Wnt4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发育阶段和组织生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厚壳贻贝Wnt4基因c 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3342 bp,开放阅读框为1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该序列与人、小鼠、海胆、栉孔扇贝和长牡蛎等物种的同源性分别为61%、61%、60%、71%和7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Wnt4基因在厚壳贻贝成体多个组织中(外套膜、闭壳肌、鳃、雌雄性腺、足和消化腺)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推测可能与贝壳形成有关;Wnt4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发育阶段高表达主要集中在壳顶期,并推测Wnt4基因可能参与了贝壳形态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以及某些器官的形成与发育。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双壳贝类Wnt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